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新性设计:聚乙二醇 (PEG)用于制备抗癌治疗的超级隐形脂质体》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4-12-22
  • 纳米颗粒的聚乙二醇化已广泛应用于药物传输领域,其可防止巨噬细胞清除并可增加药物在靶位置的积累。然而,由于全身注射后的纳米颗粒完整性损失,因此聚乙二醇 (PEG) 的屏蔽效应通常是不完整和短暂的。我们合成了独特的聚乙二醇树枝状磷脂,它们可形成超级隐形脂质体 。β-谷氨酸酸将PEG链连接于多个硬脂酰磷酸乙醇胺脂,从而不同于PEG 链连接于单一磷脂的常规隐形脂质体。这样的组合可提高脂质体稳定性、 延长循环半衰期、 改善体内分布并可提高药物有效载荷的抗癌效力。

相关报告
  • 《脂质体和传统疗法抗癌疗效的Meta分析》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5-13
    • 与传统疗法相比,脂质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耐受性,但是否也可以提高抗癌疗效还有待研究。因此,我们对脂质体细胞毒化疗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地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4篇临床试验文献 (8个蒽环类药物、 4个顺铂、 1个紫杉醇、 1个伊立替康) ,共纳入2589例患者。我们发现,脂质体和常规化疗之间的有效性无差别(OR 1.03; 95%CI 0.82-1.30,总体生存率 HR 1.05; 95%CI 0.95-1.17,无进展生存率 HR 1.01; 95%CI,0.92-1.11)。只有蒽环类药物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与传统疗法相比脂质体制剂无任何疗效优势。由于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 (PLD) 的使用较为普遍,我们也对11 个比较 PLD 和常规阿霉素对荷瘤小鼠疗效的临床前研究进行了meta 分析。不同于临床研究结果,动物试验显示相比于常规疗法,PLD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存活率 (HR 0.39; 95%CI 0.27-0.56)。我们对载体介导化疗的药理优势未能转化为疗效的增强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载体介导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脂质体包埋的AIE光敏剂可用于日光下的光动力治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1
    •   光动力治疗(PDT)在临床上正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表浅治疗。与传统治疗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对身体的整体损伤小,效率高而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临床普遍使用的光敏剂如光卟啉及其衍生物在注入体内后,容易在病灶部位富集,这样暴露在日光下将引起严重的光敏性皮炎等毒副作用,通常患者在用药后,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的甚至需要一个月左右)在暗室中进行隔离,由此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带来许多不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院重点实验室王浩研究员课题组与杨洋研究员所在课题组长期合作,致力于纳米生物材料的组装与抗肿瘤光动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此前,他们创新的通过双光子技术利用FRET机制显著提高了PDT的治疗深度与治疗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538;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7759)。最近,他们创建了一个新的可在日光下正常进行光动力治疗体系。具体地,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AIE)的光敏剂分子,包埋在脂质体双层的疏水腔内,使该分子处于游离的分散状态,由脂质体负载的光敏剂在到达肿瘤部位之前,在日光照射下,不会产生AIE特性和光毒性。一定时间后,负载光敏剂的脂质体在肿瘤部位富集并被生物酶降解,AIE分子被释放出来并在肿瘤部位聚集,此时在特定波长激光照射下,AIE分子重新发光并产生活性氧,由此引起的细胞毒素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下图)。该体系利用脂质体作载体将具有AIE性质的光敏剂分子集中带到体内特定的病灶部位,定点集体释放,大大降低了光敏剂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实现了在可见光条件下进行PDT治疗,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Nano Letters 2019, 19, 1821。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8b04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