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有机太阳电池创下15%效率世界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5-27
  • 有机太阳电池具有低价、柔性、半透明和色彩丰富等诸多优点,成为太阳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光电转换效率长期无法突破15%(商业化应用的标准)成为了该电池技术走向商业化应用的一大障碍。

    密歇根大学Stephen R. Forrest教授研究团队整合液相旋涂和真空沉积工艺,设计制备了新型双结叠层有机太阳电池,具备紫外到近红外的极宽光谱响应范围,从而获得了高达15%的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了有机太阳电池效率纪录,成为机太阳电池迈向商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液相旋涂方法制备了基于非富勒烯的受体的单结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接着利用真空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富勒烯受体的单结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采用非富勒烯受体太阳电池其光谱响应的范围在600 nm到950 nm之间,而富勒烯受体电池光谱响应范围在400 nm到700 nm之间,两者刚好形成互补的光吸收区域,意味着两者结合就可以吸收可见光到近红外的宽光谱。为此,研究人员将上述两个电池进行串联构造叠层电池,其中非富勒烯受体太阳电池负责吸收可见光,而富勒烯受体电池负责吸收近红外光;同时结合界面优化工程在两个电池接触界面引入超薄的界面缓冲层以抑制界面电子复合,最终2 mm2的有效辐照面积叠层电池组件获得了15%的创纪录光电转换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该制备工艺具备极高成品率,达到 95%,即具有良好可扩展性,这对于将该制造工艺扩展到工业化生产意义重大。而两个单独的单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依次为10.7%(非富勒烯受体)和9.8%(富勒烯受体),远低于新型叠层电池。研究人员强调指出通过后续的工艺、材料改进,有望将该叠层有机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8%左右。

    该项研究整合了多项电池制备工艺和设计优化,制备了新型的叠层有机太阳电池,大幅改善了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从而获得了创纪录的光电转换效率,且制备工艺具备优异的可扩展性,为有机太阳电池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 。

    (郭楷模)

相关报告
  • 《钙钛矿/铜铟镓硒双结串联太阳电池效率达创纪录的22.4%》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传统单结太阳电池由于固有的禁带宽度,受到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制约,光电转换效率极限值只能达到29.4%,无法突破30%效率大关,而串联结构太阳电池(双结或者多结)为科学家提供了突破极限效率的可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Yang Yang教授课题组联合日本厚木研究中心设计开发了全新的双端串联钙钛矿(perovskite)/铜铟镓硒(CIGS)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2.43%,创下该类型电池的效率记录。研究人员首先制备了禁带宽度为1 eV(意味着其吸收的太阳光的波段大于700 nm)的CIGS电池,随后在其表面依次沉积一层硼掺杂的氧化锌(BZO)和铟掺杂的氧化锡(ITO)薄膜作为中间层,接着采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对ITO进行打磨抛光以降低其表面粗糙度(从250 nm减少至40 nm),提升平整度为后续,以为顶部的钙钛矿电池制备提供良好的中间界面层,减少接触电阻。此外,由于BZO的功函数较电子传输层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PTAA)低,直接接触会形成势垒阻碍空穴传输;而引入ITO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问题,可以与PTAA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接着通过旋涂退火的方法制备了半透明的倒置平面结构的钙钛矿电池,紫外可见光谱显示钙钛矿电池在770-1300 nm的波长区域的透射率超过了80%,表明了大部分的长波段光可以穿过钙钛矿电池层,而这区域的波段恰好是CIGS电池吸收的波段。因此,将钙钛矿作为顶电池与CIGS底电池采用双端串联形成叠层结构,在一个标准太阳光照射下(受照面积为0.042 cm2),串联电池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为 17.3 mA/cm2、1.774 V和73.1%,因此获得了高达22.43%的光电转换效率,创造了perovskite/CIGS双结太阳电池效率新高,且获得了权威机构认证收录到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效率表中。更为关键的是,在室温环境下连续辐照500小时后,未封装的串联电池仍可维持初始效率的88%以上,而放置于黑暗环境12小时后,电池效率又可以回涨到初始值的93%,即串联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而电池良好的稳定性主要是得益于钙钛矿顶电池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层有效阻隔了环境中空气和水分对钙钛矿薄膜的侵蚀。此外,顶电池平面型钙钛矿很容易通过氯苯洗去,而CIGS底电池性能不受影响可以重复使用,减少浪费提升环保性。该项研究通过构造新型架构的钙钛矿/铜铟镓硒双结太阳电池,不仅获得高效率还增强了电池稳定性和环保性,为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 《氧化硅插层助力钙钛矿/晶硅串联电池创下25.4%效率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25
    • 目前单晶硅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6.7%,但由于传统单结晶硅太阳电池固有的禁带宽度特性(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制约)以及较大的光折射率问题,转换效率极限值无法突破 30%效率大关,而串联结构太阳电池(双结或者多结)为科学家提供了突破极限效率的可能。牛津大学Henry J. Snaith教授课题组和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钙钛矿/单晶硅双端接触的串联电池(活性面积超过1 cm2),并在硅基电池和钙钛矿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晶氧化硅(nc-SiOx:H)薄膜插层进行入射光调控,显著减少入射光的反射损失提升了利用率,获得了高达25.43%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前效率纪录是25.2%,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创造),刷新了该类型太阳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首先分别制备了单晶硅和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并测试了各自的性能,其中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流密度为16.6 mA cm−2,效率达到20.5%;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流密度为21.1 mA cm−2,效率达到18.4%。且外量子效率测试结果显示,钙钛矿电池的光谱响应在400到800纳米(禁带宽度约1.63 eV),单晶硅太阳电池在800到1200纳米(禁带宽度约1.13 eV),两者具有良好的光谱响应互补特性,是串联电池子电池良好的候选。然而,串联电池要求子电池要有良好的电流密度匹配性(电流密度尽量相近),上述两种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不佳,主要原因是单晶硅薄膜折射率较大,导致一部分红外入射光被反射造成损失。为此,研究人员在硅基电池和钙钛矿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晶氧化硅(nc-SiOx:H)薄膜插层,以调谐单晶硅薄膜的折射率,减少红外光的反射损耗。为了找出插层最佳的厚度,研究人员采用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也即不同折射率)的nc-SiOx:H插层对于两层子电池器件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厚度在100到200 nm之间的时候,两个子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度最佳。随后制备了100到200 nm之间的一系列厚度的nc-SiOx:H插层,并对串联电池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厚度为110 nm(折射率为2.6)时,两个子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性最佳,此时钙钛矿顶电池电流密度为19.9 mA cm−2,单晶硅底电池的电流密度为18.8 mA cm−2,整个串联电池(受照面积为1.08 cm2)的短路电流密度为19.02 mA cm−2,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5.43%,通过了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检测实验室(Fraunhofer ISE CalLab)的测试认证,创造了双端接触钙钛矿/单晶硅串联电池效率新纪录。该项研究通过在钙钛矿/晶硅双端接触的串联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氧化硅薄膜插层,有效地改善了单晶硅底电池的高折射率导致的红外光反射损失,提升了光利用率,增加了单晶硅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改善了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的匹配度,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个串联电池器件的效率,创造了双端接触钙钛矿/单晶硅串联电池转换效率的新纪录,为制备超越30%效率的光伏电池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