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Small | 上海交通大学方亚鹏教授课题组发文揭示香蕉淀粉纳米颗粒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2-20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方亚鹏教授课题组在Sma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anana Starch Nanoparticles Disrupt the Integrity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by Opening Tight Junctions in Mice”的研究论文。在课题组前期阐明抗性淀粉纳米颗粒诱导小鼠结肠炎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食品淀粉纳米颗粒与肠道屏障的互作规律与内在机制,揭示了香蕉淀粉纳米颗粒以尺寸依赖的方式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并通过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来增加肠通透性,研究结果深化并明确了纳米级食品淀粉颗粒影响肠屏障功能的分子机制,有望成为“食疗”干预改善肠道健康的潜在作用靶点。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17136&idx=3&sn=d0cd6cc5325026b60d00e6fd28fc197f&chksm=eab7228e43488cdf896584867b0c1d1d94bd479651b3dbec8289210c6347d75d92d2415f4102#rd
相关报告
  • 《【食品放大镜】上海交通大学敬璞课题组在Food Chemistr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4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敬璞课题组在国际知名食品期刊Food Chemistry (IF=9.8)发表了题为“pH-assisted and Heat-induced Nanostructures of Beta-lactoglobulin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Anthocyani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简单处理(pH调控与热处理)改善BLG高级结构,从而增强其与花青素结合能力。其中的淀粉样纤维将花青素的热降解半衰期21.0 min延长到41.7 min,为花青素护色和稳定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花青素在加热、光照、氧气和金属离子等条件下面临稳定性差的问题,天然食品蛋白对花青素的保护效果有限。该研究探究了淀粉样纤维、球形纳米粒子、蠕虫状链三种β-乳球蛋白聚集体与花青素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降解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β-乳球蛋白聚集体主要在疏水力驱动下与花青素结合, 花青素在90°C下的半衰期与BLG聚集体的表面疏水性呈线性相关(R2=0.998);淀粉样纤维中的交叉β-折叠结构具有更强的表面疏水性,与花青素具备更高的结合亲和力;纤维-花青素复合物在加热过程中形成密集堆叠的“纳米带”结构,对花青素热降解的保护作用显著增强。这项研究为开发高稳定性的花青素牛乳制品提供了新策略,同时也为花青素递送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潜在思路。 图1. BLG蛋白质及三种纳米体在热处理过程中对花青素的结合和稳定性提升的示意图 图2. BLGF在热处理过程中对花青素的结合和保护机制的示意图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冯大诚为论文第一作者,敬璞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天府峨眉”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5163
  • 《【科学私享】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冰教授课题组《ACS Nano》发文揭示控制油脂消化、减少油脂吸收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4-09-24
    • 近日,ACS Nano正式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胡冰教授课题组题为“ Interfacial Protein Fibril Polymorphisms Regulate In Vivo Adipose Expansion for Control of Obes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实现了抑制高热能食物诱导肥胖的油脂消化界面控制策略,阐明了“分子-纳米-介观-微米-宏观”多尺度的结构-功能关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