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香猪肉优质风味的代谢组特征》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对中国香猪肉优质风味的代谢组进行了解析,揭示了中国香猪肉的代谢组特征,为优质猪肉的遗传机理研究和优质种猪选育提供了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

      剑河白香猪是我国香猪品种之一,其肉色鲜红,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可达7%以上,肉质风味极佳。鉴于目前,关于我国地方香猪品种优良肉质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该研究选取了剑河白香猪为研究对象,以纯种大白猪为对照,分析发现,在剑河白香猪肉中,与优质风味密切相关的甘油三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糖类物质含量更高,并且剑河白香猪肉中磷脂的不饱和程度显著高于大白猪。研究还筛选鉴定了100个脂质分子和118个亲水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为探讨猪肉品质和风味影响因素提供了参考。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通讯员 付松川)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kyjz/324391.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砗磲代谢转变与肌肉重塑的能量补偿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LMB)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礁生物砗磲白化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研究员毛帆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肖述、香港大学博士党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扬为通讯作者。 全球海洋持续变暖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首要威胁,同珊瑚一样,依赖光合共生的砗磲也难以幸免于白化危机。研究团队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模型,模拟未来海洋升温场景,成功诱导了砗磲白化现象。通过整合组织生理学与多维组学分析,系统阐明了砗磲在应对白化的独特“能量补偿”策略:面对由于白化-共生藻“断供”导致的能量枯竭,砗磲激活了体内的"能量感应开关"(AMPK通路),减少能量消耗;并启动"肌肉降解信号"(FoxO-atrogin通路),驱动共生组织中的"肌肉萎缩"和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代谢提供了原料。这种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到氨基酸的代谢转变,以及胶原蛋白丰富的肌肉纤维的降解和重塑是其存活的关键。此外,研究还发现,部分砗磲在经历了白化后仍具有胶原性肌纤维的再生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理韧性。研究成果不但揭示了珊瑚礁生物独特的白化适应性,也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Mao F,Xiao S,Dang X,Cui G,Gaitán-Espitia JD,Thiyagarajan V,Vidal-Dupiol J,Yi W,Jin X,Yu Z,Zhang Y*. 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Jun 3;59(21):10239-10252.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0474
  • 《【科学私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基于多组学分析的岔路黑猪肉块风味特征》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2-19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Yingying Zhang等人在《Meat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Flavor characterization of pork cuts in Chalu black pigs using multi-omics analysis》(基于多组学分析的岔路黑猪肉块风味特征)的研究成果(通讯作者:Yongsong Tan)。 调查了岔路黑猪的四个不同新鲜猪肉部位(背最长肌,LT;斜方肌,TM;腿筋肌,HM;五花肉,PB)的风味变异,并采用多组学技术进行分析。 该研究发现,不同部位的基因表达谱、代谢产物(如精氨酸、赖氨酸等)及关键基因(如HOX基因、L-谷氨酰胺等)对肉质属性和风味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PL和NL的种类和含量也是影响风味差异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肌纤维特性对肉的风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HM和PB部位的独特性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