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碳中和报告:2060年中国煤电装机将全部退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9
  • 三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报告发布。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以及《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

    这三份报告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并实施“两个替代”、“双主导”、“双脱钩”的系统减排路径与方案。

    “两个替代”指加快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双主导”指的是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双脱钩”指的是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会上表示,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总量70%以上,是碳排放问题的根源。要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研讨会上表示,依托特高压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全局性作用。

    刘振亚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网)副总经理张智刚提出,中国88%的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大力压减碳排放是能源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智刚表示,电力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推动双碳目标,关键在于把非化石能源转化为电能使用,“电气化是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重要途径”。

    《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分为三个步骤,按照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有序实施。

    2030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这段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2028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109亿吨左右。

    2030-2050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

    2050-2060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

    该报告显示,中国能源系统转型难度大,“一煤独大”严重制约了减排进程。

    2019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58%,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的80%;煤电装机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总装机的50%。

    这要求中国严控新增煤电,淘汰落后产能。

    该报告提出,2023年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稳定在28亿吨左右;煤电总量控制在2025年达峰,峰值为11亿千瓦,到2030年下降至10.5亿千瓦,到2050年下降至3亿千瓦左右,2060年煤电装机全部退出。

    《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报告显示,清洁能源装机将成为主导电源,装机占比超过90%。

    该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电源总装机达到29.5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7亿千瓦,占比57.5%。

    2030年、2050年、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装机将分别增至25.7亿、68.7亿、76.8亿千瓦,分别占比67.5%、92%和96%,实现能源生产体系全面转型。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需以集约化开发建设大型清洁基地为重点,重点规划开发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区18个大型太阳能发电。重点开发新疆、甘肃、蒙东、吉林等21个大型陆上风电基地,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7个地区开发海上风电基地。

    此外,深入推进“三江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重点开发西南地区的金山、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七大流域水电基地。

    为实现碳中和,电网配置能力需大幅提升。

    上述报告指出,中国清洁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很不均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结构和调节能力的要求,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必须加快形成以特高压骨干网架为核心的全国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中国67%水能、90%风能、80%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1000-4000公里,只有融入大电网才能实现大发展。

    上述报告指出,需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东部、西部两个同步电网,统筹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和西北大型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和送出,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安全高效消纳。

    西部电网包括西南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送端电网,东部电网包括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东北电网和南方受端电网。

    2030年,需形成东部“九横五纵”、西部“三横两纵”电网格局;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2060年,电网配置能源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已建和在建特高压工程32项,并网清洁能源装机7.6亿千瓦。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由国家电网发起成立。官网显示,该组织的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1/03/19/detail_2021031993684.html
相关报告
  • 《碳中和目标下煤电未来如何定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04
    • 在中国提出“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后,曾经饱受争议的煤电加速退出路径逐渐明朗。 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承诺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但对于碳排放已经达峰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它们有60至7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平稳过渡到“碳中和”,但中国则承诺,将用3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转变。 这意味着,中国能源转型速度将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必须严控煤电规模。这是因为,煤电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领域。同时由于中国还处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电气化将成为各行业的主要脱碳手段。再加上电力是技术上最容易脱碳的部门,那么电力需要在各行业中做最早达峰的排头兵。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基于碳中和目标,提出了一个电力系统脱碳路线图:到2025年达峰,2035年之后碳排放快速下降,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2060年要达到负排放。这就要求,“十四五”期间,煤电总装机必须达峰,而且控制在目前的11亿千瓦左右。 现存的煤电装机角色也将发生改变,在未来可再生能源占据主导的电力系统中,其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功能将愈发突显。 煤电规模亟待严控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能源的增量主要得依靠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 目前,煤电仍然稳居我国第一大能源。 截至2019年底,全国煤电装机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一半;2019年煤电发电量4.5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比重达63%。 煤炭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化石能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煤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是未来减碳的最大主体。 近几年来,外界一直呼吁应严控煤电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煤电的发展政策,却是时紧时松,未能真正抑制住煤电的无序建设冲动。不仅如此,在新冠疫情下,许多地方为了拉动投资、刺激经济,在煤电行业亏损面高达50%的情形下,仍逆势上马一批煤电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也连续三年放松了中国煤电风险预警。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结果,33个预警地区中,红色地区从2021年的17个,2022年的8个,减少为2023年的3个。红色预警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表示煤电装机明显冗余、系统备用率过高,不能核准和开工建设新的省内自用产能。 袁家海发布过一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各开发阶段(在建、缓建、停建、封存、核准、核准前开发和宣布)煤电项目的容量共计4.13亿千瓦。如果全部完成,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装机规模,占全国现有煤电装机量的40%,给实现碳达峰目标增加了很大阻力。 从一个能源企业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煤电项目也并非明智的选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煤电行业日子并不好过。由于电力市场过剩、新能源竞争冲击、高煤价低电价“两头挤压”等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综合作用,煤电企业接连亏损,负债率高企。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给出过预警,当前开始每新增1亿千瓦煤电机组,不仅将增加超过3000亿元资产损失,同时会导致2030年前将累计减少清洁能源装机约3亿千瓦。 可再生能源补缺 严控煤电装机规模,以后的增量用电需求如何满足?能源安全如何保障? 目前业内普遍预计到2025年、2035年我国将新增用电需求1.8万亿、2.4万亿千瓦时左右。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报告中给出了具体结论,认为若在2025年前不再新增煤电,并在2035年前逐步退出1.9亿千瓦装机,新增需求和煤电退出缺口可全部由清洁能源满足,清洁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仅需达到6.8%,低于2015年来10%的增速,完全可以实现。 该机构认为,其中“十四五”风电和光伏装机有望达到2.9亿千瓦、3.2亿千瓦,平均每年新增风电装机5800万千瓦、光伏6400万千瓦,合计为1.22亿千瓦。这些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加上其他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将完全可以满足“十四五”新增用电需求。 从国际经验、技术储备以及行业发展阶段看,清洁能源完全可以成为真正的主力能源。 近期,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学、国网能源研究院等几家机构共同做了一个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50年如果中国国内风电装机达到25亿千瓦、光伏装机26.7亿千瓦,按照全国小时级的电量互动平衡,不需要储能和需求侧响应,仅靠风光就可以提供全国67%的电力电量需求,同时弃风弃光率比率不到8%。 未来,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在成本、环保等方面,以压倒式优势让煤炭等化石能源加速退出。 煤电未来如何定位? 但是煤电加速退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对整个电力系统而言,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长和煤电的不断退出,将从局部地区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能源电力高占比的电力系统。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11月2日举行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认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力总量充盈与时空不平衡矛盾突出,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的矛盾突出,将对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设计、规划设计、生产管理、运行控制带来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灵活性辅助服务的煤电就派上了用场。郭剑波认为,可以通过调整煤电区域性功能定位,从电量型电源向电力电量型电源转变,充分发挥自身基础电源的优势,通过提供灵活性服务来提升新能源消纳。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也认为,在碳中和目标下,煤电未来的定位应该是,总量逐步减少,功能向调节性电源转变。煤电装机2025年达峰11亿千瓦后,逐步减少至2035年9.1亿千瓦、2050年4亿千瓦左右。煤电将主要发挥辅助服务、保障灵活性和可靠性等作用。 在严控规模的同时,煤电存量机组优化改造,也是实现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底我国共有8.9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占全部煤电机组的85%。袁家海建议,“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剩余具备条件的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于不具备条件的煤电机组适当采取“上大压小”的方式进行替代,进一步降低煤电平均供电煤耗。 为更快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加速煤电退出,还需要市场机制设计与配套政策完善。如在电力市场基础上引入碳市场。 袁家海表示,未来在电力市场基础上引入碳市场,充分发挥现货市场竞价规则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省间交易机制,打破僵化的利益分配格局,做大跨区输电的“盘子”,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与电力互济。 充分发挥现货市场竞价规则的作用,碳市场将提升煤电发电成本,从而倒逼落后的低效煤电机组的竞争性淘汰。碳排放有了成本,燃煤机组出力必将减少,而水电、风电和光伏出力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碳市场+电力市场”会拉高边际出清机组报价,发出价格信号,吸引更丰富的需求响应、储能等灵活性资源进入市场,系统发电的碳排放总量将不断减少,最终以市场为驱动力实现脱碳。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在于“十四五”期间加快完善碳市场机制建设。 2020年11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邹骥提醒,当下碳市场交易制度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空间,包括需要明确碳交易总量控制,提高违法成本等,但当务之急是在“十四五”期间先做起来,在实践中寻找优化的解决方案。
  • 《《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全国碳市场预计五年内趋于成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12月8日,由中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以及北京中创碳投共同编写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称,目前我国重点排放企业已在为碳市场建立积极筹备,业内普遍认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趋于成熟完善。 据介绍,这一报告收集了567位各行业人士对于中国碳市场预期的反馈。在受访者之中,约有75%来自于重点排放行业,其中有32%的受访者来自于当前我国碳市场试点地区,67%来自于非试点地区。分析认为,此次报告调研的范围已覆盖到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全国各地对碳市场的参与度已越来越高。 报告结果显示,约半数的受访者预计全国碳市场将于2021年正式启动交易,电力行业将是首先纳入交易的重点领域,随后碳市场涵盖范围最有可能纳入水泥、钢铁、化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在2025年前我国能够建立一个成熟完善的碳市场。 据记者了解,此次碳市场调查开展于2020年7月至8月,调查开展后不久,我国就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报告共同作者之一、欧洲环保协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认为,调查结果表明了受访者对中国气候行动的信心。“即使在中国作出碳中和承诺之前,同时也有疫情的挑战,市场仍预期全国碳市场将很快启动。” 报告预测称,在建立之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期约为49元/吨,到2030年碳价有望达到 93 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 167 元/吨。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调查开展之后作出了碳中和承诺,报告作者认为,最新价格预期很可能高于调查结果。 据记者了解,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已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深圳五个城市以及广东、湖北和福建三个省份相继启动碳市场试点,在配额分配机制、覆盖行业、抵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今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并就两项文件公开征求意见,也成为了自碳市场试点启动以来首次发布的国家层面系统性规则。 我国碳市场建立在即,报告结果却显示,在调查过程中,有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准备仍有所不足——“不知何时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领导不够重视”、“没有专职员工负责碳资产管理和排放交易业务”等反馈均出现在报告回复之中。 对此,报告援引一位来自湖北某电力公司受访者的建议称,在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前,“公司内部相关制度建设、部门职责分工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建议,纳入碳排放体系的公司需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内部管理和培训。 报告结论称,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将对投资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龙迪指出,随着气候转型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蓄势待发,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将碳价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Trankmann)在发布会上表示:“碳价反映了燃烧化石燃料的所有成本,是激励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出的共同努力的一部分。” 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转型项目主管陈灵艳则指出,最近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对市场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她强调:“要实现气候目标需要公共资金与市场资源形成合力,在‘十四五’期间,建议我国环境部门和金融部门进行更多的对话,更加关注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衔接,在碳市场的机制设计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协调工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高级经济顾问郝博霖(BalázsHorváth)也强调,中国碳市场的建立很可能影响到未来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投资决策,各大机构以及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更多地关注未来碳价预期,而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碳价。 报告的另一位共同作者——中创碳投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则表示:“碳价将是推动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中国实现到 2060 年建成一个碳中和社会的长期愿景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全国碳市场能尽快开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