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成果荣获 "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6
  • 近日,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年会在青岛召开并举行了“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的研究成果“南海多尺度资料同化系统及多年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荣获二等奖(完成人:彭世球、曾学智、王东晓、齐义泉、陈荣裕),彭世球研究员代表获奖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

      该成果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采用多尺度三维变分同化方法构建南海区域的多尺度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同时同化多种类型的观测数据,包括海表高度、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海表流及温盐剖面资料, 产生了一套多年(1992-2011)高分辨率格点化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海表高度和三维温盐流资料集, 称为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A 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REDOS)。通过与独立的观测资料及其它再分析产品等资料的对比表明,REDOS能较好再现南海的海洋状态及相关的海洋过程和现象, 是目前为止南海区域分辨率最高、偏差最小的一套再分析资料,填补了我国南海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空白, 为南海物理海洋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集, 对南海物理海洋学相关的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另外也为我国南海区域的渔业生产及海军舰船的水下环境保障提供参考数据,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 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海洋先导专项A”、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海洋所4项科技成果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6
    • 10月31日,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OI青岛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在青岛市黄岛区开幕,会议对获得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共有4项科技成果获奖,涵盖了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腐蚀等多个领域。其中,获海洋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孙松研究员等完成的“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系统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通过对胶州湾进行长达30年的长期观测和10多年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大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建设、大型海岸工程和资源开发利用对海湾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能够做到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研究发现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确发生了改变,胶质类生物明显增加,饵料类浮游动物数量下降,甲藻等有害藻类数量增加;水体交换和大量的底栖贝类是维持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相关成果对海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等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颁奖仪式   王斌贵研究员等完成的“海洋红藻卤代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方法集成和系统创新,构建、完善了海洋红藻卤代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精准鉴定的关键技术体系,发现了一系列以松节藻科为代表的海藻卤代化合物,揭示了其结构特征、分布规律与分子多样性,提高了海洋红藻卤代化合物的发现几率,获得了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等药用前景的高活性卤代化合物,为天然药物药理学和有机合成研究提供了目标分子,丰富和推动了海藻卤代化学的研究,为我国海洋红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邢荣娥研究员等完成的“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制备与降血糖活性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可控和点击位点技术制备了系列不同分子量和不同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首次发现该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和降血糖等活性且分子量和硫酸酯基所在的位置是决定壳聚糖硫酸酯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主要因素,且发现其降血糖作用与强的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本发现为含硫多糖衍生物用于药物方面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开发利用甲壳质等海洋生物多糖资源,促进我国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物制品及药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鹏研究员等完成的“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获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金属材料的海洋环境腐蚀问题,以自然界荷叶表面超疏水特性为借鉴,开发了一系列仿生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超疏水特性对材料腐蚀过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机制。该项目的研究为超疏水表面性能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丰富了海洋腐蚀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海洋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省市、部委科技项目的有力支撑下,通过成果集成和梳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涌现了多项省部级重要科技奖项。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成果获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4
    •   2018年3月26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主持会议,省长马兴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省政协主席王荣出席会议。大会颁发了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副省长黄宁生宣读通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岩研究员作为第一单位第一完成人的成果“热带印度洋气候模态的海洋动力学机制”荣获一等奖(完成人:杜岩、黄刚、王东晓、郑小童、经志友、王鑫、邱云、程旭华、李根、胡开明),杜岩研究员代表获奖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   该成果阐释了印度洋海盆模态(IOB)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 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气候效应,揭示了IOB 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大气环流等海洋气候过程的影响,奠定了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季节性预报可行性的理论基础;阐明了IOB 影响东亚-西北太平洋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机理;指出不同IOD 位相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温度异常配置对海洋大陆临近海区降雨和季风影响的差异;阐释了印度洋海盆模态(IOB)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对海洋环流和热盐结构的影响,并揭示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面高度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杜岩研究员团队立足物理海洋学和气候研究的学术前沿,在印度洋海气耦合模态与上层海洋环流热盐输运的关系及其气候影响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获得海洋动力过程影响气候变化的证据并提出了对应的驱动机制和响应机理。目前,形成了一支高学术竞争力与知名度的研究团队,提升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7年度省科技奖共246项(人),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特等奖1项、一等奖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