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纤维改性抗微生物纤维素纸用于高通量油水分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7
  • 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各种油混合物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和住宅场合,例如纺织,食品,皮革,金属加工,石油工业和采矿。因此,每年产生数十亿吨含油废水,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威胁健康生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油水分离的方法和材料。使用重力沉降、离心、气浮、电场、凝固、电化学和生物方法等传统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不幸的是,由于选择性有限,分离速度低,能耗高以及二次污染物的产生,这些技术仍然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兼具高分离效率/通量和低能耗的环保含油废水处理技术。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王小慧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生物基多孔、超疏水和抗菌杂化纤维素纸,具有可调多孔结构,用于高通量油/水分离。杂化纸中的孔径可以通过壳聚糖纤维提供的物理支撑和疏水改性提供的化学屏蔽来调节。混合纸具有更高的孔隙率(20.73 μm; 35.15 %)和出色的抗菌性能,仅通过重力即可有效地分离各种油/水混合物,具有出色的通量(最大23,692.69 L m?2h?1)、微小的截油率,效率超过99%。这项工作为开发用于快速高效油/水分离的耐用且低成本的功能纸提供了新的思路。

    / 纤维素纸的制备和性能 /

    纤维素纸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将纤维素和壳聚糖(CS)纤维在打浆后以1:2的质量比混合,生产基础纸浆。随后,加入单宁酸(TA)修饰纤维表面,形成微纳结构。随后,将得到的纤维进一步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ODTES)混合以降低表面能,导致复合纤维上的超疏水表面。纸浆反应后,可以通过简单的造纸工艺方便地以工业规模生产CSCTS纸。

    图 1.CSCTS纸的一步法制备工艺与油水分离应用。

    CSCTS纸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卓越的自清洁能力、出色的抗菌性能和强大的刚度,如图2a所示,水滴和其他常见饮料可以漂浮在CSCTS纸上,由于其超疏水性而保持球形。CSCTS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高达93.1%和96.4%(图2b)。此外,当受到黑曲霉污染的挑战时,CSCTS纸上几乎没有变色,而培养一个月后滤纸上生长了大面积的真菌(图2c)。相比其他油/水分离薄膜(纤维素纸、金属网和聚合物薄膜),CSCTS纸在通量、效率、抗菌性能、成本、氟使用和可行的大规模制造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图 2.(a) CSCTS纸的超疏水性。(b) CSCTS纸的抗菌率(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 以滤纸为参考样品的CSCTS纸的抗真菌特性。(d) 将CSCTS纸与其他薄膜(包括纤维素纸、金属网和聚合物薄膜)进行比较的雷达图。

    / 物理形貌变化 /

    SEM显示CS纤维的薄圆柱形结构使纸张具有垂直的三维堆叠,从而形成了比纯纤维素纸具有更多孔隙的分层结构。由于穿插的CS纤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复合纸还表现出类似于CS纸的三维多孔结构(图3a-c)。结合红外光谱(图3g),在CS纸(图3e)和复合纸(图3f)中,纤维的堆积密度明显低于纤维素纸,并且在造纸过程后保持了良好的三维多孔结构。进一步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量化复合材料中不同官能团之间的氢键(图3h)。纤维素与CS之间的H键数量是三种纸张中最少的,仅占总数的18.78?%,说明CS纤维能够成功地分散纤维素纤维。此外,孔径分布表明复合纸具有最佳孔径(13.47?μm)和孔隙率(16.64?%),显著高于裸纤维素纸(4.79?μm, 9.95?%)和CS纸(7.63?μm, 13.26?%)(图3i),这种独特的多孔结构进一步确保了油水的高通量分离。

    图3.(a)纤维素纸,(b)CS纸和(c)CS/纤维素纸的SEM图像。(d)纤维素纸,(e)CS纸和(f)CS/纤维素纸的示意图形态。(g)纤维素纸、CS纸和CS/纤维素纸的红外光谱。(h) 纤维素纸、CS纸和CS/纤维素纸的H键成分。(i)纤维素纸、CS 纸和 CS/纤维素纸的孔参数。

    / 化学疏水改性 /

    图4说明了制浆阶段疏水改性的反应机理。TA的邻苯二酚基团容易被氧化形成邻醌官能团,从而允许在碱性环境中通过迈克尔加成和希夫碱反应与APTES和CS的氨基反应,导致TA-APTES纳米颗粒在CS纤维上生长。随后,水解的APTES和ODTES发生硅氧烷偶联反应,从而在CS-TA-APTES上接枝大量疏水性长碳链,实现超疏水改性。

    图4. 制浆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示意图。

    为了在最终的CSCTS纸张中验证CS纤维的功能,作者比较了CTH纸和CSCTS纸的形态,疏水性和元素组成。与CS纤维结合后,所得CSCTS纸比CTH纸变暗,表明CSCTS纸中生长的TA纳米颗粒数量比CTH纸多(图5b)。此外,CSCTS纸中的纤维排列松散,形成三维多孔结构。同时CSCTS纸显示出比CTH纸更大的孔隙率(11.35%)和更大的扩展孔径(15.20μm)(图5c)。粗糙的表面结构可以增强疏水性,导致CSCTS纸具有比CTH纸(152.3°)高得多的水接触角(127.6°)(图5e),实现了超疏水性。进一步通过XPS和EDS光谱中的高N和Si含量证实了TA纳米颗粒和疏水性聚合物链的这种增强修饰(图5f-g)。这种独特的孔隙和超疏水表面结构可以实现高效和大通量地油水分离。

    图5.(a)CTH纸和(b)CSCTS纸张的光学放大图像和SEM图像; CTH纸和CSCTS纸的(c)孔隙参数、(d)形态示意图、(e)水接触角、(f)XPS光谱、(g)元素质量分数。

    / 油水分离性能 /

    通过水(甲基蓝染色)和二氯甲烷(苏丹III染色)的混合物的分离评估复合纸的油水分离性能(图6a)。DCM渗透纸张并迅速落入烧杯,而水被排斥并保留在纸张上方。分离后,几乎所有的DCM都被收集起来,观察到清晰的过滤液。对于质量轻的己烷同样实现了有效的油水分离(图6b)。进一步使用各种油水证明了其广泛的油水分离性能,并且分离效率超过99?%(图7c)。更重要的是,CSCTS纸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即使经过30个?循环,分离通量和效率仍然保持在13000?L?m?2?h?1和99?%以上,表明CSCTS纸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图7d)。该工艺对种类多、通量大、效率高、耐久性好的油水分离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图6.复合纸的油水分离性能。

    / 总结 /

    在本工作中,作者通过一步制纸工艺制备了超高通量、超高效率的生物质基、抗菌、超疏水CSCTS油水分离纸。结果表明,CS纤维的掺入拓宽了复合纸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了复合纸的活性,从而显著提高了复合纸的孔隙率、疏水性、抗菌性能和油水分离性能。此外,CSCTS纸表现出高耐久性和显著的抗菌性能,具有重复使用和长期保存的吸引力。这些优点,加上易于扩展,使其成为未来应用于工业油污染水的高通量处理的一个有前途的选择。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0689.shtml
相关报告
  • 《福建农林大学:含姜黄素的静电纺丝明胶/壳聚糖纳米纤维,用于多功能食品包装》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Electrospun gelatin/chitosan nanofibers containing curcumin for multifunctional food packaging 含姜黄素的静电纺丝明胶/壳聚糖纳米纤维,用于多功能食品包装 2023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Chunhua Wu、Jie Pang、Yaqin Hu(通讯作者)和Mengxia Duan(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JCR一区,IF=7)上发表题为“Electrospun gelatin/chitosan nanofibers containing curcumin for multifunctional food packaging”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开发了基于明胶/壳聚糖和姜黄素(GA/CS/CUR)的新型活性智能包装纳米纤维。通过电纺技术,研究了姜黄素含量(0.1%-0.3%, m/m)对电纺纳米纤维微观结构和功能性能的影响。形态学研究表明,姜黄素的加入影响了纳米纤维垫的平均直径,这些纤维垫直径保持在160-180 nm。适当水平的姜黄素(0.2%, m/m)的加入增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所得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和抗拉强度。同时,姜黄素的加入显著提高了GA/CS/CUR纳米纤维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此外,纳米纤维对氨气的敏感性表明,含0.2%姜黄素的GA/CS纳米纤维(GA/CS/CUR II)表现出高度对氨气的变色行为的敏感性(在3分钟内)。这些结果表明GA/CS/CUR II纳米纤维具有作为多功能包装材料的巨大潜力,可用于保护和监测富含蛋白质的动物食品(如肉类和海鲜)的新鲜度。 引言 近年来,基于食品级生物聚合物和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活性和智能食品包装薄膜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些薄膜中,基于天然色素的变色薄膜因其无毒性、生物相容性和pH敏感性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pH敏感的变色薄膜能在与非中性挥发性气体(由蛋白质含量高的变质食品产生)反应时表现出可见的颜色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质量和微生物污染的视觉信息。 研究内容 研究采用电纺技术开发了基于明胶/壳聚糖和姜黄素的新型活性智能包装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形态学研究,通过增加适当水平的姜黄素(0.2%, m/m),增强了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和抗拉强度。此外,还研究了纳米纤维对氨气的敏感性,发现GA/CS/CUR II纳米纤维对氨气显示出高度敏感的变色行为。这些纳米纤维的开发不仅增强了抗氧化和抗菌性能,还通过其变色功能实现了对食品新鲜度的智能监测。 总结展望 GA/CS/CUR纳米纤维通过其出色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显示了作为新型多功能食品包装材料的巨大潜力。这些纳米纤维能有效保护和监测富含蛋白质的动物食品的新鲜度,如肉类和海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纳米纤维在其他食品类型上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性能以适应更广泛的工业需求。此外,探索不同浓度和类型的天然活性添加剂对纳米纤维性能的影响,将有助于开发出更多定制化的食品包装解决方案。 图文赏析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
  • 《木质纤维素高效分离高值利用获突破》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05
    • 木质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素组成。如何高质量地分离三素并获取可规模化利用的原料,是木质纤维素用作可再生化工原料使用的关键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团队设计并开发了催化木质素芳基化的三素分离(CLAF)技术,在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于5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高效利用的核心——打破“钢筋混凝土”缠绕结构 王峰介绍,生物质是兼具物质与能量属性的可再生资源,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供应量的十分之一,全球可利用的生物质约为1700亿吨。木质纤维素是生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年产生量约为11.8亿吨,包括林木资源、农副作物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由3种组分构成,包括疏水性的木质素、亲水性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木质纤维素的微观结构,包含葡萄糖单元的纤维素、镶嵌着苯环的木质素、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的半纤维素,分别扮演着钢筋、水泥和箍筋的角色。纤维素交织成束分散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中,呈现出类似“钢筋混凝土”的缠绕结构。该结构在植物生长中发挥支撑和保护的作用,也导致三素难以通过物理方式进行分离。 三素分离的化学技术探索始于1900年,当时开发的两步酸水解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木质素定量方法。该方法可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完全水解成五碳糖和六碳糖,同时得到已经发生缩合反应的木质素。但受限于当时的检测技术水平,木质素的结构变化并没有被发现。到1957年,经二氧六环抽提的磨木木质素成为最接近原生结构的提取木质素,但提取得率仅为5%至10%。我国古代的制浆造纸技术采用石灰长时间蒸煮法,可分离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组分。近现代,烧碱法、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等化学法制浆工艺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脱除木质素,却还是一种“牺牲”木质素的分离技术。 “可以说,现在成熟制浆工艺体系通常仅聚焦于三素中的某一类组分。如打印纸,主要是对木质纤维素进行化学法处理,部分脱除木质素生产的。在制备过程中,木质素发生不可控缩合,导致催化反应活性大幅降低,通常作为附加值极低的工业废料直接烧掉了。”王峰惋惜地说,作为最具利用价值的可再生碳资源,木质纤维素如果无法充分利用,将限制生物质化工发展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而要想实现木质纤维素多组分或全组分的利用,关键在于三素的高效、低成本分离。 三素分离的突破口——巧用木质素缩合变堵为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木质纤维素利用不充分的重要原因是,木质素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自身缩合,即不可控地形成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碳碳键交联。这是天然木质素的本征化学特性,就像五六岁的小孩子,天生充满好奇,爱调皮,这是本性。对于木质纤维素,木质素在反应过程中容易自缩合也是本性。”王峰团队成员、大连化物所李宁博士介绍道。 针对这个问题,大多数研究团队选择了抑制木质素自身发生碳碳键缩合的策略。他们通过化学改性、催化解聚等方式稳定木质素组分,减少自缩合反应的发生。王峰团队一开始也想过沿袭之前的研究惯性,但并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在重新思考了木质素缩合反应的利与弊之后,他们诞生了一个新想法。 “木质素发生自缩合反应从化学上可归为芳基化反应,而芳基化反应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与其采用‘堵’的方法抑制木质素缩合,不如利用木质素结构中存在自缩合反应位点的优势,解决芳基化反应选择性的问题。”王峰回忆起当时破题时的想法。 于是,王峰团队“因势利导”引入与木质素结构类似且具有高亲核活性的酚类化合物,在分离过程中,酚与木质素发生选择性芳基化反应,阻止木质素的无序自缩合过程。“木质素在芳基化改性后,溶解性显著提高,可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组分高效分离,同时保留了自身活性芳基醚结构,更有利于后续催化解聚。”李宁解释说。 变堵为疏、顺水推舟,王峰团队利用木质素易缩合的倾向,通过引入具有高亲核活性的木质素衍生酚,大幅提高木质素发生芳基化反应的选择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CLAF技术。 实现技术的经济绿色——进行创新放大验证 成功将木质素分离出来后,王峰团队着眼从终端市场角度思考木质素的催化转化,明确了直接催化解聚木质素制备双酚的研究方向。 他们基于芳基化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开辟了一条芳基迁移的催化解聚路线,将CLAF技术处理后的木质素组分直接催化解聚为木质素基双酚,进而制备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双酚及寡聚酚。与双酚A相比,木质素基双酚的材料学性能基本相当,内分泌干扰活性显著下降,生物安全性可提高100倍以上。作为热固性聚合物和热塑性聚合物的重要前体,木质素基双酚有望在涂料、胶黏剂、通用和工程塑料领域提供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产品方案。 此外,CLAF技术联产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也可进行高值化利用。纤维素可用作原生纸浆、溶解浆和非粮纤维素糖。溶解浆中纤维素纯度高达95%以上,可替代棉花,提供纺织原料、药辅原料等;半纤维素可用于功能性糖、糠醛及其衍生物等重要平台化合物的生产。 “我国去年进口了约300万吨溶解浆,进口依存度接近90%;木糖和糠醛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超过50万吨;双酚A的国内需求也在400万吨左右。木质纤维素下游产品市场是明确的,现在主要问题是如何经济、绿色地实现三素分离。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比如在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筛选、反应过程减碳、催化剂和反应器的设计、产品纯化分离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王峰继续说。 “我们基于实验室规模的测算,溶解浆、木糖和糠醛、芳基化木质素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市场价格。现在正在进行工程放大研究,包括中试装置的设计与搭建、系统的节能降碳优化等。”李宁补充道,期待三素分离技术可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生物质原料,推动相关产业本土化发展,降低相关产业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解决我国生物质原料利用不充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