《增强抑癌基因表达 中国团队设计抗癌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31
  • 新一期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发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报告,介绍了一种抗癌新策略。他们利用新方法让可抑制癌症的基因得以充分表达,取得了阻止肿瘤发展和扩散的效果。

    研究发现,3种人体中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在多种肿瘤中不能充分表达,无法有效干预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南开大学药学院教授杨诚对新华社记者介绍说,这其中,一种“微RNA(核糖核酸)”的异常调节起到了“帮凶”作用,引发抑癌基因一起“沉默”。

    为了消除这种“微RNA”的不良影响,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人工环状单链DNA(脱氧核糖核酸),可以像海绵一样将其吸附,从而“解放”了抑癌基因,让它们得以充分表达,起到应有效果。

    研究表明,这种人工环状单链DNA对于肝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普遍存在“微RNA”异常调节的肿瘤能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上述3种抑癌基因的表达都有所增强。动物实验还显示,这种疗法对正常细胞和实验鼠脏器没有明显毒性。

    杨诚说,这种人工环状单链DNA的稳定性高,更易于直接投递进入细胞,可以较精确控制给药剂量和周期,类似化学药物。

    研究人员说,传统的抗癌药物大多靶向单个癌细胞相关蛋白,而非抑癌基因。因此,这种增强抑癌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732.html
相关报告
  • 《DNA技术是抗HIV抗体的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1-12
    • 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应用了基于合成DNA的技术来驱动小动物和大动物模型中体内广泛产生中和性的抗HIV抗体,为简单有效的下一代HIV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概念验证。这些结果在线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仍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消除HIV感染。研究人员从受感染的个体中分离出许多非常有效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中和各种各样的HIV毒株。这样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被动免疫疗法生产和施用,并且代表了目前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有希望的方法。 然而,重组单克隆抗体的广泛使用仍然受到与它们的表达半衰期,支持所需高剂量的生产成本,温度稳定性,制剂问题以及抗体组合的生产限制等因素有关的限制。 首席研究员,执行副总裁兼董事David B. Weiner博士说:“我们开发了DMAb平台,以允许通过合成DNA直接体内产生抗体,而合成DNA的目的是向人体提供制造所需抗体的指导。”疫苗与免疫治疗中心和WW Wistar史密斯慈善信托基金会癌症研究教授。 “根据我们的早期数据,我们认为该平台作为HIV抗体递送的新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Weiner和合作者设计了一个由16个DMAb组成的小组,将先前表征的广泛中和抗体重新合成为DMAb格式。使用Cellectra自适应电穿孔法通过注射对小鼠进行了研究,以增强DNA摄取。研究人员观察到快速DMAb表达和持续数月的血液水平。此外,与相应的重组抗体相比,体内产生的DMAbs具有很强的中和能力。 由于HIV病毒能够突变以逃避单一抗体的免疫力,因此测试了多达四个不同DMAb的组合作为克服耐药性的策略。组合产生的抗体的体内总水平与单独给药的相同抗体的水平之和相当,表明该平台具有灵活性,适用于多种抗体的联合治疗。重要的是,数据支持这种组合比单一抗体可以阻止更多的HIV病毒。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一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试验性研究中探索了HIV-1 DMAb的递送,该研究与向人类的翻译更为相关。早在施用一或两种组合的DMAb后三天就检测到表达,到14天时显示出峰值活性。重要的是,来自治疗动物的血清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活性。 韦纳说:“尽管DMAb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但它具有作为治疗HIV和其他疾病的工具的巨大潜力,并且,如果成功将其翻译到临床上,将为免疫治疗提供多种新途径。” “转化动物研究和临床开发可能会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未来几年内将提供重要信息。”
  • 《ACS Nano: 上海药物所发现聚氟携氧载药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肿瘤乏氧是实体瘤最常见、最普遍的微环境之一,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与肿瘤氧含量密切相关的治疗手段如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等,还会引起肿瘤局部微环境强烈的免疫抑制特性,进一步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然而,肿瘤乏氧区域一般位于远离肿瘤血管的区域(100-180μm),远远超过了氧气和免疫调节药物瘤内扩散的距离。因此,如何设计构建具有肿瘤渗透性能的携氧载药系统以降低肿瘤乏氧、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志文团队提出利用聚氟携氧载药系统改善肿瘤乏氧、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新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聚氟高分子SMA-PEG-Fn,发现基于SMA-PEG-F11的聚氟系统能够显著改善肿瘤乏氧状态,将肿瘤内部的氧含量提高10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装载光动力治疗剂DiD和活性氧响应的吉西他滨衍生物,构建了聚氟携氧载药系统PF11DG。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体外携氧能力,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大量产生活性氧,并引起吉西他滨的响应性释放;在4T1模型中,PF11DG能够在肿瘤组织高效蓄积并渗透进入肿瘤深部区域;在光照条件下,PF11DG能够诱发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增加瘤内杀伤性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同时释放吉西他滨,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减少瘤内M2型TAM和MDSC等免疫抑制细胞的比例,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在4T1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生长抑制率为83%,而在PANC02胰腺癌模型中肿瘤生长抑制率可达94%,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PCL-PEG胶束系统。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   上海药物所硕士生王志万、巩翔为共同第一作者,李亚平课题组张志文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旦大学-上海药物所融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