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印发《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方案》》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4-08
  • 政策亮点

    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重点打造国家一流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和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和天然气生产基地。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建设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

    到2022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4100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89%,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达到43%、18%。

    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运用储能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成果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将能源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从资源禀赋看,四川无疑是清洁能源的“优等生”——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天然气资源量、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均居全国第一。

    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困扰我省多年的痛点。近日,我省印发《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方案》,明确提出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化工”万亿级支柱产业发展。

    具体怎么干?有哪些亮点?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不一味追求规模,更要质量效益并重

    “16个产业方案中,很多都是用的‘培育’,而清洁能源产业更强调是‘培育壮大’。”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增加两个字,含义大不相同。

    壮大,说明底子不错。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和发电量排名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结构,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均超过80%。

    但壮大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方案》的一大突出特点,正是抓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发生了改变。过去能源短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注重规模和数量,主要在能源生产端发力,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和建设;现在,开发强度和节奏不仅要科学可控,更要进行结构调整,在加强消费端发力,扩大清洁能源消纳,使能源生产消费互相协调,争取能源效率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方案》专门提出加快推进电能替代,以电能替代为抓手,积极引导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领域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着力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积极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推进雅安、甘孜、攀枝花、乐山四地发展绿色载能产业,培育用电增量,促进清洁能源就近消纳。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方案》提出到2022年的产业发展目标。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既有把握又有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于如何促进能源消费。该负责人说,贫困地区、偏远山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电网网架薄弱。从消费端看,我省人均用电量水平低于全国,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用能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直面薄弱环节,提升城乡电气化水平,正是亟待突破的重点。

    为此,《方案》提出要加快电力输配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内主网重要工程,保证省内电源点到负荷中心的稳定电力输送。同时,加强五大经济区220千伏、110千伏网架和联网工程建设,完善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建设一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并实施“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等。

    不给自身设限,打开想象空间

    “能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要素保障,我们应该打开更大想象空间。”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清洁能源与建筑、交通、金融、信息深度融合,储能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使得能源产业产生了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

    《方案》在“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上寻求能源新领域的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突破,将通过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

    这些新模式新业态将主要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在全省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公共设施、特色低碳旅游小镇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智能电力系统,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电动交通网络,发展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

相关报告
  • 《四川省出台《绿色化工产业培育方案》: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是发展重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6
    • 政策亮点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绿色化工产业强省,形成“8+6+30”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成都、眉山、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8个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形成石油炼化一体化、聚烯烃聚酯类深加工、天然气精深加工、盐磷化工、硫磷钛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工新材料6个千亿级产业链,培育30户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 近日,省领导联系指导绿色化工产业机制办公室正式印发《绿色化工产业培育方案》,提出加快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发展,到2022年,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把四川建设成为绿色化工产业强省。 在化工产业前冠以“绿色”,提出系统的培育方案,在我省尚属首次。化工产业为何强调“绿色”?将如何培育?《方案》绘出路线图。 为啥谋“绿”? 助推化工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提起化工行业,很多人的感觉就是高污染、高耗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化工处相关负责人说,其实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化工大国。 2018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近3万家,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无一例外是化工大省。上述负责人透露,以上各省均在积极谋划布局一批特大型石化炼化项目,通过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规模和实力。 我省化工产业体系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相对集中,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化肥、三聚氰胺、钛白粉等产品的产能居全国前列。但是,我省化工产业存在发展不足、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工艺技术、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要高质量发展化工产业,必须向“绿色”转型。《方案》指出,随着技术进步、环境压力加大和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化学工业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中,绿色化、环境友好成为发展方向,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是发展重点。 如何变“绿”? 基地+产业链+大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优化产业布局 化工产业如何向“绿色”转型?《方案》给出施工图——未来,我省将重点打造成都、眉山、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8个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形成石油炼化一体化、聚烯烃聚酯类深加工、天然气精深加工、盐磷化工、硫磷钛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工新材料6个千亿级产业链,培育30户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形成“8+6+30”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打造基地、做强产业链、培育企业,将进一步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打造循环经济,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化工处相关负责人说,将以源头减排、重点污染物治理、能源节约及能效提升等为引领,推动化工园区产业聚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在《方案》中也得到明确。我省将聚焦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磷钛化工、石油化工、锂钾综合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 《方案》还按照“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五大经济区的绿色化工产业进行布局。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以及高端精细化学品石墨烯及核石墨等先进碳材料。川南经济区主要推进川南传统化工转型升级,发展精细化学品、重油(沥青)加工、现代煤化工、现代氯碱化工、氟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对于川东北经济区来说,发展天然气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杂卤石钾盐、煤炭等资源综合利用等将是重点。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则重点发展高载能化工以及钛化工、磷化工、石墨等产业。
  • 《关于印发《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0-31
    •   近日,《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将在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纺织、电子、装备制造八大重点行业,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加快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确保全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实施方案》提出,四川工业碳达峰的“两步走”目标:“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9.5%;“十五五”期间,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确保全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峰。   《实施方案》从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科技变革、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6个方面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要求。   四川还将启动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助力全社会达峰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及省特色优势产业,理清降碳路径、明确低碳发展路线,分业施策、科学规划,持续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强度降低。   传统产业往往也是高耗能产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优化用能结构尤为重要。《实施方案》提出,促进工业绿色电力消费,持续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重,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详见附件)。  关于印发《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川经信环资〔2023〕173号   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