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了新规定!花生油等不得标注“非转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11
  • “此次公告主要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商家的市场行为,纠正市场上食用油标识乱象。”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的企业借反转基因活动造成的社会不安,擅自标识“非转基因”,实际上,像花生油、橄榄油等都没有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食品,标识“非转基因”属于不正当的炒作。

    标不标“非转基因”油,国家有了新规定。7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称,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显著标示。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

    “我国是唯一采用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方法的国家,也是对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姜韬说,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由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显标识。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包括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类17种转基因产品。

    因此,在我国,原则上有可能标识转基因食用植物油的,只有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棉籽油。

    “除此以外,比如花生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山茶油、棕榈油等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食品,按照此次公告,以后标注‘非转基因’字样属于违规行为。”姜韬说。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报告
  • 《关注转基因:国家如何监控安全 产业化路在何方》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26
    • 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近日在长春举行,重点讨论了转基因安全性与安全认证的相关问题,并针对中国当前转基因产业化的路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家转基因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期间,担任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总工程师的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处长林祥明,吉林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郝东云,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黄大昉等业界权威人士,还就近年来公众关注的舆论热点问题,与媒体代表进行了交流。 转基因重大专项 与国产大飞机项目在同一级别 与刚刚下线的国产大飞机项目同属一个级别,“转基因重大专项”全称“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是一项投入经费240亿元,计划用15年时间完成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是我国到2020年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简单地说,重大专项研究对象里既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种植物,也包括猪、牛、羊这些动物。自从2008年立项以来,审定品种124个,新品系4792份。根据现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要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只有通过这些环节,才能拿到安全证书。由于目前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完全了解,舆论环境还不够成熟,所以大多数品种虽然被开发出来,但很多品种在拿到安全证书以后并未投产运营。为慎重起见,目前的124个审定品种全部都是转基因抗虫棉花。而发放安全证书的6个品种,则仅包括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转基因番木瓜。 据万建民院士介绍,在全世界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中,中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例如,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目前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武汉大学杨代常教授利用转基因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可供人类使用的人血清白蛋白,作为人工血浆替代物,这项研究受到了国际广泛关注;转基因水稻还开发出了一种有助于减肥瘦身的“高抗性淀粉转基因水稻”。与一般大米的淀粉成分不同,这种转基因大米的淀粉不易酶解为糖原,因此不但可以帮助瘦身,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一个福音;相关科学家还研究出了一种转ACEI基因水稻,通过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抵制剂在大米中特异性高效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压上升,达到“药补不如食补”的效果。 转基因食品安监 严格程度超过美国和欧盟 农业部官员林祥明认为,转基因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大幅减少农药投入,是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与其观点相对应的是,资料显示,过去20年来,全世界28个国家累计种植了300亿亩转基因作物,65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亿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至今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今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历时两年研究,发表研究表明“三个没有”,即: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表明目前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在健康风险方面之间存在差异;没有任何疾病与实用转基因食品之间存在关联;不会为人体健康带来更高的风险。同月,英国皇家学会也出版报告,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作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食用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7月1日,更有百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支持转基因技术。 林祥明称,以欧盟委员会为例,在500多个独立科研团队的参与下,历时25年做了130多个科研项目,试图寻找转基因作物或者动物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未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松了对转基因检测的标准。相反,中国具有全球最严格的评估体系,既对产品又对过程进行评估。“转基因产品是迄今研究最为深入、检测最为全面、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类农产品。我们传统的食品都没有做过这样的检测,可以说,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最安全的”。 针对记者提出的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问题,林祥明表示,目前,中国对转基因实行的是定性标识制度,即按照标识目录,食品中只要有转基因成分就要标识。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实行定量标识,也就是达到一定的量才标识,比如日本、中国台湾都是5%,韩国是3%,而欧盟是0.9%。 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品种和用途都有严格规定。目前用于加工的转基因玉米都来自进口,多用于饲料,严禁进入食品流通环节。中国目前允许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只有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木瓜,非试验用途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都是违法行为。郝东云所长解释说:“我们在田地里看到的所有转基因作物无一例外都要走国家相应法规和程序,并接受地方农业厅(委员会)监管,绝不允许随意种植,即使是农业部要求的试验也不例外。这方面我国法规的严格程度要超过美国和欧盟。” 在郝东云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参观了位于公主岭的国家转基因玉米、大豆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在转基因玉米实验大田里,记者看到成片的玉米品种在这里实验、展示。近距离观看,作为对照的非转基因玉米叶片上有明显的虫眼,玉米棒上有被害虫钻过、吃过的痕迹,一些蚕食严重的还长出了霉斑,而相邻区域的转基因玉米则叶片完好,果实饱满,很少有虫眼或霉斑。 郝东云介绍说,全国性的玉米螟虫会导致玉米严重减产,每年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被螟虫咬过的玉米在下雨后,很容易发生霉变,产生强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5倍,会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较而言,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可大幅减少农药投入,既可以减少农业负担也有利于保护环境。郝东云表示,目前全国有多家研发机构都有成熟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将来一旦被批准商业化,转基因抗虫玉米由于减少虫害即可大幅度增加玉米产量,将为农民提供显著收益,也使消费者可以购买到大量物美价廉的玉米。 转基因产业化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探讨会上,有记者问,未来哪个转基因品种最可能作为商业化的突破口?万建民表示,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和抗虫玉米最有可能率先批准商业化种植,因为这两个品种有很大市场需求,同时产品相对成熟,具备国际竞争力。 而就市场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农业生物领域科学家张世平表示,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种子企业在产业布局、资金投入上劣势很明显,如跨国企业先正达过去一天的预算就达2000万元,而中国的转基因重大专项分15年的总预算,中央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才200多亿元。 不过,张世平指出,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由于我们是针对中国市场,在本土进行研发,如转基因玉米,能针对亚洲玉米螟、东方黏虫等等,因此我们的产品能很快适应中国的农业种植,而美国的产品针对的是美国玉米的虫害。 张世平认为,中国的企业可以将研发面集中于几个优势行业,如从玉米、大豆做起,如果政策开放、社会支持,将来中国也会有大的农业企业成长起来。 对于转基因技术投产的未来发展,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大昉表示,“十三五”的科技创新规划公布以后,不等于转基因产业化就指日可待,中间还有一些障碍、问题需要克服。首先是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特别是管理部门官员,要真正行动起来。其次,原来一些不适合于产业化发展的条文,包括一些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的规定,它们和国际不接轨,也没有科学基础,这些条文需要重新修订。 黄大昉认为,目前要尽快把品种审定工作明确下来,不能再发了安全证书以后又搞三五年的品种审定,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有利的措施,转基因产业化还会被延误。
  • 《美用“生物工程”标注转基因食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5
    • “美国农业部在转基因标识法规立法层面的精细处理,首先避免了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规和工作权威性的否定,同时避免了社会上对转基因食品不当争议的延续,并满足了社会部分成员的知情权。”13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第一大国,美国即将开始实施此前国会通过的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日前,美国农业部公布了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中关于生物工程食品标识的拟定规则,文件建议食品生产商使用“生物工程”来标注这些食品,而非常用的“转基因”。 “此次文件公示内容很细,要确定生物工程食品成分定量阈值,以允许同一食品加工设备可以用于生物工程和非生物工程食品加工,避免提高企业成本。定量标识提供三个选项。文件中对这三种标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供公众了解和选择。”姜韬说。 美国为什么要出台如此新规定?目前,国际上转基因标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性按目录标识,比如中国,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由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但这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另一种是定量标识,定量标识就涉及到阈值的问题,比如,欧盟的阈值为0.9%,日本为5%,即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这个数值时必须标识,但这也备受诟病,认为并无科学理由。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转基因食品标识要求,由各州自行决定,州之间、不同利益集团间也一直针对标识问题争论不休。 2016年7月,为统一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此后,美国农业部用两年的时间来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具体编制工作由农业部市场服务部负责。 此次方案为何由美国农业部负责,而并非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这是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其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为避免误导,其坚持不做转基因食品标识。”姜韬说。 姜韬说,为了满足美国具有相当势力的“有权利知道”运动诉求,同时不否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方面权威的监管,出于突破法理上的困境,美国农业部援引的是1946年的《农业市场法》中信息披露相关条款作为强制标识的法规依据,同时既避开了为舆论所熟悉的转基因(GMO)热点,又防止被认为是给有机食品站台,因此调整出一个新概念——生物工程化食品。 记者了解到,此次意见征求截止时间为7月3日,最终版本应在7月29日前公布,公布后将正式实施。 “从美国农业部建议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标识是一个绿色的笑脸来看,美国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是一贯明确的,那就是绿色安全环境友好。”姜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