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 Jiajia
  • 发布时间:2020-03-31
  •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3月2日正式公布新增的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目前全国共有29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高校智库仅有8家。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以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并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于2014年12月成立。中心重点聚焦东西部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研究,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智库研究的重要平台,先后参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文件的起草,承担由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规划近20项,西部地区研究项目600余项。

相关报告
  • 《建设智库 山东成立石油天然气规划发展研究机构》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8-03
    • 近日,山东省能源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石油天然气分中心正式成立,这是该省油气行业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升宏观运行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构建完善能源高端智库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加快推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石油天然气分中心作为山东省能源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将承担全省油气能源政策与规划研究、科技研发、油气输送管道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推广、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能源大数据建设中油气领域的相关工作,发挥高端智囊与技术支撑等作用。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是分中心的设立依托单位。作为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山东的直属机构,该公司先后承担了西南成品油管道、川气东送管道、鄂安沧输气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国家级重大工程,以及山东石油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调研等工作,在油气基础设施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较强的技术实力,将为石油天然气分中心的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山东是经济大省、能源大省、油气大省,原油消费全国第一、油品消费全国第四、天然气消费全国第五,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对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桥梁”,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是国际能源公司竞相布局的重点领域,山东也坚持把天然气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目前,分中心正承担全省石油天然气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天然气供需体系研究”等四个规划支撑课题。 据悉,分中心将立足山东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油气发展规划布局研究,构建完善油气产供储销体系、提升油气安全供应保障能力,秉持“一流团队、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理念,着力加强油气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添薪助力。
  • 《多项制造业区域发展政策年内出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未来我国将出台多项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在年内完善和更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及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业内普遍认为,打造跨省市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有望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不但能够大幅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确保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继续保持健康发展。 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14年,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并指出这三大区域经济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至此,我国经济逐渐开启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棋局”。 记者已从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年内我国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召开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定并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指南,完善和更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加速形成区域性的重点产业集群。 近期,工信部部长苗圩还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透露,将完善“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的指南及实施机制,加快形成因地制宜、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的高地和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悉,年内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主要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将依托长江经济带区内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现有超过100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以打造跨地域的产业集群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从国外经验来看,欧美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德国的莱茵河经济带,在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均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集群,同时造就了众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以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为例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长江经济带具有多个优势产业,同时产业层次合理,区域内劳动力较为充沛,水资源、航运资源丰富,同时还贴近市场,是构建全区域产业链的合适选择地。他还认为,随着上述多个产业集群逐步成型,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产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将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并继续带动相邻区域协同发展。 为了加速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成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也已展开行动。例如,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落实“中国制造2025”,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以上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江苏省表示,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150家、千亿级产业集群10家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区域特色产业集群5家;广东省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形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3至4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