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的电力公司在2018年实现了27%的可再生能源,尽管失去了地热》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3-06
  • 今年2月底,夏威夷电力公司宣布,尽管在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爆发后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夏威夷岛上的地热资源都在流失,但到2018年,它们已经实现了27%的可再生能源组合的统一标准。夏威夷的目标是到2045年达到100%的可再生能源。

    2018年的综合可再生能源投资组合标准(RPS)与2017年持平,为27%。如果普纳地热公司(PGV)的产量与2017年持平,合并后的数字将达到29%。

    夏威夷电力公司、毛伊岛电力公司和夏威夷电灯公司正在努力实现下一个RPS目标,即到2020年达到30%。这27%的RPS高于10年前的9%。过去10年,这些公司每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减少了8800万加仑,降幅约为19%。

    公用事业的RPS表示客户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公用事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夏威夷电灯(Hawaii Electric Light)综合了地热(截至2018年5月)、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从2017年的57%下降到44%;如果PGV全年在线,这一比例将达到64%。毛伊岛电力公司(Maui Electric)的这一比例为38%,高于2017年的34%;瓦胡岛为22%,高于前一年的21%。

    这些公司还跟踪了今年可再生能源产量的峰值。这些峰值通常出现在阳光明媚、有风的日子,那时电力需求较低,可再生能源产量较高。夏威夷岛于2018年4月14日达到顶峰,当时79%的电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满足。2018年4月14日毛伊岛的峰值为80%,2018年5月19日瓦胡岛的峰值为58%。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4日

相关报告
  • 《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电力来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8
    • 11月10日,IEA发布《可再生能源2020》报告称,可再生能源行业已经迅速适应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全球今年能源需求将下降5%,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仍将增加近7%,预计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200吉瓦,占全球总新增装机容量的近90%。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取代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 今年全球新增电力9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尽管全球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依然强劲。今年前10个月,全球可再生能源拍卖产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得益于市场对上市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和项目开发商中期业务增长及财务健康的预期,上述公司股票表现一直优于大多数主要股市指数和整体能源板块。今年10月,全球光伏公司的股价较2019年12月上涨了1倍多。 在中美两国的推动下,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同比增长近4%,达到约200吉瓦。风电和水电的增加使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创下新纪录,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总量的近90%。 IEA预计,2021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将增长近10%,为2015年以来的最大增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印度和一些欧洲国家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授权开发商在拍卖截止日期(原定于2020年底)几个月后完成项目。二是因成本持续下降和政策支持,明年美国、中东、拉丁美洲等地可再生能源增长势头将持续。预计印度将为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合同谈判以及土地收购等原因,印度拍卖的大量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将延迟至2021年投入运营,该国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为2020年的2倍。欧盟方面,法国和德国此前拍卖的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将投产,预计欧盟2021年可再生能源产能也将大幅增加。 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在5年内超过煤炭 IEA认为,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95%,取代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电力来源。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1/3的电力资源,水电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可再生电力来源,其次是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全球多数国家,光伏发电和陆上风电已成为扩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最廉价途径。在拥有丰富资源和易于融资的国家,风光发电厂将对化石燃料发电厂构成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美国等地的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措施将到期,IEA认为由此产生的政策不确定性将导致2022年新增产能小幅下降。在中国,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补贴将于今年到期,海上风电补贴将于明年到期,而2021—2025年的政策框架将于明年年底公布,为中国2022年以后的可再生能源增速带来不确定性。此外,美国陆上风电税收抵免到期,印度配电公司持续陷入财务困境,拉丁美洲项目拍卖延迟也将使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增速降低。 若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采取积极政策,2022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增加25%,推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71吉瓦的历史新高。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总量有望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超过天然气和煤炭。到2025年,光伏发电将占可再生能源总新增装机容量的60%,风电占30%。此外,得益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海上风电发展重心将从欧洲转向中国和美国等市场,装机容量将激增,2025年海上风电将占整个风电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2025年,全球大油气公司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投资预计将比2020年增加10倍。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净零排放目标预计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近期,继欧盟之后,日本和韩国宣布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中国则宣布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虽然评估上述国家政策影响还为时尚早,但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将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全行业的部署,并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高 据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报告,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地位愈发突出,成为实现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驱动力。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风机和光伏设备生产国,还是产能大国和全球最大投资流入国。 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高,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5年超过千亿美元。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8.37亿千瓦,同比增长9.6%;其中水电装机3.65亿千瓦,风电装机2.23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2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616万千瓦。 IEA称,中国近期提出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将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是低碳能源的最大投资国,技术实力雄厚,对可再生能源有着强烈的投资倾向。鉴于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的地位,可再生能源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风能、太阳能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3倍。据悉,201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从业人数达436万人,占全球从业人数的38%,其中一半集中在光伏领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认为,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疆、内蒙古、甘肃等风光资源大省的支柱性产业,在优化当地经济结构、贡献财政收入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书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革命》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山姆·吉尔认为,约翰·马修斯和谭浩(音)的新书对中国绿色转型背后的政策驱动因素进行了完美阐释,但对政治和电力的论述似乎不够。 Article image 新书强调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全球意义,但忽视了地方创新和政治因素。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苏里 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安安东尼奥·塞拉对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命运进行了研究,并对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进行了对比,前者因为贸易和制造业富裕无比,后者则因只依靠金属采矿而非常贫穷。 在一本关于中国电力体系的专著中,这样一个观点可能显得有些非同寻常,但对于作者约翰·马修斯和谭浩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们在书中写道,尽管中国身陷各种不利的“地缘政治纠葛”,以及给地区及全球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但它正在从以化石燃料为中心的采掘经济中“解放自我”。 相应的,中国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建设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打破碳依赖僵局的国家”。 他们认为,这一进程“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对当前的污染状况,以及中长期的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等问题的关切”。 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碳排放并非终点,而是这一宏大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十分顺手的副产品”。 认识到这一点,两位作者说,中国花重金建设电网,以更好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可以被视为“21世纪伟大基础设施项目”,能与公元7世纪修筑的大运河相媲美,这给中国摆脱“早期工业化电力”化石燃料依赖创造了良机。 马修斯和谭浩认为,正如德国和英国在19世纪主导了以煤炭为基础的技术,美国在20世纪成为石油基础技术的世界“老大”,中国则将成为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世界领袖,无论是其产品还是技术。用作者的话说,中国注定将创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能源范式”。 这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并非凭空推测,而是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中国发电、投资、专利等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作者关于创新与产业动力之间的理论基础尤其有价值。马修斯和谭浩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例如从“黑色”(化石燃料)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路径(企业家致力于新的产业,其他人也会跟上)是如何变得“自我强化、自我可持续和不可逆的”。 他们阐释了中国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有效降低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的成本,这使得中国的非热源电力已经占到了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最近的数据表明,太阳能发电量急剧增长。有趣的是,作者还指出,这些数据说明由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超过了核能发电,中国的非碳电力并不会依赖核电。 这条“学习曲线铁律”,再加上产业战略和在五年规划下“精心设置的目标”,为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做出了贡献。去年,中国的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煤炭产量和热电发电量都开始下降,这一年“对世界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三重巨大意义的里程碑”。 电力政治 不过,对于一本力图“专门阐释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来说,马修斯和谭浩在政治方面的分析似乎有所欠缺。偶然出现的矛盾之处以及重要人物和机构名字的拼写错误让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更实际地说,书中处处提到了各种能源政策,这种提及也是有用和必要的,读者会认为这些政策有一个专家治国式的形成史,并且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如果本书能够对中国的电力政治(包括精英层和基层)进行更多阐释的话,至少会改变行文的架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重点在能源上,但对于电力谈得较少。 在中央层面,本书应该阐明围绕电力部门改革的漫长讨价还价和冲突过程,我很想多读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地方层面,读者可能会提出更多问题:如果增长缓慢的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要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或者应对大规模失业的社会后果,产煤县的省一级官员应该如何适应?为遥远的城市输送电力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设施能给电力企业带来收入,却对地方就业鲜有贡献。对此,当地人会有什么感受? 自下而上的创新 此外,这本书自上而下的视野意味着它忽略了产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正在塑造中国能源转型的许多有趣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这里有不少需求引导的成功案例,比如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城市地区到处驰骋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尽管上网电价常常受到地方电网的抵制,非政府组织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首批光伏设备采用者推动了其落实。 公众的焦虑甚至抗议似乎也在塑造着中国关于低碳能源选择的决策,尤其是在事关核能的情况下。在一些个案中,省或市政府(如山东省,尤其是德州市)为绿色创新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对中央政府研发项目进行了有力补充。 但总的来说,这本《中国可再生能源革命》是关于中国方兴未艾的能源转型的一本很有价值、简明清晰的最新研究专著,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球气候都很重要。 面临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所带来的竞争威胁,发达经济体力图抵御。对此,本书在结论部分的观点也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书中呼吁发达经济体摒弃贸易报复,转而采取同样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在本国大力推动绿色创新和市场扩展。 但是,与16世纪的意大利一样,今天美国或英国的障碍不在于缺少英明的政策,而在于能源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