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尼西亚HIV-1B的分析揭示了该病毒的传播动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0-08
  • 在印度尼西亚,对HIV-1B病毒的分子系统发育(进化史)的研究成功地阐明了三个进化枝(病毒的主要分支)的传播时期和途径。其中包括一个印尼独有的进化枝,以及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从泰国,欧洲和美国传播的进化枝。

    在AMED的J-GRID计划的资助下,神户大学与印度尼西亚的Airlangga大学之间的研究合作使这项研究成为可能(请参见致谢)。该小组由神冈正典教授和神木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Professor木智宏教授,上田树平研究助理(神户大学医学研究科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纳斯鲁努丁教授组成(Airlangga大学)和大阪公共卫生研究所的元村一志博士。

    这些结果已于2019年9月2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介绍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发展为AIDS(后天免疫缺陷综合症),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病例以来,它仍然是主要的健康威胁。

    HIV的基因组成很容易适应和变化。例如。 HIV-1 M(主要)是世界上传播最广泛的HIV类型,仅就HIV-1 M而言,其9个亚型中就有100株以上。

    人们认为,HIV-1的B型亚型(HIV-1B)起源于中非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并从那里传播到海地和美国。随后,它被传播到欧洲和亚洲,现在遍布全球。

    印度尼西亚由17,500多个岛屿组成,拥有世界第四大人口。它还以东南亚地区HIV传播最多的案例,其中以CRF01_AE形式为主要亚型。 HIV-1 B亚型(HIV-1B)也很普遍。尽管印度尼西亚的感染率一直在下降,但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关于印尼病毒的起源,传播和进化的许多方面,人们还不甚了解。

    方法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从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巴布亚,苏拉威西岛和其他各个主要岛屿的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毒患者那里采集了外周血样本。鉴定了HIV-1B基因的32个序列。然后使用密切相关的HIV-1B序列数据库分析这些基因的进化。这些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印度尼西亚HIV-1B的主要类型是印度尼西亚进化枝,其次是中国和美国进化枝。

    随后对这三个进化枝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它们可能是如何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结果表明印尼进化枝起源于美国。在1980年代后半叶到达印度尼西亚后,人们认为它已发展成印度尼西亚的独特菌株。中国的进化枝在80年代末从泰国传??播开来,而美国的进化枝则在80年代中期通过欧洲传播(图1)。总体而言,研究发现,整个1970年代和1980年代,HIV-1B是通过泰国,欧洲和美国多次传入印度尼西亚的(估计最早的病毒引进是在1961年左右)。

    ——文章发布于2019年10月4日

相关报告
  • 《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揭示了中国1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起源和传播。》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2-08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在世界范围内很普遍,在畜牧业中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自1980年代在中国首次报道以来,已经报道了BVDV-1的几种基因型,但缺乏对来自中国的BVDV分离株的深入系统发育分析。为了研究中国传播的BVDV-1基因型的分子进化和系统动力学,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发生和系统动力学分析,以重建起源和时空分布,并追踪不同区域之间的主要病毒流动。从Genbank收集了中国和蒙古的BVDV-1 5'-UTR序列,并使用最大似然法建立了系统进化树。贝叶斯Skygrid用于估计BVDV-1的进化和种群动态。鉴定出八种BVDV-1基因型,其中1b和1 m是主要基因型。结果表明,BVDV-1可能在1960年代在中国引入,经过长期的人口增长,在2010年后逐渐趋于平稳。系统动力学推论清楚地表明BVDV-1的人口增长更加稳定,并且传播了BVDV-1。 BVDV-1可能局限于特定区域。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BVDV-1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长期进化动态,从而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毒提供科学依据。
  • 《Cell: 研究揭示SARS-CoV-2英国突变株B.1.1.7在美国境内的起源与传播规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4-02
    • 自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已经有多种新型的变异毒株被发现,它们表现出比原始毒株更强的传播力度。其中,一种名为 “501 Y. V1; B.1.1.7” 的毒株携带N501Y突变,该毒株最早于2020年秋季在英国境内出现,之后传播至多个欧洲国家。无独有偶,南非以及巴西境内也鉴定出带有N501Y突变的变异毒株,分别为 “501Y.V2; B.1.351” 以及 “501Y.V3; P.1” 。然而,来自英国境内的B.1.1.7变异毒株刺突蛋白同时存在其它一些突变标志,其中包括69-70,144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以及A570D, P681H, T716I, S983A以及D1118H。 研究表明,B.1.1.7毒株具有比原始毒株更强的传播能力,其相比其它毒株的生长速率也要高40%-70%。虽然B.1.1.7毒株的确切源头至今仍然不清楚,但英国境内大规模的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更强的传播力与N501Y突变之间存在联系。 在最近发表于《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Kristian G. Andersen博士等人对B.1.1.7毒株在美国境内的流行趋势与传播动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全球疫情的防控以及新型抗病毒疗法的开发提供思路。 由于69-70氨基酸缺失突变会导致在相关检测中呈现阴性结果(被称为S gene target failure,SGTF),对此,研究者们对一年以来收集得到的患者样本进行了常规检测以及SGTF检测,试图寻找B.7.1.1突变毒株在美国境内的起源与流行趋势。 首先,作者对自2020年7月份以来收集到的SARS-CoV-2阳性样本(大约50万份)进行了SGTF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十月份上旬,SGTF的占比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每天1.4%的SARS-CoV-2检测阳性率,SGTF的占比从2021年1月份的0.8%上升至二月中的10.6%。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于SGTF的分析结果,作者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共纳入测序分析的986份SGTF阳性样本中,有662份样品存在69-70位点的缺失突变,占比为67%。 此外,这些测序结果显示阳性的样本同时具备其它符合B.1.1.7的序列特征,其中包括144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以及A570D, P681H, T716I, S983A以及D1118H突变。然而这些样本序列中不存在B.1.351或P.1突变株的相关特征。 之后,作者比较了B.1.1. 7毒株与其它毒株在美国境内的传播速率。结果显示,B.1.1.7在全美境内的对数生长率为7.5%/天,以5.5天的间隔计算,转换之后的传播率为41%。 基于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如果B.1.1.7在美国境内继续保持上述传播速率,将在不久之后成为最主流的流行毒株。 为了探究B.1.1.7何时传入美国境内,作者将662份测序样本与292份境外测序样本合并进行贝叶斯运算。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境内的B.1.1.7毒株序列可以分为两个类群,分别起源于加利福尼亚与佛罗里达。其中最早传入美国境内的毒株起源于加州,时间约为2020年12月1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又分别从佛州,佐治亚,宾州,纽约州等地相继传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B.1.1.7毒株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该毒株早在2020年底就已经在全美境内多地区扩散。 基于上述结果,作者认为这一起源于英国的变异毒株B.1.1.7未来或许将成为美国最主流的流行毒株,考虑到此前研究表明该毒株具有比原始毒株更强的致病性与致死率,因此作者呼吁大众与科学界提高警惕,尽最大可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并积极寻找对抗上述突变毒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