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热液喷泉下发现了新的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维也纳大学和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中美洲东太平洋隆起的一座海底火山内部发现了新的生态系统。这项研究利用水下机器人,在大块火山地壳之下发现了充满了蠕虫、蜗牛和通常生活在25℃水中的化学合成细菌新型洞穴系统,证明海底热液生态系统不仅存在于海底地壳之上,也存在于海底地壳内部,首次刷新了过去近50年科学界对热液喷泉生态系统的认识,即在火山温泉之下的岩石地壳中证实了除微生物之外大型动物的存在。
    地壳活动导致地球内部热液流体沿着裂缝从热液区大量流出,当新的热液喷口形成时,生态系统也随之迅速跟进,动物幼虫是如何找到这些新的热液喷口任然是未解之谜。该团队使用ROV SuBastian水下机器人在地壳裂缝上开展了数日连续采样,并发现了随着地壳运动地表以下热液喷口中的动物,进一步证实了物种通过地壳裂缝传播的理论。(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schmidtocean.org/scientists-discover-new-ecosystem-underneath-hydrothermal-vents/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热液喷口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表征Galápagos扩张中心热液喷泉科学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比足球场还要大的新热液喷口,该热液口位于西Galápagos群岛附近的太平洋上,由五个间歇泉状烟囱和三个温泉组成,最高温达288℃。研究使用水下机器人ROV SuBastian,对9178平方米的热液口进行了长达43小时的化学特征连续监测。据介绍,喷口区生活着大量的加拉塞德蟹和巨大的管状蠕虫,并因此将这个喷口命名为“Sendero del Cangrejo”。 1977年,科学家首次在Galápagos群岛东部发现了热液喷泉。此次科学考察,则首次实现了对热液喷泉的全面采样,有望扩大对热液喷泉化学、生物和地质作用全过程的认识。此外,原位取样样本将帮助科学家促进全面了解Galápagos火山西部喷口与东部喷口的链接性,进一步推动深海热液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据悉,自今年三月份以来,该研究机构通过大洋科考已发现4个热液喷泉,其中3个是首次发现。不断刷新的深海极端环境探索证实,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未来,多学科交叉以及高新技术研发是推动人类对复杂海洋环境经略,不断突破科学挑战的必经之路。(熊萍 编译)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且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与此同时,火山-热液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但是其生物的代谢过程与流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传统“先取样后常温常压的分析”方式会造成热液流体组分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探测,获取流体的原位参数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团队和孙黎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以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在该火山口的Onsen喷口区和航次中新发现的Faxian溢流区分别开展了原位拉曼综合探测以及流体和生物的保真取样。结果发现由安山岩组成的Onsen区域形成的超酸性(pH:2.17)高温流体含有大量H2(8.56 mmol/kg)。而同一火山口的Faxian溢流区的中性低温流体却不含H2而富含H2S(7.78 mmol/kg)。针对这一特殊现象,研究团队基于上述原位定量结果和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两个区域由于海水混合程度的差异发生了不同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通过进一步对Onsen和Faxian的样品进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Onsen和Faxian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Onsen区域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氢气,而在Faxian区域微生物主要以氧化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这些结果表明,在火山热液系统,即便是同一岩浆来源的流体也会孕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上述研究发挥了深海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的优势,实现了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本航次基于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技术,首次报道了火山作用主导的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的氢气浓度可达到毫摩尔级,并为其孕育的化能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以往富氢气流体(毫摩尔级)主要是由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反应形成。大西洋“Lost City”碱性热液系统(流体pH:9~11)由于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大量氢气(1~15 mmol/kg),为早期生命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全球碱性热液系统目前只有“Lost City”一处,不具有普适性。而地球早期海底火山作用频繁,孕育了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热液系统,该研究对我们探索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席世川和副研究员孙庆磊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特别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黄瑞芳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Xi, S., Sun, Q., Huang, R., Luan, Z., Du, Z., Li, L., & Zhang, X*. (2023). Different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 components support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evidence from in situ dete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8, e2023JC019703.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