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构建陆海统筹 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中国海洋网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获悉,围绕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圳将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靠技术创新、制度改革和管理优化,构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将深圳打造成为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典范。

      提出6大行动24项重点工程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介绍,当前,深圳陆域入海污染物约占总量的95%;西部海域长期处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为构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我市在《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中提出6大行动24项重点工程,包括陆域污染防控行动、海洋环境清洁行动、特色生境改善行动、典型资源提升行动、亲海空间拓展行动和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介绍,陆域污染防控行动包括开展区域联动治理工程,完善深莞联合治污机制,建立深莞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茅洲河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示范工程,以深圳湾、前海湾为试点,确定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开展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茅洲河、西乡河、大沙河、深圳河、西涌河、东涌河、鹏城河、王母河等16条主要河流进行水环境整治。

      严禁在深圳湾进行海水养殖

      海洋环境清洁行动方面,主要包括开展溢油回收工程,对东西港区、航道、 锚地等开展船舶溢油防控监管,对下洞油气码头、大铲湾、 妈湾、赤湾港、盐田港可能产生的溢油进行回收;开展底质环境改善工程,以深圳湾、前海湾为试点,开展底泥污染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开展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严禁在深圳湾进行海水养殖,减少污染;开展赤潮防治工程,加强大亚湾、大鹏湾海域赤潮灾害监测,开展深圳海域赤潮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治理工程,定期开展公共滨海地区的垃圾集中收集与减量计划,建设规划海漂垃圾集中收集设施。

      支持在深高校开设海洋学科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指出,深圳将加大对海洋环保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力度,支持海洋科研攻关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产业化示范,有序开展各类基础性、科技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海洋环保技术研发平台,推进海洋环保技术示范试验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海洋科研机构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

      同时,实施针对海洋人才的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人才储备。通过建设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形成区域性海洋人才集聚和交流中心。优化海洋高等教育,支持深圳大学、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和海洋学院,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海洋科学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争取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对深圳市海洋研究的指导。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市海洋局)还指出,在资金保障方面,深圳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深圳市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稳步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逐步提高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面向市场的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扶持制度,同时,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生态补偿制度,试点企业排污权交易机制。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8-14/52734.html
相关报告
  • 《陆海统筹原则下的流域海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10-22
    • 陆海统筹原则下的流域海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陆海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一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陆海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研究方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加强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人类活动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赤潮、海洋酸化和低氧等频发或加剧,严重影响了海洋的资源与环境价值。由于受到多重压力的影响,再加之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叠加,近海海洋环境变化、驱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纷繁复杂,特别是在近些年呈现出新的变化模态,科学认知近海环境已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难点和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2022-2023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陆海界面过程与近海生态环境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入解析了“河流-河口-近海体系”物质输送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认识和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陆源营养盐和有机碳由河到海输送、陆源输入与有害赤潮爆发等多尺度、多界面、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环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这些最新的研究与团队既往工作一起形成了从河流到河口与近海有关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 该团队依据河流碳、氮、磷和硅通量的变化,对营养盐间的比例、来源、赋存形态和转化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多年的连续观测和历史数据,该团队研究发现2015年后长江的营养盐输送通量出现了历史性拐点,特别是无机磷从增加转为降低。这一新成果进一步量化了长江流域化肥使用量的变化和污染控制对营养盐输送通量改变的贡献。除关注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外,团队还率先对环渤海小型河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解析了小河流入海物质输送在典型浅海内湾海洋环境演变中的贡献。这些研究对于指示河口/近海区赤潮的爆发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团队对河流营养盐的长期动态记录也为加强河流水质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体系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耦合营养盐向海输送模型(IMAGE-GNM)和海洋生态模型(DELFT3D-GEM),对黄海、渤海和东海海域赤潮发生特点、驱动机制、赤潮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量化了陆源营养盐输送在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转换和赤潮发生中的贡献,并据此提出了削减陆源营养盐的策略。这种基于陆地分布式网格模式与海洋3D模式的耦合是一次新的尝试。最新工作还揭示了我国赤潮发生的新模态,并给出了削减陆源氮磷的比例,初步回答了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应该限制氮、还是限制磷抑或协同限制氮磷排放的问题。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推进陆海统筹、加强近海海洋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和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1966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268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2.127525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860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6266 http://www.hjkx.ac.cn/hjkx/ch/html/20221223.htm http://www.hjkx.ac.cn/hjkx/ch/html/20221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