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吴伟获材料学领域国际大奖 中国大陆首次获STAM Best Paper Award》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06
  • 香江学者、印刷与包装系副研究员吴伟应邀赴波士顿参加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秋季年会,获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期刊颁发的2017年度STAM Best Paper Award。每年全球仅授予1人,吴伟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奖者。

    《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为SCI检索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3.798。STAM Best Paper Award由日本学术振兴会(NIMS)、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研究实验室(EMPA)、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和《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期刊共同评选并授奖。

    在美期间,吴伟应美国材料研究协会邀请,作《可印刷功能纳米材料:设计合成与印刷应用》(Printable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Designed Synthesis and Printed Applications)主题学术报告,并与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签订正式合同,受邀于2019年出版英文版印刷电子学术著作“Printe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Mechanism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

    吴伟目前主要从事可印刷功能纳米材料与印刷电子应用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目前,其SCI检索论文总被引24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600余次。此次获奖论文为吴伟2015年12月份发表的一篇ESI高被引论文,现已被SCI他引130余次。

    印刷电子是将印刷工艺用于制造电子产品的新兴工业技术,具有学科交叉性及工程复合性的特征,印刷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适宜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造。将印刷技术应用于传统电子制造,生产出的印刷电子产品具有柔性、轻便、个性化的优点。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吴伟课题组在印刷电子方向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得到了英国皇家化学会、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

  • 原文来源:http://news.whu.edu.cn/info/1002/50100.htm
相关报告
  • 《卢柯院士获2020未来科学大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7
    • 9月6日,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荣获“物质科学奖”,以奖励他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中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通常材料的强化均通过引入各种缺陷以阻碍位错运动来实现,但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会丧失塑性和导电性,这导致了材料领域著名的长期未能解诀的材料强度与塑性(或导电性)的倒置关系。如何克服这个矛盾,成为国际材料领域几十年以来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卢柯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可以提高铜金属材料的强度,而不损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卢柯团队发现,在金属铜中引入高密度纳米孪晶界面,可使纯铜的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电导率(与高纯无氧铜相当),获得了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铜。这个发现突破了强度-导电性倒置关系并开拓了纳米金属材料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孪晶强化原理已经在多种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陶瓷和金刚石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材料强化原理。 卢柯团队还发现了金属的梯度纳米结构及其独特的强化机制。梯度纳米结构可有效抑制应变集中,实现应变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优于普通粗晶结构。具有梯度纳米结构的纯铜样品其强度较普通粗晶铜高一倍,同时拉伸塑性不变,也突破了传统强化机制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被应用在工业界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卢柯,1965年出生于甘肃华池,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卢柯致力于金属纳米材料研究二十余年,在《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0余次。曾荣获Acta Materialia金质奖章,德国洪堡研究奖,首届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金质奖章、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NSO技术奖等二十余项奖项。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正式设立,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 《南科大姚新教授获IEEE FRANK ROSENBLATT AWARD国际大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14
    • 近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网站公布2020年度IEEE FRANK ROSENBLATT AWARD国际大奖获奖者信息,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姚新因其在计算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奖,成为该奖年度全球唯一获得者,也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 获奖理由显示,姚新多年从事计算智能的基础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他提出的快速进化规划方法被应用于神经网络结构学习、最优路径规划、数字滤波器设计以及新材料的设计,他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用于进化算子/进化算法理论分析的方法论。他提出的一种新颖的基于随机排序的优化方法,可用于处理进化优化中平衡目标函数和惩罚函数的问题,此方法对解决电气、化学、机械、航空工程、生物和经济学中的约束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IEEE-Frank-Rosenblatt奖创立于2004年,是IEEE为纪念神经网络的创始人之一Frank Rosenblatt而设立的技术领域大奖。该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对生物学和语言学促进的设计、实践、技术或理论计算典范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获奖人,包括但不仅限于神经网络,连接系统、模糊系统,以及包含这些典范的混合智能系统。 姚新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学者,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曾任IEEE计算智能学会主席(2014-2015)。在2003-2008年间,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担任主编。迄今他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800余篇,总引用超过49000次,H-指数为99。曾获IEEE Donald G. Fink论文奖(当年全球只有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杰出论文奖(当年全球只有1篇)。 新闻图来源链接:https://www.ieee.org/about/awards/bios/rosenblatt-recipien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