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每季度纯银耗量下降1mg/W!HJT伏曦组件的量产底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30
  • 日前,2023HJT异质结&叠层产业峰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产业链近20家光伏组件制造商及企业技术大咖代表汇聚一堂,重点聚焦n型HJT各项降本技术进展、叠层时代技术挑战及产业化成熟时间等一系列热点话题展开深度交流。东方日升异质结事业部总经理杨伯川博士应邀出席峰会,并发表《异质结超低碳降本路线及叠层未来技术展望》主题演讲,分享东方日升探索创新的异质结技术降本方案及落地情况。

    HJT电池作为光伏第三代主流量产电池技术,是单结技术的终结者及叠层技术的开创者,具备电池转换效率超PERC电池2个百分点、同等条件下全生命周期每W发电小时数高7%、光伏制造全产业链碳排放量低20%、可无缝升级至第四代HJT+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四大显著优点,成为行业认可的追求更低碳足迹和更低度电成本的完美解集。据产业链调研,HJT已越来越接近平价点,且近期量产进展顺利,成本目标即将与PERC打平。然而,金属化成本、硅片价格、组件技术及靶材成本仍旧是制约HJT成本优化的瓶颈。

    东方日升自2019年启动HJT项目以来,持续致力于解决HJT成本痛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8月,东方日升南滨基地15GW(一期)首片异质结伏曦组件成功下线,得益于降本技术加持,东方日升HJT组件已经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杨伯川在演讲中表示:“银浆是制备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其成本仅次于硅片,约占太阳能电池片非硅成本的50%-60%,异质结电池金属化成本是一大支出,所以降低纯银耗量势在必行。东方日升通过0BB(无主栅)技术、低银含浆料、电镀铜等多种手段,使得银浆成本从之前的2毛/W降至5分/W以下落地成为可能。根据现有的进度和数据,公司预测5分/W的银浆成本目标在2024年上半年就能实现,届时异质结电池的单瓦银耗将达到惊人的7mg/W。”

    目前,通过大量的研发和验证工作,东方日升已在伏曦组件中全面导入和使用了采用低成本金属的低银含浆料。且基于前期的验证研究,东方日升于今年8月发布了《异质结伏曦产品白皮书之低银含金属化浆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简称“白皮书”)。报告通过对低银含浆料的材料选择、浆料包覆工艺的优化、光电热对低银含浆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组件端的可靠性测试和发电量对比,充分证明公司低银含金属化浆料的高可靠性及可量产性。“在降本的前提下不降效率,这才是东方日升HJT降本技术的研发重点”杨伯川补充道。

    相关研究文献显示,硅片表面仅10nm的ITO就可以在温度小于650C时有效阻挡铜离子的渗透。东方日升HJT电池正背面ITO层厚度均达到了80nm,远超文献水平,并且HJT全程是处在低温制程中,包括退火在内均不会超过200C,足见HJT电池搭配含有各种低成本金属的低银含浆料将更加安全。不仅如此,东方日升常州金坛基地的实证电站经对纯银浆料组件和低银含浆料组件进行了实际发电量的监测对比,在收集2022年8月9日以来的几个月数据得出结论,两者等价发电时几乎完全重合,这证明了使用低银含浆料电池的组件具备与使用纯银浆料电池的组件相同的发电能力,也说明使用低银含浆料对异质结产品可靠性支持。

    目前,东方日升在一体化加持下将先进技术产业化落地,已实现自有专利0BB电池、90微米电池、纯银用量<10mg/W以及昇连接-低温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的四个行业首家量产。随着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推进,预计未来每季度银浆耗量将下降1mg/W,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更低银含金属化浆料的应用,加速推进低成本HJT技术产业化进程,助推行业n型进阶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6287.shtml
相关报告
  • 《铜领未来:东方日升实现0.5mg/w纯银耗量,革新异质结金属化成本》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光伏用银浆以白银为主材,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栅线的制作,其成本占整个太阳能电池非硅成本的30%以上,且占比越来越高。同时根据世界白银协会的预测,2050年光伏用银浆将消耗世界总银量的90%,整个行业很有可能将面临无银可用的局面。去银化已经成为光伏领域研发突破的重点。 在这一背景下,纯铜浆料技术作为光伏行业的一项前沿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行业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在东方日升的异质结伏曦电池片产线上,铜浆的测试导入和量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从目前的产线结果来看,铜浆在异质结产品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在保证电池效率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电池单瓦纯银耗量由现在的6mg/W达到0.5mg/W! 异质结技术的电池结构和低温工艺极致适合铜浆应用 对浆料自身而言,铜浆的应用核心在于解决铜在电池高温烧结情况下的稳定性。首先铜本身就较为活泼,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容易被氧化,所以在铜浆使用过程中,对铜的防氧化处理尤为关键;其次就是铜离子的扩散,传统银浆烧结后形成合金,而铜浆如果也要进行同样的高温烧结工艺,在烧结过程中由于高温,铜元素则容易在电池片上扩散和渗透,形成深能级中心,从而破坏钝化效果,影响到电池性能。 对于PERC、TOPCon和BC技术的电池结构来说,电池外层膜层均为绝缘材料,为了能够让电池栅线和电池的硅材料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就必须要采用高温烧结(700-800℃左右)的方式,将栅线“烧穿”电池表面的绝缘材料,使栅线直接和硅材料进行接触,形成合金和有效连接。在这种工艺条件下,如果是银栅线,则直接采用这种“烧穿”工艺即可;但是在使用铜浆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高温过程中铜被氧化以及铜在电池片上的扩散渗透,就需要分两步走,先制作“种子层”来烧穿绝缘材料以便和硅材料形成良好接触,然后再采用铜浆,这无形中也带来了工艺复杂度和成本的增加。 但是对于异质结技术来说,在使用铜浆上,远不需要这么麻烦。由于异质结电池结构的最外层就是导电的TCO膜,不需要高温烧结,电池的栅线就可以直接和其连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所以在使用铜浆来制作异质结电池栅线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额外制作种子层,不会带来工艺复杂度和成本的增加。 东方日升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测试发现,硅片表面仅10nm厚度的TCO就可以在温度小于650℃ 时有效阻挡铜离子的渗透,而异质结电池正背面TCO层厚度均达到了80nm。由于TCO层的阻挡,铜不易扩散和渗透进电池内部,并且异质结全程是处在不超过200℃的低温制程中,所以说异质结技术是非常适合和匹配铜浆材料和工艺。异质结电池搭配铜浆不但工艺更简单,同时还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异质结产线来说,只需进行几个核心步骤的设备改良即可与传统的金属化工艺兼容,为光伏电池提供了一个平滑的技术转型路径。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生产线,即可实现纯铜浆料的应用,这大大降低了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风险。 纯铜浆料技术作为光伏行业的一项重要创新,尤其是对异质结产品来说,不仅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还在提升电池效率和简化制造工艺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随着东方日升等企业在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和应用推广,纯铜浆料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光伏电池制造的主流选择,也必定会使异质结技术更加具备竞争力。
  • 《光伏“度电1美分”时代即将到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5
    • 2019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首次“双双”突破2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了2.04亿千瓦、同比增长17.3%,这无疑是光伏行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日前,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十三五“收官之年”光伏发展的主基调。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在即,国家能源局正围绕“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问题组织对能源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书面调研。对于正处补贴退坡“关键节点”的光伏行业,“十四五”的临近意味着更多新业态新机遇即将涌现,以创新驱动行业“多元”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打开方式”。 “十四五”装机量有望翻一番 对于“十四五”期间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瑞银证券观点明晰,未来五年,中国光伏行业累计装机量有望翻一番。该公司预计,2020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40GW~250GW,而到2025年底,累计装机目标或将达500GW,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约50GW。 光伏成本竞争力不断提升,将为“十四五”光伏应用全面开花奠定基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本月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19年版)》显示,2019年,全投资模型下地面光伏电站在1800小时、1500小时、1200小时、1000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平准发电成本(LCOE)分别为0.28、0.34、0.42、0.51元/kWh。随着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效率提升,双面组件、跟踪支架等的使用,运维能力提高,2021年后在大部分地区可实现与煤电基准价同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日前透露,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已于2019年四季度启动,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定位、发展条件、目标和发展模式、政策机制等方面。 时璟丽表示,要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20%、非化石能源电力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50%的底线目标,即使考虑2021年~2030年间基本线性增长,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也需要从2019年的27.6%增长到2025年的33%。按照这一要求,她分析,2021年~2025年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3亿千瓦;2026年~2030年间新增装机将达到3亿千瓦~3.5亿千瓦。 “‘十四五’阶段,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光伏在能源体系中的竞争力,同时提升我国光伏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太阳能处处长秦潇看来,为实现这些目标,光伏需要探索与多种能源及非能源领域的高效结合利用,使应用形式进一步多元化。 “光储融合”将异军突起 在光伏与多个领域融合发展模式中,“光伏+储能”目前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是未来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发展路径之一。时璟丽认为,“光伏+储能应用”将在“十四五”起步,随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逐步成为重要的光伏应用新业态。 “‘十四五’期间,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考虑各种各样的储能技术,包括在发电侧如何储能、在电网侧如何储能、需求侧如何储能。”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分析,通过加装各类储能技术,使之能够按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负荷曲线来用电,将促进能源转型落到实处。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更是认为,“光伏+储能”正在呈现商业化发展的趋势。在他看来,2018年“531”新政让光伏业界将目光投向光储联合应用这一方向,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出台光储配比政策、光储补贴,更深入地从不同维度促进了光伏与储能的联合应用。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投运的、与光伏相配套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290.4MW,占中国储能投运项目总规模的18%,同比增长12%。 “新能源企业对储能的理解和认识正在逐步加深,同时对储能为光伏电站带来的价值进一步认同。”俞振华表示,到2030年,全球固定式储能电站容量将达到100GWh~167GWh,理想场景下可能达到181GWh~421GWh,而应用于光伏电量时移的储能容量将占最大比重。 事实上,一线光伏企业早已开始了对“光伏+储能”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光伏+储能’将在10年内成为全球最经济的电力能源。”2018年10月,单晶巨头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就如此断言。 “‘十四五’时期,光伏行业将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其中,‘光伏+储能’技术的成熟和系统成本的降低,将加速光伏市场发展;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将有望推动光储充一体化的市场。”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英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很早就开始涉足离网储能系统,2014年又成立储能合资公司、正式布局储能业务的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在全球各主流储能市场实现批量发货,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今年2月,阳光电源推出全新光储融合方案——集中逆变器SG3125HV,从降低度电成本(LCOE)、加强光储深度融合和提升电网支撑能力入手,直击平价上网痛点。 光伏或成最便宜能源 光伏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代表了可再生能源未来实现跨界创新和大规模应用的方向。与此同时,光伏与诸多领域的融合,正在使光伏应用模式日趋多元化。光伏与第一产业结合,造就了通威股份的“渔光一体”和中利股份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模式,而光伏参与多能互补,则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 “新的技术、应用模式将继续呈现,而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分布式市场化交易也要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突破。”时璟丽指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认为,由于光资源的广泛分布和光伏发电的应用灵活性特点,我国光伏发电在应用场景上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跨界融合趋势正愈发凸显。他预计,未来光伏应用将进一步多样化,光伏在制氢、5G通信、新能源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都将逐步深入。 曾鸣认为,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在综合能源系统中进行互补,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比例逐步提高,减少弃风、弃光,从而更安全、高效、经济地发展新能源。 近日,德国举行了2020年最新一轮的光伏项目招标,最低中标价仅为0.0355欧元/千瓦时,平均中标价格为0.0501欧元/千瓦时,大大低于上期均价0.0568欧元。在全球光伏领域“捷足先登”的德国,不断刷新的最低电价纪录预示着光伏低价时代的临近,也为中国光伏产业“十四五”发展空间增添了信心。 “隆基对‘十四五’规划充满期待,”王英歌告诉记者,光伏的技术和成本竞争力已经到了“平价”关口,制约光伏发展的首要问题不再是成本问题,而在于补贴拖欠、电网消纳,以及土地、税费、贷款利率等非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光伏的度电成本还有比较大的下降空间,但‘度电1美分’时代不会太远。”王英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