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中国厚唇螺科沟蜷属种类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中国厚唇螺科沟蜷属这个类群鲜有人知,然而,它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物种,它们生活在水质清澈的溪流里,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其个体较大,常被当地人喜食。

      早在19世纪中期,依据齿舌及厣的形态结构,厚唇螺科的种类就已经被认为是与淡水黑螺类不同的类群。但是,由于分类学上名称的混用,以及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使得这一分类结果被忽视了100余年。Kohler and Glaubrecht(2001)结合以前的资料,将以上几个属放在厚唇螺亚科,并在分类地位上将其提升为厚唇螺科。

      厚唇螺科的种类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和澳洲以外的南半球,在东南亚大陆,沟蜷属种类主要分布于泰国的西部到中国的南部、婆罗洲和爪哇岛(Kohler and Dames, 2009)。在中国,关于沟蜷属种类的研究并不多。Yen(1939)记录4种沟蜷属种类:Sulcospira sinensis (Reeve), S. biconica (Brot), S. ebenina (Brot)和S. hainanensis (Brot)。刘月英等(1993)在海南岛记录海南沟蜷(Sulcospira hainanensis)。Kohler and Glaubrecht(2002)认为S. sinensis, S. biconica和S. ebenina是海南沟蜷的同物异名。对于沟蜷属在中国的分布及多样性的研究尚属空白。

      2014年至2017年,在国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杜丽娜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腹足类标本进行了系统采集。利用分子与形态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原被记录于短沟蜷科的田螺短沟蜷应隶属于厚唇螺科沟蜷属,并因为田螺短沟蜷的模式标本在二战中丢失,新模也被重新指定。此外,还在湖南、广西两省发现沟蜷属的三新种,被分别描述为湖南沟蜷(Sulcospira hunanensis Wang et al., 2018)、码市沟蜷(S. mashi Du and Yang, 2019)和广西沟蜷(S. guangxiensis Du and Yang, 2019)和一个新记录,即越南沟蜷(S. tonkiniana (Morlet, 1887))。

      沟蜷属种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等省。沟蜷属的种类多分布在水质较清洁的河流或溪流中,对水质和溶氧的要求较高。但由于人类活动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使得沟蜷属种类的种群数量减少。《舌尖上的幸福》节目中提及5年前,一个抓螺蛳高手,一个晚上可以捕获5斤山螺(码市沟蜷),大概售价是30元每斤,到了2017年,一个捕螺高手一个晚上也捕不到半斤螺,码市沟蜷的价格也由30元涨到了200元每市斤,却也是一斤难求。此外,人类活动对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该研究首次明确了中国沟蜷属种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也初步了解了导致沟蜷属种类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为淡水水生物物种保护提供理论的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Molluscan Research上,杜丽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301865)、中国科学院经典分类人才项目(ZSBR-011)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项目(Y4ZK111B01)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昆明动物所在温泉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微生物菌群的时空分布系生物地理学核心内容,也是目前微生物生态研究的热点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生李连伟应用“多样性-面积”模型(DAR模型:Diversity-Area Relationship),重新分析了加拿大学者收集全球160多处温泉的宏基因数据(Sharpe et al. 2014, the ISMEJ),首次建立温泉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生物地理模型,并从中揭示了一些重要发现,特别是首次发现细菌和古菌在空间异质性方面的显著差别。细菌和古菌在系统生物学“分界”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但对于他们在生物地理学分布的差异研究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在宏基因测序技术大量采用之前,要进行大规模、全球规模的微生物物种分布调查并不现实。因此,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细菌和古菌在生态适应方面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所建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本质上勾画出了温泉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最重要的特征“地图”(Biogeographic maps)。   该研究采用的“多样性—面积”DAR模型来自于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马占山近年来对于经典“物种—面积关系”(SAR:Species Area Relationship)的一系列扩展。SAR模型有上百年历史,被广泛认为是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模型之一。马占山采用以Renyi熵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希尔数”(Hill Numbers)作为通用的“多样性指数”取代SAR模型中的“物种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SAR存在的一些缺陷。并根据幂法则所具备的尺度恒定理论(Scale-Invariance)推导出了另外三项重要参数:多样性重叠参数(PDO: Pair-wise Diversity Overlap)、累计多样性最大值(MAD: Maximal Accrual Diversity),以及“局部-地区(全球)”(LRD/LGD: Local to Regional/Global Diversity)比率参数。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构建前文提到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特征地图。   应用“多样性—面积关系”DAR模型对温泉中古菌和细菌数据分析,比较了古菌和细菌的空间分布模式,发现古菌总体比细菌总体的空间分布异质性更高,而古菌的主要物种分布空间异质性比细菌主要物种低。多样性重叠参数(PDO)显示高阶多样性在区域之间的重叠度更高,即高阶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更低。通过累计多样性最大值(MAD)估计出温泉中古菌近8400种,细菌多达55000多种,是古菌的6倍。LGD揭示,平均水平上,单一温泉所含有的古菌仅占全球范围所有温泉中所含古菌的1.25%,细菌约占全球范围的1.52%,这也是环境微生物空间分布高度异质性的佐证。这些关于温泉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的参数都是首次揭示。   该研究成果以Global Microbiome Diversity Scaling in Hot Springs With DAR (Diversity-Area Relationship) Profiles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李连伟为文章的第一作者,马占山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 《昆明动物所与北京基因组所联合开发iDog数据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近日,由昆明动物所与北京基因组所合作开发的犬科动物数据库iDog正式上线。该项研究成果以“iDog:an integrated resource for domestic dogs and wild animals”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   家犬毫无争议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之一,同时也是许多人类遗传病的基础研究模型。iDog 是第一个家犬与野生犬科动物整合性资源数据库,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组学数据,基因组拼接数据,基因表达谱数据,犬类疾病及相关表型信息,同时,iDog 数据库还整合了序列比对工具用于线上数据分析,以及基因组浏览器用于数据可视化。iDog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犬科动物的研究,同时还为大量的爱狗人士提供了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查找相关宠物狗信息。   iDog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其包含的主要模块有基于127个家犬样本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产生的变异信息数据库、含有32220个基因的犬科动物基因数据库、基于RNA-Seq测序数据的基因表达数据库、犬科动物相关疾病的文献数据库、人-狗疾病同源信息数据库、犬科动物基因组拼接数据库等。iDog计划后续整合更多的组学数据,在Dog10K项目的背景下,持续更新高质量的数据集,逐步转化成犬科动物基础研究的信息知识宝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国栋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赵文明正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专项、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