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洁!中国科大研制出“神奇”水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徐鑫课题组制备出具有自清洁、超疏水、高气孔率,隔热和隔音性能皆佳的轻质混凝土。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上(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mi.9b14929

    现代建筑,特别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通常通过高空人工吊绳的方法清洗外墙面。有没有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能够像荷叶一样可以抵御污渍,一场雨过后整个建筑就焕然一新呢?开展超疏水建筑材料的研究是实现自清洁的有效途径。

    目前超疏水材料主要通过表面涂覆有机硅来实现,虽可自清洁,但其修饰层局限在材料表面,若受到机械磨损,很快就会失去疏水性能,也限制了材料的长期稳定应用。

    徐鑫课题组在制备混凝土时加入了油相、乳化剂和少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出了均匀疏水修饰的3D轻质混凝土块体,在乳化剂的帮助下,其中形成许多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微小油滴。

    (a)水接触角;(b)试样红外光谱光谱图; (c) TEM图像; (d)水接触试样时的状态;(e)水滴上试样迅速弹开;(f)轻质试样漂浮于水面照片。

    随后研究人员对混凝土进行干燥和加热,实现微小油滴对孔隙和陶瓷粉体的均匀修饰,通过调节油水比例,可大范围调整试样的孔隙率、抗折强度、体积密度。所得多孔混凝土的气孔尺寸只有30微米左右,重量虽轻,但机械强度强、抗压耐磨损。(来源:综合自中科大、中国科学报、ACS美国化学会)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研制出可“自我清洁”的新型混凝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3
    • 现代高层建筑需“人工吊绳”清洗墙面,耗力、费水且存在危险。有没有一种建材,下一场雨建筑就焕然如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鑫等人创新方法,制备出一种超疏水、高气孔率、隔热与隔音性能俱佳的轻质混凝土,有望实现建筑物“自我清洁”的设想。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应用材料与界面》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从池塘里的荷叶到壁虎的脚,自然界有许多物质的表面可以“自我清洁”。当雨水撞击这些超疏水物质的表面,会形成水滴,在滚下来的同时清除灰尘颗粒和污染物,因此研究超疏水建材是个很有意义的方向。传统的超疏水材料主要通过表面涂覆有机硅来实现,但这种修饰层容易磨损,很快就会失去自清洁功能。 多年来,中科大教授徐鑫、陈初升等人合作进行多孔陶瓷的表面疏水改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近期,他们基于在乳液法成型技术和有机前驱体陶瓷上的研究成果,采取一系列创新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的气孔尺寸只有约30微米,远小于目前市场上泡沫混凝土的1毫米,因此虽重量轻,但抗压耐磨损。 实验表明,这种轻质混凝土不仅能排斥灰尘颗粒,还能排斥牛奶、啤酒、酱油、咖啡等有色液体,即使将其浸泡在有色液体中也不会留下污渍。更为神奇的是,即使经过机械磨损、高温热处理和化学腐蚀,这种材料仍然能够保持超疏水特性。同时,它还具备很好的隔热和隔音性能。 据悉,这项研究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化学会网站、每日科学、国际财经时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制作了科普视频在网络上传播。
  • 《中国科大研制出新型柔性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绿色印刷—可穿戴电子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6-03-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课题组基于应用广泛的半导体硅材料,采用金属纳米结构的热电子注入方法,设计出一种可在近红外区域进行光电转换且具有力学柔性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太阳能电池都是针对可见光进行吸收,占太阳光52%的近红外光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增强近红外区域太阳光的吸收和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器件类型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对此,该课题组基于先前研究的半导体—金属界面,创造性地将具有近红外光吸收性能的银纳米片与硅纳米线集成在一起,构筑了两种不同的光伏器件,近红外光区光电转换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在近红外光照下,银纳米片产生的热电子可以直接注入到硅半导体中,将该波段中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59%。   此外,熊宇杰课题组对商用硅片进行纳米化处理,并结合银纳米片的近红外光吸收性能,制造出具有力学柔性的近红外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