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 Jiajia
  • 发布时间:2020-03-31
  •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3月2日正式公布新增的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目前全国共有29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高校智库仅有8家。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以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并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于2014年12月成立。中心重点聚焦东西部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研究,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智库研究的重要平台,先后参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文件的起草,承担由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规划近20项,西部地区研究项目600余项。

相关报告
  • 《建设智库 山东成立石油天然气规划发展研究机构》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8-03
    • 近日,山东省能源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石油天然气分中心正式成立,这是该省油气行业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升宏观运行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构建完善能源高端智库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加快推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石油天然气分中心作为山东省能源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将承担全省油气能源政策与规划研究、科技研发、油气输送管道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推广、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能源大数据建设中油气领域的相关工作,发挥高端智囊与技术支撑等作用。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是分中心的设立依托单位。作为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山东的直属机构,该公司先后承担了西南成品油管道、川气东送管道、鄂安沧输气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国家级重大工程,以及山东石油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调研等工作,在油气基础设施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较强的技术实力,将为石油天然气分中心的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山东是经济大省、能源大省、油气大省,原油消费全国第一、油品消费全国第四、天然气消费全国第五,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对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桥梁”,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是国际能源公司竞相布局的重点领域,山东也坚持把天然气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目前,分中心正承担全省石油天然气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天然气供需体系研究”等四个规划支撑课题。 据悉,分中心将立足山东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油气发展规划布局研究,构建完善油气产供储销体系、提升油气安全供应保障能力,秉持“一流团队、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理念,着力加强油气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添薪助力。
  • 《国家自科基金中的水领域重点发展方向》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11-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发布,共计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这对于近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有哪些水相关领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小编今天就带大家去解答。 46.巨型水网安全基础理论46.巨型水网安全基础理论   面向巨型水网灾害风险挑战,重点研究江河中长期水沙演变和预测,巨型水网水文效应与动力学,高效节水和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理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水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服役理论,水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水生态安全保障理论。探索巨型水网水文-生态-工程-社会耦合机制,形成理论技术体系,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基础科学支撑。47.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47.城市水循环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   围绕水中高风险污染物和水传播病原体的控制要求和挑战,围绕城市水系统物质循环与水质变化的耦合过程,重点研究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和基准制定理论,饮用水的化学、生物与毒性安全及全过程风险控制,污水能源资源转化与多目标循环利用,再生水生态融合、生态循环与水质安全信息智能管控,为保障水质安全、构建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奠定基础。 34.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34.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   围绕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变与运行规律,以及地球系统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重点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与环境及区域效应;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典型地理单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社会和健康效应;地球系统碳转化速率与影响;多尺度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耦合机制与模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升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人类社会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物质循环等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地表系统对生命支撑要素的承载力;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风险预估与有序适应;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数值模拟;陆面模式与碳氮循环过程;新一代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模式;地球形变与地壳运动、陆海基准、近地空间天气效应及地球内部质量迁移的综合观测与融合分析,为认知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与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未来的地球表层过程、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及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关键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35.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35.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发展高精度数值模式,重点研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大气能量和物质循环及圈层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的影响;天文因素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变化的机制及预报预测理论和技术;气候系统中云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气气候数据均一化、同化、再分析技术与系统;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时空变异及机理;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气候系统监测平台;大气模式与气候系统,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41.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41.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   围绕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领域面临的资源处理的复杂性难题,重点研究极端/受限环境关键金属矿采矿,低品位资源矿相转化与金属超常富集,共伴生相似元素深度分离,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高纯金属制备与材料加工,冶金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海水中战略关键金属资源的分离提取与利用等,建立关键战略金属资源高效开发-高值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