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接种疫苗 重症发生风险降低88%》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05
  • 今夏,一起因德尔塔毒株输入国内,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发端,经扬州、张家界等地蔓延至全国多地的疫情引起广泛关注。

      在这场疫情中,不乏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疫苗的保护效果究竟如何?灭活疫苗究竟能多大程度降低德尔塔导致的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率?

      12月2日,这一问题有了部分答案。当日,在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白俄罗斯国立医科大学举行的新冠疫情学术研讨会上,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建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透露,今年7至8月,该院与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合作,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新冠疫情关联的476例江苏确诊病例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未接种者相比,全程接种2剂灭活疫苗的患者,发生重症的风险降低88.3%;仅接种1剂疫苗,对重症发生无显著保护作用。”

      王建明介绍,所有病例均是大于18岁的成人,经过PCR核酸检测证实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且均感染德尔塔毒株。

      “我们根据患者接种的疫苗剂次和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类。”王建明介绍,这三类中,一类是未接种组,即从未接种疫苗或虽已接种1剂但接种时间至感染时间短于14天;二是未完全接种组,即仅接种了1剂疫苗且接种至感染的时间长于14天,或已接种2剂疫苗但第二剂接种的时间至感染时间短于14天;三是全程接种组,即已接种2剂疫苗且第二剂接种的时间至感染时间长于14天。

      研究发现,476例住院患者中,42名为重症,重症比例8.8%。重症组中位年龄69.5岁,显著大于非重症组的51岁。重症组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阻肺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重症组。重症组有61.9%的患者有发热现象、19.1%的人呼吸急促,这也明显高于非重症组。

      “重症组未接种、未完全接种、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分别为64.3%、30.9%、4.8%。非重症组未接种、未完全接种、全程接种比例分别为36.2%、21.2%、42.6%。”王建明说。同时,重症组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IL-6等指标的基线值高于非重症组。

      接种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重症发生率到底有多少差异?王建明出示的一串数据引人关注,“未接种者重症率达14.7%,未完全接种者重症率12.4%,全程接种者重症率1.1%。”

      研究进一步显示,以未接种组为参照,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可降低94%的重症风险;18—59岁人群完全接种可降低88%的重症风险;男性完全接种降低86%的重症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研究中的无基础疾病、大于60岁的女性全程接种者,均无重症发生。

      “全程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德尔塔毒株引起的重症发生风险。但部分接种疫苗,即未完全接种预防重症的效果不显著。”王建明指出。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2/03/content_526298.htm?div=-1
相关报告
  • 《COVID-19 疫苗接种与降低心脏问题风险有关》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及重点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5-08
    • 接受SARS-CoV-2疫苗接种的人在COVID-19感染后患心力衰竭和静脉动脉血栓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人要低,最近一项涉及爱沙尼亚、西班牙和英国2000多万参与者的研究发现。 较低风险的幅度——相对风险降低45%到81%——在感染后的第一个月最大,尽管接种疫苗的参与者在1年内患这些心血管事件的机会减少。 研究人员在《心脏》杂志中写道,这些发现可能是接种SARS-CoV-2疫苗的感染COVID-19的人病情较轻的结果。 文献信息: April 12, 2024. doi:10.1001/jama.2024.5152
  • 《“神药”二甲双胍再添作用!柳叶刀:感染早期服用,新冠后遗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63%!》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7
    •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几乎听不到周围有人在谈论“复阳”的事儿,各大媒体对新冠的关注一下子降至“冰点”,甚至连专家们的发言都变成了“新冠传不动了”...... 3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疫情通报显示:新冠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3月9日降至7786,检测阳性率仅为1.0%。甚至相比之下,流感病毒的阳性率反而呈上升趋势。 从长达三年的抗击新冠到短短三个月的“人间蒸发”,让人不禁有些恍惚:新冠真的消失了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现阶段的新冠病毒感染情况锐减,但此前《JAMA》上刊登的数据表示,在感染新冠的3个月后,仍有6.2%左右的感染者仍存在至少一种症状——没错,就是人们熟知的长新冠(Long COVID)。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仍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疼痛/不适、睡眠障碍、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等等。 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新冠持着“看他不爽又干不掉他”的状态,只能在新冠后遗症出现之后再对症治疗。但近日,《柳叶刀》预印本上最新发表的重磅论文发现,“神药”二甲双胍竟然还具有降低长新冠风险的作用! 这项涵盖超1千人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就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能够使长新冠的发生风险有效地降低42%;而在长新冠症状出现的4天内使用,发生率则会显著降低63%。 神药不愧为神药!如果该研究能顺利过审,或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被运用于临床,最常见的用法莫过于治疗2型糖尿病,全球约有上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可以说目前几乎没有哪种降糖药能撼动其位置。但仅凭借降糖,二甲双胍还不至于被称为“神药”,其“神”之处在于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惊喜——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包括肺癌、直肠癌、乳腺癌等;甚至在控制体重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等等。 但没想到的是,二甲双胍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为了评估不同药物对长新冠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2x3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人群进行了长达300天的随访,依此收集了数据来比较二甲双胍(metformin)、伊维菌素(ivermectin)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三种药物对长新冠的预防效果。 在入组时,参与者被要求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3天。最终共纳入了112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在45岁,BMI的均值为30kg/m2。 在整个随访期间,有8.4%的受试者出现了长新冠。对比来看,二甲双胍组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比例明显更小,仅为6.3%;而与之相匹配的安慰剂组,该比例达到了10.6%。 换言之,在长期随访期间,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使得长新冠的发生率降低了42%! 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在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二甲双胍,预防长新冠的效果会更好。 如果在症状出现后≤4天开始服用,长新冠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63%;但超过4天才服用,风险则只会降低36%,效果远不如前者。 而除了二甲双胍之外的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看起来就没啥用了。和安慰剂组的差别几乎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这两种药物不具备预防长新冠的功效。 此外,研究者还评估了其他会影响长新冠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和是否接种疫苗。 在本研究中,女性发生长新冠的比例更高,约为11.1%,高于男性的4.9%。 而接种疫苗对长新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相比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即使在接种一针的情况下,患者发生长新冠的风险都会显著下降,在6.6%左右。如果接种过加强针,预防效果则会更好,在接种了加强针的参与者中仅有1人出现了长新冠症状,可见接种新冠疫苗的重要性。 综上,这项持续了约10个月的随机、四盲、3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神药”二甲双胍能使长新冠的发生率显著降低42%!此外,在症状出现早期,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转化研究所所长Eric Topol博士表示,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二甲双胍价格廉价、安全性极高;在得到了这项以金标准方法的验证后,有可能改写临床实践。 无独有偶,二甲双胍与新冠治疗的“渊源”不止于此。此前,医学顶刊《NEJM》上曾刊登过“神药”对新冠危重症的预防效果,该研究对超一千名研究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治疗能使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住院率、急诊风险和死亡率降低约40%。 不过,上述研究纳入的人群更多限制在门诊接受治疗的新冠感染者,而非在急诊接受治疗或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甲双胍啊二甲双胍,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参考资料: https://ssrn.com/abstract=437562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