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KAIST研发用于f-VLED的低成本转移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韩国KAIST研究团队为柔性垂直蓝色薄膜Micro LED (f-VLED)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的生产方法。由材料科学和工程系的李教授 Keon Jae Lee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在 塑料上制造数千个蓝色氮化镓(GaN)Micro LED(厚度<2μm)阵列的一次性转移方法。

    韩国KAIST研发用于f-VLED的低成本转移方法

    蓝色GaN f-VLED实现了比横向Micro LED高三倍的光功率密度(大约30 mW / mm2)。此外,该团队还能够减少设备热量的产生,从而使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了大约100,000小时。

    这种蓝色f-VLED可配合可穿戴设备适形地连接到皮肤种,甚至是植入大脑。此外,该研发团队表示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的电能为该Micro LED稳定供电。

    由于其非常低的功耗、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设计灵活性,预计Micro LED将取代AMOLED显示器。然而,要扩展到更大的显示器和电视,这种制造技术将需要能够传输数百万个红色、蓝色和绿色 Micro LEDs。

    Lee教授指出:“对于未来的Micro LED而言,薄膜转移、高效器件和互连的创新技术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展示智能手表尺寸的全彩色 LED显示屏 。”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01365
相关报告
  • 《韩国研发新发光材料 助力降低Micro LED成本》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KAIST”)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发光材料,这种材料结合了量子点和充满爆米花状气囊的聚合物介质,其发光强比传统的纯量子点薄膜高21倍,耐用性提高45%。 事实上,量子点已应用于显示屏上,但由于相邻量子点之间的干扰、光吸收和光提取率不佳等因素,纯量子点薄膜的光效偏低。 为解决这个问题,KAIST研究团队在受控的湿度环境中对嵌段共聚物聚合物(block copolymer polymer)进行涂层处理,以将聚合物和水粒子精细分离。这个过程产生了一种材料,在这种材料中,量子点均匀排列在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形成的微孔结构中。这与玉米受热时,水分膨胀蒸发为水蒸气后形成中空的爆米花结构的原理相似。 这项技术最大程度提高了光与聚合物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量子点的光吸收与光提取率分别提高了4-5倍。此外,嵌段共聚物聚合物在其内部形成纳米级(nm)尺寸的相分离结构以均匀地分散量子点粒子,因此,由于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射强度显著降低。 相对于纯量子点,这种新材料应用到蓝色LED上能够将发光强度提高7倍,耐用性提高45%。研究团队希望在Micro LED显示屏中采用这种材料以提高生产效率。该团队表示,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出色的发光特性,因此有助于提高Micro LED生产的成本竞争力。 该研究已于9月发表在《奈米通讯》(Nano Letters)期刊上。KAIST表示,这项技术已在韩国注册了专利,并且正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审查。 原文标题:Order-of-Magnitude, Broadband-Enhanced Light Emission from Quantum Dots Assembled in Multiscale Phase-Separated Block Copolymers
  • 《韩国研发出镍-钼催化剂》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06-08
    •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镍-钼催化剂,作为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优点。    研究团队表示,此前国际上就曾开展过镍催化剂的相关研究,但其作为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展现出的性能不及铂催化剂的百分之一,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为解决镍催化剂的性能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实验成功用氧化钼改变了镍的电子结构,显著提高了镍的催化性能。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铂催化剂的性能为1.0mA/cm2,而镍-钼催化剂的性能为1.1mA/cm2,展现出更加优越的催化性能。此外,镍-钼催化剂的成本仅为铂催化剂的80分之一,在大规模生产方面也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有望成为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主要电极材料。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应用催化B:环境》网络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