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科学家开发节能半导体材料 用于电动汽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5-21
  • 《日本经济新闻》5月14日报道,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利用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成功研发出节能效果出众的半导体材料。目前已经找到了将这一材料应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的办法。天野教授还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和电装公司等民间企业合作,力争在两年内降低成本并投入实际使用。

      报道称,2014年,天野教授与名城大学的赤崎勇博士、美国加州大学的中村修二博士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天野的研究成果——利用氮化镓制成的蓝色LED也广受赞誉。他这一次同样是以氮化镓为原料,研发出了能够操控电力的“功率半导体”。

      报道介绍,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约1毫米见方的一小块半导体,它能够稳定传输家电使用过程中所需的10安培电流。如果用在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器或者空调等电器上的话,将可以节省近10%的耗电量。

      报道称,氮化镓在加工成半导体的过程中原本容易出现缺陷,产生热量,导致材料劣化。天野教授等研究人员提高了材料的耐久性,即便有缺陷出现也难以导致材料劣化。找到了解决耐久性问题的办法后,新材料也就达到了商用水平。通过与民间企业合作,预计两年后成本将降至此前的百分之一。

      报道称,据悉,一旦制造成本降至百分之一以下,这种新产品就有望替代使用矽和碳化矽制造的现有功率半导体。

      报道称,功率半导体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家电,在研发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领域也备受期待。天野教授的目标是在未来进一步推动此次研发出的新材料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报道介绍,该研究项目是由文部科学省发起,以天野教授为核心,联合丰田汽车等约40家企业共同开展的。企业和大学带来了各自的实验数据,攻克了在实用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原本阻碍氮化镓半导体元件在家电产品上使用的大电流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技术难题被全部扫清。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特殊半导体 可推动柔性材料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3
    • 图片说明:该半导体材料的压缩状况和加工碎片。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供图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的史迅研究员、陈立东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Yuri Grin教授等合作,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半导体材料,该材料在室温具有和金属一样延展性和可弯曲性,有望应用于柔性电子。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自然 材料学》杂志(Nature Materials)。 金属和半导体已走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们的力学性能迥异,两者的加工技术也完全不同,金属一般采用熔炼,结合机械加工、冲压、精密等铸造成型,而半导体则由于其脆性,一般采用粉末烧结等方法获得块体材料。 “一般的半导体材料,都是硬邦邦的一片,不能弯、不能拉,也不能压缩。”陈立东研究员当天在受访时介绍,偶然发现的该半导体材料兼具普通金属和半导体的特征,既能导电又有延展性。 史迅研究员则表示,目前的无机材料尤其是半导体均为脆性材料,在大弯曲、大变形,或者拉伸状况下极易发生断裂,进而导致器件失效;而有机半导体相对无机半导体迁移率较低,且电学性能可调范围较小,无法满足半导体工业的蓬勃发展需求。新发现的特殊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延展性和弯曲性,因此有望应用于柔性电子技术领域,比如用于可穿戴设备等。 同时,科研人员介绍,该工作也将开启寻找和发现其他具有类似金属力学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据悉,这项研究工作耗时四年半,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上海市基础重大项目和学科带头人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 《中德科学家合作研发新型阳极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9
    •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和中国长春吉林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阳极材料——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的钛酸镧锂(LLTO),可制成高性能电池。该团队表示,LLTO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电速率、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而且无需让材料颗粒的大小从微米降至纳米。 人们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为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对智能电网需求的增加。而移动和静止的储能技术都需要合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LIB)就是能在尽可能轻且小的空间中存储尽可能多能量的储能设备。该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提升此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为实现此类结果,电极材料就非常重要。锂离子电池的阳极通常由一个集电极和一种以化学键形式存储能量的活性材料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石墨就被用作活性材料。不过,由石墨制成的阳极导致电池的充电速率很低,还会产生安全问题。而钛酸锂氧化物(LTO)作为替代性活性材料,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具备LTO的阳极充电速率更高,且比石墨阳极更安全,缺点在于含有氧化钛酸锂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因此,该研究小组研发了另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阳极材料——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的钛酸镧锂。据该项研究所显示,与商业化的LTO阳极相比,LLTO阳极的电极电位更低,可让电池拥有更高的电压和容量,而电池的电压和存储容量最终可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未来,LLTO阳极可能可以被用于打造具有长循环寿命的安全高性能电池。 除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电池充电速率也是决定电池是否适用于苛刻应用的重要因素。从原则上看,最大放电电流和最小充电时间取决于电池固体内部以及电极和电解质材料之间界面处的离子和电子运输情况。为了提升充电速率,通常的做法是将电极材料的粒径从微米减小到纳米。但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LTO纳米颗粒相比,尺寸为几微米的钙钛矿结构LLTO也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以及充电速率。该团队认为这要归功于LLTO的赝电容特性:不仅是单个电子可以附着在此种阳极材料上,还有被弱力束缚的带电离子也可以附着其上,并可以反过来将电荷转移到阳极上。研究人员解释说:“由于颗粒较大,LLTO还可以让电极制造更简单、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