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超高强塑性钨高熵合金》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6-28
  • 钨合金因具有高密度、高强高硬、抗辐照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已成为国防、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随着这些高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和服役环境的复杂与极端化,对钨合金的强韧塑性等性能提出越来越苛刻要求,突破材料固有的强度-塑性互斥(trade-off),发展强度2GPa量级同时兼具良好拉伸塑性的超高强钨合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戴兰宏研究团队在前期的相关研究中,研发了一种具有剪切自锐(self-sharpening)特性的钨高熵合金,首次在铸态钨合金中实现了自锐性的突破,使高速穿甲侵彻能力获得显著提高(Acta Mater, 2020, 186: 257-266)。近期,力学所戴兰宏研究团队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超高强钨高熵合金的研究中又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逐级可控有序纳米沉淀强韧化的新策略,在高温(900℃)和中温(650℃)分级时效,成功实现了纳米片层状δ相和纳米颗粒状γ"相差异性可控的双共格纳米沉淀相析出(图1-2),使所制备钨高熵合金材料具有2.15GPa的超高室温强度和15%的拉伸塑性(图3)。同时,该钨高熵合金在800℃高温环境下仍可保持1GPa以上的高屈服强度(图4)。与已报道相关钨合金和难熔高熵合金相比,所研制钨高熵合金强塑性在国际上处于最优水平。研究人员对不同拉伸变形阶段的微观结构进行系统表征分析,揭示位错滑移切过两种共格沉淀相并保持完美的共格结构,实现材料晶体结构“切过而不断”,是该合金材料具有超高强塑性的主要原因。位错切过δ片层沉淀后,片层出现了显著的局部高应变,同时保持了晶体结构连续(图5),有效释放由位错塞积产生的应力集中,避免了裂纹提前萌生诱致的脆性破坏。位错切过共格γ"沉淀后,发生共格强化和有序强化,使材料强度进一步提高(图6)。两种不同形态纳米沉淀相的协同强韧化,实现了该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同步提升。逐级可控的沉淀结构实现了钨高熵合金的超高强塑性,为高性能先进合金材料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Ultra-strong tungsten refractory high entropy alloy via stepwise controllable coherent nanoprecipitation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3006,博士生李统为论文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序合金的塑性流动与强韧化机理”重大项目、“非线性力学的多尺度问题”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531-4


    转自科学网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6/202362020482993082877.shtm
相关报告
  • 《俄芬科学家联合研发出柔性超级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1
    •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出柔性超级电容器,其电极采用单层碳纳米管,而绝缘层则采用氮化硼纳米管制备。电容器可承受变形,且具有制造简单、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相关成果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期刊上。 俄芬联合科研团队回归到“古典”技术路线,即采用“双电极+绝缘层”的电容器结构方案。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采用单层碳纳米管,材料所具有的孔隙结构可保证电极发达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电容量,且材料化学稳定,为良导体。而电极之间的空间填充氮化硼纳米管作为绝缘层,材料具有良好绝缘性,0.5毫米的厚度即可保证相应的绝缘指标要求,且材料强度高、塑性好。 柔性超级电容测试试验结果表明,2万次充放电后电容器仍能保持96%的初始电容量,其等价内阻低,仅为4.6欧姆,且可承受1千次以上的拉伸试验,相对伸长量可达50%。超级电容器的制备采用干法沉积和气相沉积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预计柔性超级电容器将很快进入批量生产。 普通电容器由两个电极及绝缘层构成,而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其电极之间的空间填充了电解质,名义电极和电解质交界处所形成的离子层发挥着电极的作用。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对电容器提出新的性能要求,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客观要求作为其重要元件的电容器微型化,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并开发新型电容器。 近年来人们热衷于柔性笔记本电脑,这又对电容器提出了能够承受弯曲和拉伸的性能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聚合物及电解质基础上的超级电容器不能满足要求,其一,其物理性能不符合要求,且机械强度低;其二,其规格大,材料厚度一般为0.2毫米,简单采用缩小规格的方法会造成电容器内阻值的急剧增大。在性能指标上,柔性超级电容器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PLoS Pathog: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快速、准确、低成本的COVID-19测试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31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新型低成本的COVID-19测试方法可在不需要复杂设备的情况下快速提供准确的测试结果。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27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apid CRISPR-based diagnostic for COVID-19”。 对快速筛查和识别COVID-19的需求激增带来了巨大的诊断挑战。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mNGS)和逆转录PCR(RT-PCR)一直是诊断COVID-19最常用的分子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测序成本高,周转时间近一天,而RT-PCR需要专业设备,难以大规模部署。缺乏快速准确的分子诊断工具阻碍了公共卫生部门对病毒威胁作出高效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编辑的CRISPR技术,开发了一种替代性的COVID-19测试方法。这种被命名为CRISPR-COVID的测试方法能够高通量检测SARS-CoV-2--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CRISPR-COVID可在短短40分钟内提供与mNGS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当大规模生产时,CRISPR-COVID测试的材料成本可低于70美分,这表明CRISPR-COVID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财务上也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这些作者指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出一种基于CRISPR的COVID-19等温诊断方法,具有接近单拷贝的灵敏度。我们展示了一种基于CRISPR的COVID-19测试方法,它提供了更短的周转时间和巨大的诊断价值,即使在资源不足的环境中也不需要热循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