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进行全新复制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18
  •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高福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de novo replication by the Ebola virus polymer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从头复制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EBOV L聚合酶为代表,在酶促实验中发现,L聚合酶的novo复制受EBOV基因组特异性3′先导序列控制,至少3个碱基可以有效地驱动RNA合成的延伸过程,而不依赖于特异性RNA序列。

        该研究确定了EBOV L-VP35-RNA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发现3 '先导RNA以独特的稳定弯曲构象结合在模板进入通道中。进一步的突变研究证实了RNA的弯曲构象是RNA从头复制活性所必需的,并揭示了L蛋白中稳定RNA构象的关键残基。这些发现为nsNSV聚合酶的RNA合成提供了新的机制,并揭示了抗病毒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i-PXvhKYwYM-uu7lDrkDDA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608-1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揭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是世界性难题,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施一团队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结构,阐明了其合成子代RNA的分子机制,明确了不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在进行转录和复制时从起始状态向延伸状态转变时的动态变化,为从分子水平探索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制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同时,该工作发现苏拉明药物能通过抑制NTP底物进入酶活中心而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活性,这不仅为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候选治疗方案,而且为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9月2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并获得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支持。
  • 《Cell:从结构上揭示新冠病毒复制/转录复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联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Nidovirales)目,是一类正链RNA(+RNA)病毒。这些病毒是几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致命的事件包括2003年由SARS-CoV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大流行和由MERS-CoV引起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MERS)疫情。作为一种β冠状病毒,SARS-CoV-2已被确定为当前全球破坏性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原因。 套式病毒包含已知最大的RNA基因组。套式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由非结构蛋白12编码,缩写为nsp12)在RdRp 全酶(holo-RdRp,包括nsp7/nsp82/nsp12)中发挥作用,合成所有病毒RNA分子。RdRp是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的靶点。除了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中发挥核心作用外,RdRp还包含一个N端套式病毒RdRp相关的核苷酸转移酶(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 NiRAN)结构域,这个结构域功能未知,但具有对病毒传播必不可少的酶活性。 holo-RdRp被认为在病毒生命周期中与一些辅助因子进行协调。这些辅助因子之一是nsp13,它是一种以NTP依赖的方式以5'->3'极性解开DNA或RNA的超家族1B(SF1B)螺旋酶。这种螺旋酶对于套式病毒马动脉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 EAV)和β冠状病毒小鼠肝炎病毒的复制是必不可少的,并被推测在所有套式病毒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螺旋酶被认为在病毒生命周期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具有螺旋酶活性,nsp13还具有可能在mRNA加帽中发挥作用的RNA 5'-三磷酸酶活性。 除了具有SF1螺旋酶的两个经典的RecA ATP酶结构域,nsp13还含有套式病毒螺旋酶特有的三个结构域:一个N端锌结合域(ZBD)、一个柄和一个1B结构域。在体内,这些结构域在nsp13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但是这些结构域中或它们之间的界面发生的替换突变对体外螺旋酶的活性以及病毒传播有破坏性影响。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提示着nsp13和nsp12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复合物尚未通过生物化学手段分离出来,也未从结构上加以表征,而且这种螺旋酶在SARS-CoV-2复制-转录中的机制作用尚不清楚。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纽约结构生物中心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获得了稳定的nsp13:holo-RdRp:RNA复合物,并通过低温电镜(cryo-EM)解析出它的三维结构,标称分辨度为3.5埃。这种复合物的结构限制了nsp13的功能模型,并提出nsp13可能促进复制/转录复合物(replication/transcription complex, RTC)向后移动(称为回溯),因而可能影响它的校正和模板切换功能。利用解析出的三维结构,他们还确定了ADP-Mg2+在套式病毒特异性NiRAN结构域活性位点中的结合位置,这为抗病毒治疗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helicase-polymerase coupling in the SARS-CoV-2 replication-transcription complex”。 在nsp13:holo-RdRp:RNA复合物的结构中,螺旋酶nsp13与RTC的主要相互作用决定因素发生在nsp13-ZBD和nsp8-N末端延伸片段之间。这两个结构元素都是套式病毒所特有的,并且它们的相互作用界面在α冠状病毒和β冠状病毒属内是保守的,这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代表了SARS-CoV-2复制/转录的一个关键方面。在之前的研究中,对SARS-CoV-1 ORFeome进行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已确定了nsp8是病毒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中心枢纽。nsp8a和nsp8b的结构架构,以及它们的长N端螺旋延伸,为一系列复制/转录因子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大的结合面。 这种复合物的结构揭示ADP-Mg2+占据NiRAN结构域的活性位点,这可能是因为RdRp样品在网格制备之前用ADP-AlF3孵育。ADP与nsp13没有发生碱基特异性相互作用;nsp12-NiRAN-H75与腺嘌呤碱基形成阳离子-π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预计不是强烈的碱基特异性,结构建模也没有为碱基特异性相互作用提供明显的备选方案。在NiRAN结构域An对齐中,对应于H75的位置并不是保守的,这表明;i)这个氨基酸残基不是NiRAN结构域活性位点的碱基特异性的决定因素,ii)NiRAN结构域的碱基特异性在不同的套式病毒之间存在差异,或者iii)在一般情况下,NiRAN结构域的活性不表现出碱基特异性。 这些作者注意到NiRAN结构域的酶活性对病毒传播至关重要,但是它的作用靶标是未知的。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NiRAN结构域的活性、它的首选底物以及它的体内靶标,而这些可能在不同的套式病毒中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研究这些问题的生化、生物物理和基因实验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抗病毒药物开发平台提供了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