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叠碳纳米管分离的超灵敏应变传感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3-05
  • 尽管可拉伸应变传感器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进,但具有可伸缩制造技术且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可拉伸性的应变传感器的开发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叠碳纳米管(CNT)束和硅弹性体的可拉伸应变传感器。通过合成线状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束并将其轧制转移到硅弹性体上,制备了具有重叠碳纳米管的应变传感器。滑动和重叠碳纳米管的分离,无与伦比的应变传感器执行广泛的传感范围(应变≥145%),超高灵敏度(计42倍300株125 - 145%),重复性高,和持久性。传感器的性能也可以通过控制碳纳米管束的重叠面积来调节。进一步研究了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人体运动检测中的应用。该传感器具有新颖的结构和机制,能够以高灵敏度检测到大范围的应变,显示出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众多应用的潜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12日

相关报告
  • 《面向人工视觉的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器阵列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29
    • 视觉系统对生物体的生存 和竞争都必不可少。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在大脑视觉中枢做出复杂行为判断之前,视网膜在对光刺激信号进行检测的同时,并行处理所捕获的图像信息。开发人工视觉系统的挑战是双重的,既要重新创建动物系统的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又要通过高效率计算和简洁的方式来实现它。目前的人工视觉系统往往采用传统的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 CMOS )或者电荷耦合器件( CCD )图像传感器与执行机器视觉算法的数字系统相连接来实现,这些传统的数字人工视觉系统具有功耗高、尺寸大、成本高等缺点。相比而言,人类视觉系统拥有很多带有突触的视神经元,它们不仅 能够探测图像信息,还可以存储信息和处理数据,因此能平行地处理大量的信息,而每个突触活动所耗费的能量仅为 1-100 飞焦耳。因此, 将图像感测、存储和处理功能集成到器件的单一空间,并针对连续模拟亮度信号实时处理不同类型的时空计算,对实现神经形态人工视觉系统意义重大。 具有神经形态的光电传感器通过模拟电子电路,实现由生物系统启发的特殊视觉处理功能,这些电路特别适合于尝试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构建。 近期,中国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内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柔性碳纳米管 - 量子点神经形态人工视觉芯片,研究成果于 3 月 19 日在 《自然 · 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 “ 面向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柔性超灵敏光电传感阵列( A flexible ultra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sensor array for neuromorphic vision systems ) ” 。 为了构筑高性能的神经形态视觉系统,必须首先获得具有超高响应度、探测性和信噪比的光电传感器。为了在极端昏暗的光线条件下实现增强的成像能力, 科研人员设计并制备了一个 1024 像素的柔性光电传感器阵列,使用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和钙钛矿量子点的组合作为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有源敏感材料,集成了光传感、信息存储和数据预处理等功能,成功实现了视觉图像强化学习过程。 这两类材料都具有优异的柔韧性、稳定性及工艺兼容等特点,通过材料组合为实现 兼具生物体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的 神经形态人工视觉传感器提供了新策略。这也是第一次通过高集成度物理器件阵列方式,实现超 弱光脉冲( 1μW/cm 2 )响应,并完成 神经形态强化学习的案例。与生物系统行为类似,光电传感器、存储元件和数据分析处理等组件在阵列中共享物理空间,并实时并行处理信息,这些结果对于试图模仿生物视觉处理的人工视觉系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孙东明、成会明课题组与南京理工大学李晓明、曾海波课题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邱松、李清文课题组,东北大学田亚男和南京大学王肖沐等单位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博士生朱钱兵、李波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计划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项目支持。
  • 《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统一等效电路模型。》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5-29
    • 碳纳米管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在网络中,纳米管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碳纳米管可能是卷曲的或直的,它可能是平行的或交叉的。因此,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具有电感、电容和电阻器的综合特性。在这项工作中,假设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都附着在RLC内部电路中。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制作了三种不同的复合材料,即多孔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MWCNT/PVDF)、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MWCNT/EP)、多壁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MWCNT/PDMS)。抗性和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材料在直接测量和交流电。tanδ高度的测量表明,价值影响MWCNT的复合材料的体积分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LC等效电路模型能够充分描述纳米复合材料中MWCNT网络的电性能。RLC模型提供了一种检测碳纳米管电感和电容的新途径。此外,该模型还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复合膜可用于开发无线应变传感器。 ——文章发布于2018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