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建设事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不断进步,文明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路径。当前,需要找准战略落地的着力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尽快出台长江流域绿色开发的综合性法律法规。目前在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国家部委和沿江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内容比较零散、未成体系、缺乏统一。需要制定出台长江流域绿色开发的综合性法规,以保证战略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完善充实国家级协调机构的职能和人员。虽然湖北等地都成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环境治理改革、绿色发展评价、生态绩效考评等体制机制方面都有积极探索。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绝大多数是跨流域、跨区域的项目,需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应当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充实相关协调机构的职能和人员,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确保全国“一盘棋”。三是将生态保护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60%以上是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投资大、融资难、周期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难度大。需要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纳入国家政府采购目录,以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四是加快建立完善绿色GDP考评体系。建立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程度为核心指标(如环境治理力度、生态保护强度、绿色增长质量、公众环境满意度等)的绿色GDP考评体系,完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考评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常态化,将绿色GDP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创新发展模式。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创新是最大的动力。从过去的长江大开发到现在的长江大保护,既需要转变思想认识,更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在实处。具体来讲,从市场主体角度,要探索“三种模式”:一是轻资产的PPP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完善“分级负债、复合增信、综合收益、择机退出”的PPP模式,优先考虑盈利能力,优先选择政府付费项目回报机制。二是生态资源资本化模式。以生态投资重大项目为抓手,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提高水、土地、空气等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生态产品的综合附加值,走出过去那种“资产快速扩张、负债急剧增长、权益极其低下”的怪圈。三是生态投资证券化模式。积极开展资本运作,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争取金融类股权、环保类上市公司进入,提升股权投资占比和投资收益率。
从政府的角度,要注重“四个融合”: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与政府基金的融合。尽快建立国家级长江绿色基金,使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注重生态保护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大数据技术引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监控体系,统筹整合水利、环保、水文、林业、农业、气象等机构数据库,构建生态预警和监控机制。三是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融合。将生态保护项目建设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注重生态保护与地方国有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融合。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一项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承担政策功能方面有较强的基础优势。湖北省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省政府率先与国开行共同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融资规划》。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平台承担融资主体责任,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全面开展储备林、生态保护、土壤修复、乡村振兴等生态项目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家层面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促进其在对接实施国家战略中平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工程化样板。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长江经济带,涉及长江全线6300多公里和11个省市,幅射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加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一方面,结合实际试点示范。长江上中下游实际情况的不同,必然带来生态保护路径的差别,绿色发展的多样。比如,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较好,就更注重绿色发展;长江下游经济比较发达,就更注重生态修复;长江中游则需要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方面着力,既要保护环境,又要通过绿色发展,为生态环保提供动力和支撑。比如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共有32公里长江岸线,辖区内有武钢、武船、武石化、青山电厂等大型重化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长期占到湖北省的50%、武汉市的60%。目前,湖北省将青山区作为全省试点,率先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省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突破。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干流上承上启下,连贯东西;湖北作为“千湖之省”,保护发展任务并重;湖北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保障饮水安全的责任重大;湖北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占比达70%左右,产业绿色升级的任务艰巨。在湖北率先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试验区,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效应。国家可制定支持湖北省率先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试验区相关政策,在重大项目布局、财政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鼓励湖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样板”。
吸引市场主体担当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长江经济带,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政府要强化引导,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特别是国企要承担责任,贡献力量。一是担当绿色发展引领责任。长投集团为湖北省属国有企业,因长江经济带而生,冀长江大保护而兴。近年来,长投集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北区域战略,聚焦“生态产业投资、绿色城镇建设”主业,全力塑造红色引擎、打造绿色品牌,全面加快“一红一绿”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将公司的价值导向、出资企业、资源人才向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聚焦,有力服务了长江经济带建设。二是做优做强绿色企业。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投资类公司的规范运作,足额到位注册资本金,发起设立和实质运行相关配套的生态绿色母基金,高质量推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打造生态投资品牌。三是做实生态产业链条。分区域分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生态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小风险,做优利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改造、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项目的联动开发,培育形成绿色城镇建设全产业链。四是做大绿色项目。加快谋划实施一批“山水林城”等生态绿色项目,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工程化、项目化、金融化。
(作者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