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依托现代煤化工 煤替油气潜力可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0
  • 煤替石油、天然气的方式可分为三类:A类替代是以煤为原料,直接生产燃料替代油气燃料,如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甲醇及乙醇燃料等。B类是以煤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替代原来以油气为原料的产品,如煤制烯烃、芳烃、乙二醇等。C类也称功能替代,例如燃煤发电驱动的电动汽车,替代以石油为动力的乘用车。到2030年,有望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

    煤炭究竟能不能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在能源转型大势之下,“去煤化”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由此引发争议不断。对于上述关键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煤化学工程专家谢克昌给出的答案是“完全可以”。

    在近日举行的2019(第八届)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谢克昌反复强调,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而作为煤炭清洁化利用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战略定位必须明确。以“能源发展替代互补与化工产品高效高值”为思路,行业要走高效利用、耦合替代、多能互补、规模应用的发展路线。

    “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供需关系,决定了发展现代煤化工势在必行,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

    中国工程院研究认为,推进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将分阶段进行。其中,2020年之前为能源结构优化期,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实现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2020-2030年为能源领域变革期,在此期间,GDP增长所需的一次能源增长量将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由此带来能源结构显著优化;2030-2050年为能源革命定型期,形成需求合理化、开发绿色化、供应多元化、调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的新型能源体系。

    “2020年前,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达到6:2.5:1.5,能源消费总量约在50亿吨标煤。为此,要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集中利用度,实现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发展。”谢克昌进一步说明。

    处于能源结构优化期,如何用好煤炭?谢克昌表示,由低效、高污染转化升级为高效、清洁、节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正是方向之一。“过去,煤化工因高排放、高能耗而饱受诟病。最新统计显示,其主要消耗及排放已大大降低,例如煤耗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仅为2.6%、水耗为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占比分别为0.7%、0.6%。”

    谢克昌认为,能够遵循清洁化发展举措,现代煤化工产业就能实现清洁高效发展。而这些举措,包括始终以环保标准为优先考虑因素,积极发展高效污染物脱除技术,加快制定科学完善的清洁生产标准及环保政策。同时,在综合考虑大气、水与土壤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监管及后评价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能源结构与供需关系,决定了发展现代煤化工势在必行。而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谢克昌称。

    “煤替石油、天然气成效明显,在积极情景之下,到2030年有望分别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

    结合现状,谢克昌充分肯定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成绩。“目前,产业示范和生产基地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煤替石油、天然气成效明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谢克昌表示,煤替石油、天然气的方式可分为三类:A类替代是以煤为原料,直接生产燃料替代油气燃料,如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甲醇及乙醇燃料等。B类是以煤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替代原来以油气为原料的产品,如煤制烯烃、芳烃、乙二醇等。C类也称功能替代,例如燃煤发电驱动的电动汽车,替代以油为动力燃料的乘用车。

    “2017年,煤替代天然气消耗32.7亿立方米,替代效率61.4%,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此降低1.4个百分点。上述三种方式累计替代石油3130万吨,替代效率为61.3%,降低当年石油对外依存度1.6个百分点。换言之,若没有这1.6%,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17年就已超过70%。”谢克昌称。

    在此基础上,谢克昌进一步划分三种情景——假设在水资源、环境容量、碳减排等约束下,国家限制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情况称为“谨慎情景”;按照《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等设置,有序发展的情景是“基准情景”;鉴于产业日臻成熟、装备自主化率不断提高,若是加大生产规模、增加示范装置、提升项目投产率,产业则处于“积极情景”。

    “当前,现代煤化工产业就处在积极情景之下,煤替油气潜力可观。到2030年,有望分别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可以说相当不简单。”谢克昌预测。

    “能源技术革命是最重要的,若没有颠覆性技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就难以实现低碳转型”

    既然肩负重任,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更好发展?在谢克昌看来,技术是重中之重。

    “能源革命的实质是能源转换革命,对能源实现有效驾驭、高效转换,其中能源技术革命是最重要的。若没有颠覆性技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就难以实现低碳转型。”谢克昌指出,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仍面临自身能源利用与资源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由于初级产品多,精细化、差异化、专用化下游产品开发不足,比较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由于技术集成度和生产管理水平上存在差距,产品成本偏高,整体能效有待提高。谢克昌强调内在不足背后,并直指“技术”这一关键因素。

    谢克昌认为,产业所涉及的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四大类型均有待突破。

    以催化剂开发共性问题为例,谢克昌指出,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任一反应过程都离不开催化,但目前,催化剂的应用仍以实验型为主,尚未达到定点设计,即根据目标产品、工艺过程实现有的放矢。再如,在难度最大的颠覆性技术中,高选择性合成气一步法生产大宗化工产品或高附加值专用精细化学品、高选择性煤炭转化制廉价生物可降解聚酯化合物等技术,均值得关注与创新。

    “下一步,石油替代和醇、醚、醛、酸、芳烃、烯烃下游含氧化合物,是现代煤化工产品的合理发展选择。”以此为方向,谢克昌建议,按照现代化、大型化、分质联产化、多原料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理念,高效利用、耦合替代、多能互补、规模应用的路线,大力发展中国能源体系下的现代煤化工。

相关报告
  • 《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加速推进》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近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一阶段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作为当前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煤化工项目,该项目正以“快建设、高产出、绿发展”的态势,推动煤炭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规模与速度双突破:千亿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据了解,该项目分两期推进,目前一期系列项目已全面完工投产,二期工程自2024年9月26日开工以来,建设进度超预期:基础设计交付率突破96%,27个基础设计已完成26个;长周期设备采购基本落地,全厂土方强夯、主要装置土建工程已全面铺开。 作为生态环境部成立以来一次性批复的最大单体化工项目,二期工程总投资达176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而已投产的一期项目更是创下多项行业纪录: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更以“开工到满负荷仅29个月”的速度刷新行业纪录,连续稳定运行超1060天,以全国1/5的产能贡献1/3的产量;120万吨/年粉煤热解项目作为世界首套单系列百万吨级装置,焦油收率领先行业2倍,斩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50万吨/年DMC项目作为国内最大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提前62天投产,实现“当年投料、当年超产、连续盈利”的亮眼成绩。 绿色与创新为核:锚定煤炭低碳高效转化 项目落地榆林,既是依托当地能源优势,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榆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024年原煤产量达6.24亿吨,且自2019年起开启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要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能,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为项目发展指明方向。 在绿色低碳路径上,项目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构建“源头减碳、中间降碳、末端固碳”的全链条体系:先将煤炭转化为热解煤气、馏分油等初级产品,再加工生产乙二醇、烯烃等大宗平台产品,最终延伸打造电池电解液溶剂、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净”。据测算,二期工程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931万吨,同时将形成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覆盖45种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产业链与战略价值凸显:赋能区域发展与能源安全 该项目的价值不仅限于自身产能,更在于对产业链、区域经济及国家能源战略的深远带动。在产业链层面,项目紧邻小保当、曹家滩煤矿,原料与燃料煤成本优势显著;生产的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可大幅降低下游企业投资强度,吸引高端材料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产业生态。 在经济社会层面,项目为陕西打造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核心支撑,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动榆林乃至陕西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项目产出的化工产品可替代部分石油化工产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通过持续科研攻关,不断提升煤炭转化经济效益,为全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榆林样板”。
  • 《中国煤化工产业已是全球领先?》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2025年6月份,宝丰能源投资673亿元建设的全球最大单体煤制烯烃项目投产,该项目位于内蒙古,以年产300万吨烯烃的规模刷新全球纪录。随着全球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煤化工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在快速增长,中国煤化工产业或将再次创造全球性的“高光时刻”。 图1 宝丰能源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 图片来源:内蒙古卫视 为什么中国仍在大力发展煤化工?最近中国煤化工产业有哪些世界性壮举?中国煤化工产业目前在全球化工产业中处于怎样位置?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笔者将梳理中国煤化工产业现状。 一、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1925年石家庄建成第一座机械化焦化厂,专为汉冶炼铁厂提供焦炭,这标志着中国煤炭从燃料向工业原料的转化,是中国第一个煤化工项目。1934年上海建成拥有直立式干馏炉的煤气厂,首次实现城市煤气供应。1953年大连化工厂建成首个合成氨厂,采用无烟块煤替代焦炭生产原料气,开创了中国煤基氮肥工业的先河。1950-1970年代,依托苏联援建项目,山西、辽宁等地建立了以炼焦、合成氨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形成了从煤炭气化到化学品生产的较完整链条。 1980年代,鲁南化肥厂引进德国鲁奇气化炉,建成国内首套大型煤制甲醇装置,推动煤炭向基础化工原料转化。1997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启动浆态床费托合成技术研发,通过国家“863计划”支持,在实验室完成千吨级中试,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2006年兖矿集团陕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启动,拉开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序幕。2009年神华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直接液化项目试车成功,成为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2016年神华宁煤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投产,单套规模全球最大。 2010年,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实现全球首套百万吨级MTO工业化应用。2016年,中天合创3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投产,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煤基烯烃工程。2016年之后,中国煤化工产业步入“提质增效”阶段,煤化工技术也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进步。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已有近100年时间,从最初的粗犷式发展,到现在全球领先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中国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受限式引进到技术跟跑,再到全球引领的蜕变。 图2 中国煤化工发展历程 二、中国发展煤化工有哪些战略方面意义?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不平衡的能源结构是发展煤化工的重要战略考虑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发展煤化工,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1、煤化工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70%,2024年进口原油耗资达2.3万亿元。而煤化工通过煤制油、煤制气等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燃料,成为能源自主的“战略底牌”。煤制油降低了对石油制备成品油的依赖,煤制气降低了对天然气的依赖,而煤制乙二醇降低了对乙烯的依赖。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煤制芳烃、煤氢耦合、二氧化碳深加工技术陆续突破,煤化工有望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化与高端化的再升级。 中国煤炭是一次能源消费的重要化石资源,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6%,中国通过煤化工发展,可将“燃料煤”转化为“原料煤”,减少对进口油气的路径依赖,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煤炭清洁利用新模式正在影响全球化工结构 传统煤炭燃烧的热值利用率不足40%,而煤化工可将吨煤价值提升7倍,煤制油、煤基烯烃等路径,将煤炭转化为高端润滑油、航空燃料等百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卖炭”向“卖材料”转型。 中国已掌握全球领先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攻克37项关键工艺,实现大型气化炉、费托合成反应器等装备国产化,已形成多条“碳基新材料产业链”。 3、煤化工是解决中国区域间不平衡的重要推手 中国沿海城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进口成本较低,资源流动性较强,过去数十年更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发展。而西北城市拥有丰富煤炭资源,通过发展煤化工,宁夏、新疆等煤炭富集区通过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带动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等关联产业升级。如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带动宁夏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被习总书记评价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成果”。 4、煤化工让中国化工产业链更安全 现阶段中国存在大量乙烯、丙烯、乙二醇、天然气、聚乙烯等产品的进口情况,中国乙烯进口依存度最高超过80%,而这些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使用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2024年煤制乙烯产能占到了中国总产能的21%,创出历史最高,丙烯产能占到中国总产能的18%,乙二醇占到37%,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是19%和18%。过去数年,中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在快速增长,煤化工产品的生产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5、中国煤化技术引领全球 中国煤化工技术从引进消化转向自主输出,神华宁煤煤制油技术已向印尼、南非等国输出,推动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新疆富油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被纳入国际能源署清洁煤技术路线图,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领先全球,这一技术突破使低阶煤转化附加值提升3倍,为全球富煤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范例。 图3 中国不同产品煤制产能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三、中国煤化工产品在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 笔者看到,过去几年,煤化工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而某些时间点煤炭价格上涨猛烈,中国煤化工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变化。 2023年开始,国家出台了政策稳定煤炭价格,让中国煤炭市场价格从始终处于低位徘徊,保障了煤化工产业的基本盘。 图4 中国动力煤主流价格走势(元/t) 数据来源:生意社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出现了少有的“煤盛油衰”的现象。根据笔者统计数据来看,2025年1-9月份中国煤制乙烯理论利润率到达了13.4%,而油制乙烯仅有6%左右,乙烷裂解乙烯理论利润率也仅有8%。 乙烯是中国化工产业的“晴雨表”,乙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游产业链的景气程度。煤制乙烯利润超过油制和乙烷制,也说明了煤化工景气度要高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高于石油化工。 图5 中国不同工艺乙烯理论利润率对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不仅是乙烯,煤制丙烯、油制丙烯和PDH产业亦如此。根据笔者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份煤制丙烯理论利润率在9%左右,而油制丙烯在1%左右,PDH更是出现了14%亏损,煤制丙烯的利润率最高。 从数据对比来看,丙烯产业链中,煤制丙烯更具竞争力,相应对于下游聚丙烯、丙烯酸、丙烯腈、酚酮等产品来说,煤制也更具竞争力。 图6 中国不同工艺丙烯理论利润率对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四、中国煤化工行业有哪些世界性壮举? 除了文首列举的宝丰能源全球最大的单体煤制烯烃项目之外,中国煤化工产业,还有不少在全球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首先是煤化工产业中CCUS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应用,开辟碳循环新路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于2024年9月建成,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煤化工与油田驱油全链条贯通的碳捕集项目。该项目每年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其中40万吨用于长庆油田驱油,同时10万吨用于煤矿井下防灭火,形成“捕集-运输-利用-封存”闭环。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胺法捕集技术,吨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降至280元,领先国际同类项目,为全球煤化工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次,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突破。新疆陇疆新能源1200万吨/年煤分级分质综合利用项目于2025年6月开工,整合煤干馏、焦油加氢、芳构化等12项核心技术。该项目通过“煤炭热解-焦油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设计,可年产150万吨煤焦油、77万吨LNG和2万吨燃料电池氢气,副产的50万吨液体二氧化碳直接用于驱油。这一技术突破使低阶煤转化附加值提升3倍,为全球富煤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范例。 第三,氢能耦合技术规模化落地。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于2025年投产,成为全球首个中大型风光离网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项目。该项目利用风电和光伏电解水制氢,每年生产7059万标方绿氢替代灰氢,可增产甲醇2.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88万吨。该项目创新采用“风火网储联动”智能调控系统,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第四,中国已成为煤化工产业全球标准制定者。西南油气田公司牵头制定的ISO/TR17910:2024《天然气-煤制合成天然气质量指标及ISO/TC193标准的适应性》于2024年1月发布,成为我国在煤制气国际标准化领域的首个突破。该标准首次将煤制气中氢气、氨、颗粒物等12项关键指标纳入国际体系,解决了煤制气进入跨国管网的技术壁垒。 第五,煤化工下游的高端化突破“卡脖子”技术。陕煤集团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转化项目二期于2024年9月开工,重点布局煤基可降解材料PBAT、PBS等,以及电池电解液溶剂DMC、DEC等30余种高端化学品,彻底扭转了我国锂电池电解液依赖进口的局面。另外,兖矿未来能源50万吨/年合成气高温费托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钴基催化剂,可生产高碳酯、航空润滑油等特种化学品,产品性能达到埃克森美孚同类标准,填补了国内高端蜡制品的空白。 第六,中国煤化工技术发展驱动了煤化工装备的“大国重器”。沈鼓集团为宝丰能源项目研制的国内首台电驱11万空分压缩机,采用“6+1”超大型轴流加离心压缩机组,标志着我国大型压缩机组国产化率突破。另外,航天长征化学工程公司攻克新疆高氯高碱煤气化技术难题,开发出耐腐蚀性提升3倍的气化炉内衬材料,使煤种适应性覆盖全国90%的煤炭资源,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中亚、东南亚等5个海外项目。 笔者认为,中国煤化工行业目前已走到世界前列,并且正在深度影响全球煤化工产业格局。随着绿氢耦合、CCUS等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国煤化工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 图片来源:AI生成 五、中国煤化工行业在全球是怎样的存在? 毋庸置疑,中国已是全球煤化工产业最大的国家,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占比最大、技术输出最大等几个方面。 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中国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核心产业,总计规模约占到全球总规模的62%。中国煤制烯烃产能超过3000万吨,约占到全球60%以上规模,预计至2030年将会进一步提升至75%以上,除了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外,未来仍有煤制烯烃产业上马。 而煤制油产能也突破1200万吨,约占到全球65%及以上规模,主要聚集在中国新疆、内蒙等省份,对替代油制成品油意义重大。中国煤制天然气产能超过150亿立方米。占到全球60%以上份额,预计2030年将会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份额。代表企业为大唐克旗、新疆庆华等。 根据业内统计,中国煤化工总产值在2025年将会突破3500亿美元,而全球总产值在6000亿元左右,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国家。 中国不仅煤化工产业规模庞大,还有大量技术实现了自主突破。煤制烯烃、煤直接液化、大型汽化炉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化,CCUS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也建成了示范工程,这在全球煤化工技术层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输出煤制气技术,向印尼输出CCUS技术,中国主导的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标准逐步被国际认可,技术层面也在不断全球化渗透。中国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强度在快速下降,通过绿氢耦合、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探索零碳路径,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范例。中国与荷兰合作的零碳甲醇项目、与纳米比亚合作的绿氨项目,展示了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可行性,提升了国际话语权。 笔者认为,中国煤化工从规模化引领、技术输出、市场渗透、竞争放大等维度,已成为全球能源化工格局的核心力量,其影响不仅体现在产能占比和出口份额上,还在不断重塑全球煤化工产业链格局,引领全球技术标准和低碳转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将实现全球化引领,持续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