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异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营养循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长期稳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7-16
  • 沃里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全面揭示了保持海洋稳定的基础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文章题为“Nutrient recycling facilitates long-term stability of marine microbial phototroph-heterotroph interactions”,6月2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

    生物科学学院的Joseph Christie-Oleza博士和David Scanlan教授发现,海洋中最丰富的两种微生物—光合细菌和异养细菌,在营养循环方面通力合作,从大气中获取碳,转化为能量供给海洋生态系统。而此前的主流科学观点认为,海洋光合生物和异养生物是竞争关系,对海水中的稀缺营养物质展开争夺。

    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固定”,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被异养细菌消耗,这一过程又将无机碳释放回生态系统,使光养细菌能够继续工作:进行光合作用并固定更多的碳。

    这种相互作用能使海洋的营养水平相对恒定,是保持海洋健康的基础,也是维持整个海洋食物网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可产生地球上一半的初级生产力和一半的氧气。这些营养物循环的速度决定着海洋缓冲大气中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速度。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分别培养每种细菌的纯培养物,然后将它们在天然海水中混合,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营养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令人吃惊的是,两种微生物都达到了稳定状态,彼时光合细菌和异养细菌被认为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光合细菌消耗无机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固碳,而形成的有机碳可作为异养细菌的碳源和能量来源,重新将碳变为无机营养物的形式供光合细菌使用。

    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微生物学教授Scanlan评论说:“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驱动海洋“发动机”运行的基本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对海洋的保护程度,并能更好地预测未来海洋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Christie-Oleza博士评论说:“本研究就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给出了实验证据:营养需要流通,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同经济系统中的金钱。如果一个合作伙伴花费太多而不回报,他本人将会承受长期的后果。这个系统会进行自我调节,并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

    (郭琳 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7100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07/uow-bct070517.php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寡营养海域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国际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Nature Index) 刊发海洋所徐奎栋研究组关于营养盐与蓝细菌-异养细菌互作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寡营养大洋区域营养盐浓度对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调控作用,从生物相互作用的角度强调了全球变化对细菌多样性和功能的潜在负面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海洋上层的热分层现象有所加强,阻碍向透光层的垂直营养供应,从而直接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及碳汇。海洋浮游光合生物贡献了地球近50%的初级生产力。其中,蓝细菌是海洋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贡献了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约25%。海洋蓝细菌和异养细菌参与复杂的生态相互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了解全球变化下细菌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就必须厘清蓝细菌和异养细菌互作网络与营养盐供应的关系。在共培养系统中,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可形成一种互利关系,使蓝细菌能够在没有营养盐额外供应的寡营养环境中生存和生长。这种互利关系易受营养盐浓度的影响,在高营养环境下互利关系受到破坏。然而,自然条件下,营养盐如何驱动蓝细菌和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仍不清楚。 徐奎栋研究组选择寡营养大洋中海山作为研究区域,同时结合Tara Oceans全球海洋调查数据,对不同营养盐浓度下的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研究,分析了营养盐浓度对蓝细菌-异养细菌互利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了蓝细菌-异养细菌响应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机制。 结果表明,营养盐垂直输送增强的海山区叶绿素最大层(DCM)细菌互作关系的复杂程度远高于营养盐垂直输送较弱的区域。营养盐在调节细菌互作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受营养盐影响的类群主要为原绿球藻和α变形菌SRA11类群。在全球尺度下,硝酸盐浓度与蓝细菌-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蓝细菌-异养细菌合作关系可调节细菌的相对丰度,改善细菌群落的均匀性,进而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在一定阈值下,升高的营养盐浓度增加了原绿球藻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使得与蓝细菌存在代谢关系的类群得以与之建立更多的互利关系。 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这一过程将加剧海水分层,阻碍深层海水向表层的营养输送。在寡营养海洋中,营养盐供应的减弱可能会导致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下降,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而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沿岸地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营养物质供应的急剧变化可能会进一步扰乱蓝细菌与异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刘巍岳,通讯作者为赵峰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如下: Liu W, Zhao F, Li X, Zheng S, Li L, Zhao R, Xu K. 2024. Enhanced nutrient supply promotes mutual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yanobacteria and bacteria in oligotrophic ocean. Proc. R. Soc. B 291: 20240788.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4.0788
  • 《研究发现基础物种的稳定可促进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1
    • 尽管许多研究认为生态系统基础物种的稳定性将促进整体稳定,但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对这种影响进行量化。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海洋科学研究所(MSI)的研究人员利用南加州海带森林的长期生态数据来分析上述问题。研究发现,巨型海带的稳定性与海底大型藻类和海底无脊椎动物(如海绵)的稳定性,以及较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生态学》(Ecology)期刊上。 基础物种塑造其整个环境并定义生态系统。MSI生物学家Robert Miller说:“生态系统通常以基础物种命名,如牡蛎海床、珊瑚礁或红木森林。它们通常提供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或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对其他物种有很大影响。” 研究人员从圣巴巴拉海峡的9个浅礁中详细研究了18年的生态数据,包括物种规模和丰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以及其他许多有用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和数学建模发现数据中的趋势和模式。文章主要作者、MSI博士后研究员Thomas Lamy说:“我们发现巨型海带的稳定性与海底大型藻类和海底无脊椎动物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积极联系。”强壮的海带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科学家认为未来海带的稳定性可能会改变。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的变暖事件、更大的海浪和更强的风暴,这些都会影响巨型海带的生存。了解基础物种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类预测生态系统的反应,然后做出相应调整。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