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科学家开发节能半导体材料 用于电动汽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5-21
  • 《日本经济新闻》5月14日报道,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利用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成功研发出节能效果出众的半导体材料。目前已经找到了将这一材料应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的办法。天野教授还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和电装公司等民间企业合作,力争在两年内降低成本并投入实际使用。

      报道称,2014年,天野教授与名城大学的赤崎勇博士、美国加州大学的中村修二博士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天野的研究成果——利用氮化镓制成的蓝色LED也广受赞誉。他这一次同样是以氮化镓为原料,研发出了能够操控电力的“功率半导体”。

      报道介绍,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约1毫米见方的一小块半导体,它能够稳定传输家电使用过程中所需的10安培电流。如果用在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器或者空调等电器上的话,将可以节省近10%的耗电量。

      报道称,氮化镓在加工成半导体的过程中原本容易出现缺陷,产生热量,导致材料劣化。天野教授等研究人员提高了材料的耐久性,即便有缺陷出现也难以导致材料劣化。找到了解决耐久性问题的办法后,新材料也就达到了商用水平。通过与民间企业合作,预计两年后成本将降至此前的百分之一。

      报道称,据悉,一旦制造成本降至百分之一以下,这种新产品就有望替代使用矽和碳化矽制造的现有功率半导体。

      报道称,功率半导体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家电,在研发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领域也备受期待。天野教授的目标是在未来进一步推动此次研发出的新材料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报道介绍,该研究项目是由文部科学省发起,以天野教授为核心,联合丰田汽车等约40家企业共同开展的。企业和大学带来了各自的实验数据,攻克了在实用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原本阻碍氮化镓半导体元件在家电产品上使用的大电流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技术难题被全部扫清。

相关报告
  • 《德国科学家开发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望代替金属,实现汽车轻量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4
    • 汽车应该通过轻量化实现环保的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用与金属具有相同稳定性的纤维 - 塑料复合材料代替金属部件。来自德国Halle (Saale)的Fraunhofer Institute材料与系统微结构研究所的一个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非常好的轻质性能,而且是在可再生原料基础上生产的。 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它既具有高强度、高刚性、低密度,又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耐腐蚀性。 在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Wesel的BYK Chemie GmbH和德国德累斯顿的GK Concept GmbH的联合研究项目中,Fraunhofer IMWS开发了生物基连续纤维增强的半成品。这些半成品也被称为UD带,由平行叠加的连续纤维和基于聚乳酸的热塑性基质组成。通过将纤维加入聚乳酸从而形成环形纤维增强膜。对多个薄膜层进行叠加和热压可生成高性能板材。当进一步处理这些时,组件中的纤维取向可以在以后的应用中直接适应负载。 Fraunhofer IMWS热塑性塑料的纤维复合半成品组的负责人Ivonne Jahn表示我们将高质量的生物基纤维与作为主料的热塑性基质相连,从而获得具有非常好的机械性能的材料,例如弯曲和拉伸性能。我们的开发工作对于可持续轻质结构的应用是非常好的促进。与GKC GmbH合作,他们在Schkopau的Fraunhofer Pilot Plant Center聚合物合成和加工PAZ的同事们使用混合注塑和压制方法生产各种样品先导组件,例如扶手指示器。 此类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为这些生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未来在汽车制造业的使用奠定了基础。Ivonne Jahn预见了多种可能应用生物UD磁带领域:复合层压板性能变得越来越好。例如在以后的工业规模下,就可以为汽车内饰制造出更经济的专用部件。工厂中心现有的创新和先进工艺,加上新的材料组合,增加了未来轻量化建筑的潜力。因此生物基复合材料对于新一代材料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 《中德科学家合作研发新型阳极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9
    •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和中国长春吉林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阳极材料——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的钛酸镧锂(LLTO),可制成高性能电池。该团队表示,LLTO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电速率、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而且无需让材料颗粒的大小从微米降至纳米。 人们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为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对智能电网需求的增加。而移动和静止的储能技术都需要合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LIB)就是能在尽可能轻且小的空间中存储尽可能多能量的储能设备。该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提升此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为实现此类结果,电极材料就非常重要。锂离子电池的阳极通常由一个集电极和一种以化学键形式存储能量的活性材料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石墨就被用作活性材料。不过,由石墨制成的阳极导致电池的充电速率很低,还会产生安全问题。而钛酸锂氧化物(LTO)作为替代性活性材料,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具备LTO的阳极充电速率更高,且比石墨阳极更安全,缺点在于含有氧化钛酸锂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因此,该研究小组研发了另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阳极材料——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的钛酸镧锂。据该项研究所显示,与商业化的LTO阳极相比,LLTO阳极的电极电位更低,可让电池拥有更高的电压和容量,而电池的电压和存储容量最终可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未来,LLTO阳极可能可以被用于打造具有长循环寿命的安全高性能电池。 除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电池充电速率也是决定电池是否适用于苛刻应用的重要因素。从原则上看,最大放电电流和最小充电时间取决于电池固体内部以及电极和电解质材料之间界面处的离子和电子运输情况。为了提升充电速率,通常的做法是将电极材料的粒径从微米减小到纳米。但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LTO纳米颗粒相比,尺寸为几微米的钙钛矿结构LLTO也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以及充电速率。该团队认为这要归功于LLTO的赝电容特性:不仅是单个电子可以附着在此种阳极材料上,还有被弱力束缚的带电离子也可以附着其上,并可以反过来将电荷转移到阳极上。研究人员解释说:“由于颗粒较大,LLTO还可以让电极制造更简单、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