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构建陆海统筹 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中国海洋网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获悉,围绕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圳将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靠技术创新、制度改革和管理优化,构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将深圳打造成为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典范。

      提出6大行动24项重点工程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介绍,当前,深圳陆域入海污染物约占总量的95%;西部海域长期处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为构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我市在《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中提出6大行动24项重点工程,包括陆域污染防控行动、海洋环境清洁行动、特色生境改善行动、典型资源提升行动、亲海空间拓展行动和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介绍,陆域污染防控行动包括开展区域联动治理工程,完善深莞联合治污机制,建立深莞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茅洲河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示范工程,以深圳湾、前海湾为试点,确定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开展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茅洲河、西乡河、大沙河、深圳河、西涌河、东涌河、鹏城河、王母河等16条主要河流进行水环境整治。

      严禁在深圳湾进行海水养殖

      海洋环境清洁行动方面,主要包括开展溢油回收工程,对东西港区、航道、 锚地等开展船舶溢油防控监管,对下洞油气码头、大铲湾、 妈湾、赤湾港、盐田港可能产生的溢油进行回收;开展底质环境改善工程,以深圳湾、前海湾为试点,开展底泥污染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严禁在深圳湾进行海水养殖,减少污染;开展赤潮防治工程,加强大亚湾、大鹏湾海域赤潮灾害监测,开展深圳海域赤潮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治理工程,定期开展公共滨海地区的垃圾集中收集与减量计划,建设规划海漂垃圾集中收集设施。

      支持在深高校开设海洋学科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指出,深圳将加大对海洋环保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力度,支持海洋科研攻关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产业化示范,有序开展各类基础性、科技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海洋环保技术研发平台,推进海洋环保技术示范试验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海洋科研机构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

      同时,实施针对海洋人才的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人才储备。通过建设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形成区域性海洋人才集聚和交流中心。优化海洋高等教育,支持深圳大学、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和海洋学院,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海洋科学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争取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对深圳市海洋研究的指导。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还指出,在资金保障方面,深圳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深圳市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稳步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逐步提高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面向市场的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扶持制度,同时,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生态补偿制度,试点企业排污权交易机制。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8-14/52734.html
相关报告
  • 《陆海统筹原则下的流域海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10-22
    • 陆海统筹原则下的流域海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国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05
    • 生态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海岸一个狭长的半干旱国家,60%的土地是沙漠,有温带和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北部和中部降雨量相对较大,南部降雨量很少。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受资源环境的限制,以色列长期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循环节约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资源,创造了极端不利生态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以色列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了以色列大部分农产品,农工一体化,物质和能量合理循环流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严格执行GAP产品认证标准,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 以色列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类型。针对干旱地区,实施精准灌溉,节约资源。利用充足的光热条件,积极发展区域优势生态型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补充农业生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础服务设备,以科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水循环净化技术。 针对以色列所有城市污水及其他污水都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在全国建设污水净化利用系统,补充农业水资源不足,每年约有4亿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灌。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土地退化、病虫草害等因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调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沙漠日光温室。 以色列沙漠温室汇集了许多科技创新。温室用塑料薄膜不单纯用作覆盖材料,还能对日光进行光谱控制,满足作物对其选择性需要。新型温室气候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满足植物需求。新型覆膜材料可大幅减少室内害虫活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境内均为低洼平原,纬度高,光照较少,温暖潮湿,冬暖夏凉,降水丰富且均匀。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及牧草的生产。农业以畜牧业与园艺业为主。 荷兰在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并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防治理念,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荷兰积极探索低污染农业,特别是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利用。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荷兰提出了“循环经济2050”计划,将发展循环农业视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018年发布了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规划,构建种植、园艺、畜牧和渔业产业间大循环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显著提升废弃物利用率。 集约化设施农业。 荷兰将信息化、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利用7%的耕地建立了面积近17万亩的由电脑自动控制的约占全世界温室总面积1/4的现代化温室,温室约60%用于花卉生产,40%主要用于果蔬类作物。温室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保证生产出的农作物高效优质。 畜牧粪污处理利用。 荷兰不仅关注粪污的产生,还注重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开发新技术降低饲料中磷酸盐浓度;生产性价比更高的饲料;有机肥替换化肥使用;对粪污加工升级,制造与化肥相当的粪肥产品,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 日本是个岛国,属典型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沿海平原狭小分散,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多台风,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贫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等技术,日本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农业上减少化肥使用,转向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尽量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日本正式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念,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循环功能,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手段,减轻对环境的负荷,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1999年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同年制定《可持续农业法》《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防止农业导致的环境污染,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此后又陆续颁布了诸多与循环农业相关的法律。 农业废弃物利用。 农业废弃物再加工利用,使其变成有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减轻环境负荷。运用工厂化快速堆肥发酵技术,把猪、牛、鸡的粪便与稻壳混合后,制成高效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与酒糟混合养牛;牲畜粪液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农业灌溉。 生态复合型农业。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且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生物类群复合在一个系统中,建立起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发展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农场结合生产打造农业景观,创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与畜禽的营养需求。种植抗性品种;采取物理、生物措施防止病虫草害;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厩肥保持养分循环;合理耕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