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中国团队合作,试图为量子纠缠计时》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4-10-28
  • 量子纠缠的出现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过程之一。然而,今天人类有能力可以对这种几乎“瞬时”效应的时间发展进行研究了。近日,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通过一种特殊的技巧,可以在阿秒(attosecond)时间尺度上对量子纠缠进行研究。

    量子理论描述了在极短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事件。在过去,此类事件被认为是“瞬时”或“瞬时”的:一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在下一刻,它突然被一道闪光撕裂。两个粒子碰撞——在下一刻它们突然被“量子纠缠”。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可用于模拟超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这使得我们能够了解量子纠缠是如何在阿秒的时间尺度上产生的。

    如果两个粒子是量子纠缠的状态,那么单独描述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即使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双粒子系统的状态,也无法清楚地说明单个粒子的状态。“你可以说粒子没有单独的属性,它们只有共同的属性。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即使它们位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它们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维也纳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Joachim Burgd?rfer教授解释说。

    在涉及纠缠量子粒子的实验中,科学家们通常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种量子纠缠状态——这样的话,他们就有可能将量子纠缠用于量子密码学或量子计算机。“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其他事情感兴趣——我们想了解这种纠缠最初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哪些物理效应会在极短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当前发表文章的作者之一Iva B?ezinová教授说。

    研究人员观察了被极其强烈和高频率激光脉冲击中的原子。一个电子从被撕裂的原子中扯出并飞走。如果脉冲的能量足够强,原子中的第二个电子也可能受到影响:它可能被转变为具有更高能量的状态,然后围绕不同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行。

    所以在激光脉冲之后,一个电子飞走,另一个电子以未知的能量级别围绕在原子周围。“我们可以证明这两个电子现在是量子纠缠的,”Joachim Burgd?rfer说。“你只能一起分析它们——你可以对其中一个电子进行测量,并且同时了解到另一个电子的信息。”

    研究团队现在已经能够证明,使用结合两种不同激光束的适当测量协议,可以成功观测到电子飞走的“诞生时间”——即它离开原子的那一刻——与留在原子周围的电子的状态有关的情况。这两个电子是量子纠缠的状态。

    “这意味着飞走的电子的诞生时间原则上是未知的。你可以说电子本身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离开原子的,“Joachim Burgd?rfer说。“它处于不同的量子物理叠加态中。它既在更早的时间点也在同一时间点离开了原子。”

    它“真正”是哪个时间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答案在量子物理学中根本不存在。但这个答案在量子物理学上与留在原子周围的电子的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留下的电子处于更高的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电子很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点被抛离原子;如果剩余的电子处于较低的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自由电子的“诞生时间”可能会晚一些——平均约为 232 阿秒。

    这是一个几乎难以想象的短暂时间:阿秒——是十亿分之一秒的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些差异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Joachim Burgd?rfer说。“我们已经在与想要证明这种超快纠缠的研究团队进行研讨。”

    研究表明,将量子效应视为“瞬时”是不准确的:只有当人们设法解决这些效应的超短时间尺度时,重要的相关性才会显现出来。“ 电子不只是从原子中跳出来。可以说,它像波一样从原子中溢出——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Iva B?ezinová说。“正是在这个阶段发生了纠缠,然后这种量子效应便可以通过观察两个电子来精确测量其影响。”

    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已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DOI:10.1103/PhysRevLett.133.163201)

  • 原文来源:https://www.tuwien.at/en/tu-wien/news/news-articles/news/wie-schnell-ist-quantenverschraenkung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证明了量子纠缠和拓扑有着密切的联系》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10
    • 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在不改变量子纠缠粒子对固有特性的情况下操纵它们的新方法。该团队由南非金山大学物理学院结构光实验室的Andrew Forbes 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与中国湖州大学(之前来自金山大学)的弦理论家 Robert de Mello Koch 组成。结构光实验室的硕士生、第一作者Pedro Ornelas解释道:“我们通过纠缠两个相同的光子并定制它们共享的波函数,以使它们的拓扑或结构只有在将光子视为一个统一实体时才变得明显,这是一个里程碑的实验”。这种光子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量子纠缠建立的,通常被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即使两个粒子相距很远,也能影响彼此的测量结果。该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 纠缠的斯格明子拓扑的概念示意图,每个光子都对新出现的仅存在于两个光子的组合实体之中的拓扑结构做出贡献 在这项工作中,拓扑的作用及其保持属性的能力可以比作如何将咖啡杯重塑为甜甜圈的形状,尽管在转变过程中外观和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个孔(一种拓扑特征)仍然保持不变。这样,两个对象在拓扑上是等价的。Forbes解释道:“我们的光子之间的纠缠是可塑的,就像陶工手中的粘土一样,但在成型过程中,一些特征被保留下来”。这里研究的拓扑性质,称为斯格明子拓扑,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 Tony Skyrme 探索作为显示粒子状特征的场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拓扑是指场的全局属性,类似于一块织物(波函数),无论其被推动的方向如何,其纹理(拓扑)都保持不变。这些概念已在现代磁性材料、液晶,甚至使用经典激光束的光学类似物中得以实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斯格明子因其稳定性和抗噪性而受到高度重视,从而在高密度数据存储设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Forbes说:“我们渴望看到量子纠缠的斯格明子产生类似的变革性影响。”之前的研究将这些斯格明子描述为局限于一个单一的位置。Ornelas 说:“我们的工作呈现了一种范式转变:传统上被认为存在于单一局域配置中的拓扑现在是非局域的或在空间分离的实体之间共享的”。在扩展这个概念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拓扑作为一个框架来分类或区分纠缠态。共同作者Isaac Nape博士表示,他们设想“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纠缠态的标签系统,类似于字母表”。 Nape 说:“就像球体、甜甜圈和手铐可以通过它们包含的孔的数量来区分,我们的量子 斯格明子也可以通过它们的拓扑方面以同样的方式来区分”。该团队希望这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使用拓扑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字母表的新的基于纠缠的量子通信协议铺平道路。由于研究人员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保持纠缠态的技术,因此文章中报告的发现至关重要。即使纠缠衰减,拓扑仍保持完整,这一事实表明即使在传统编码协议失败的纠缠最小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种利用纠缠的新编码机制。Forbes表示:“我们将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定义这些新协议和扩大拓扑非局域量子态的范围上。”
  • 《探索 | MIT设计出新的量子纠缠原子钟 推动计时精度的极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18
    • 原子钟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最准确的计时工具,最精准的原子钟150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但总是有改进的空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用一种新的量子纠缠原子钟证明了这一点。 原子以如此精确可靠的模式振动,以至于你可以根据它们来设置手表--这正是原子钟的作用。这些时计使用激光来测量这些振荡,得出的时间精确到足以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例如,铯133的共振频率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稳定,自1968年以来,这种模式已正式定义了秒。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物理学家团队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原子钟,它可以进一步推动精度的极限。理想情况下,跟踪单个原子的振动应该能最精确地保持时间,但不幸的是,随机的量子波动会使测量结果混乱。这就是所谓的标准量子极限。 因此,量子钟通常会追踪一种由数千个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气体--传统上是铯,尽管近年来镱正在成为新的领跑者。这些原子几乎被冷却到绝对零度,然后用激光器固定在原地,同时另一个激光器测量它们的振荡。通过取许多原子的平均值,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答案。 不幸的是,标准量子极限的影响可能会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新原子钟进一步降低了影响,这要归功于量子纠缠。这听起来不可能,但在某些情况下,原子可以变得如此纠缠,以至于测量其中一个原子的状态可以瞬间改变其伴侣的状态--无论它们相隔多远。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新的时钟利用这种现象实现了更高精度的计时。 研究人员从大约350个镱-171原子开始,这种原子的振荡速度甚至比铯还要快。这些原子被困在两个镜子之间的光腔中,然后用激光照射到光腔中,使原子发生量子纠缠。 “这就像光作为原子之间的沟通纽带,”该研究的共同作者Chi Shu说。“第一个原子看到这道光,会稍微修改一下光,这道光也会修改第二个原子,第三个原子,通过许多循环,原子们共同认识对方,并开始表现得相似。” 一旦原子被纠缠在一起,第二道激光就会照射到云层中,测量它们的平均频率。研究小组发现,这种方法创建的时钟可以达到特定的精度,比使用非纠缠原子的类似时钟快四倍。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可以使原子钟变得如此精确,以至于在整个宇宙时代之后,它们仍然会有不到100毫秒的不同步。另外,它们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一些物理学中最大的未解问题,比如暗物质、引力波,以及物理学规则是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随着宇宙的老化,光速是否会发生变化?”该研究的共同作者Vladan Vuletic说。"电子的电荷是否会发生变化?这是你可以用更精确的原子钟来探究的。" 信息来源:cnBeta 推荐阅读 战略 | 发改委等四部门: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等领域实现突破 突破 | 黑硅光电探测器创纪录:外部量子效率高达132% 新品 | 小米量产全球首款透明电视 突破 | 中芯国际14nm芯片已量产,良率正在稳步爬升 探索 | 新西兰将试验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重磅 | 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出炉!(光电相关部分) 前瞻 | 传华为要自研光刻机? 突破 |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5nm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实现1/55衍射极限突破 洞见 | 清华大学魏少军:摩尔定律驱动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全球半导体时隔7年首次出现衰退 重磅 | 大族激光:研发光刻机 新品 | 1.2万亿晶体管40万颗核心:巨无霸芯片成功卖出 前沿 | 首个纯国产dToF 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 突破 | 华为发布突破性5G天线技术 突破 | 国产ArF光刻胶取得重大突破:可用于7nm工艺 探索 | 我学者制成金属钠薄膜,将助推等离激元器件研发 突发 | 33家中企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国产替代刻不容缓! 战略 | 2家中国半导体初创企业获英特尔投资 突破 | 安芯半导体再出货一台近千万光刻机,国产化之路为时不远 前沿 | 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品 | 一种新型的无焦平面镜头相机 干货 | 国内光电领域相关学会协会基础信息整理 新品 | 欧洲研究组开发了一种1kW点矩阵超快激光器 新品 | 激光物理学:光波的脉冲 探索 | NIST提出了光功率的新定义 前沿 | 全球首款100寸8K GOA显示面板在成都点亮 干货 | 光电机构知多少?中国科学院光电相关科研机构汇总整理(下) 干货 | 光电机构知多少?中国科学院光电相关科研机构汇总整理(上) ○ 关注我们从扫码开始 ○ 光电咨询合作:027-87199007 商业报告服务:027-8719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