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生命物质自发产生有序的大尺度涡旋阵列》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吴艺林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elf-enhanced mobility enables vortex pattern formation in living matter的文章,发现微生物流体可以自发产生稳定有序的涡旋阵列。这一发现为理解生命系统和非平衡态物质中大尺度有序结构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力学机制。

    该研究发现的有序涡旋结构由湍流演化而成。湍流是流体混乱无序的运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除了人们熟悉的发生在江河与空气中的湍流,冷原子组成的量子流体、活细胞组成的生物流体、甚至星际物质都有湍流现象。湍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机形成无序的涡旋结构。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由活细菌组成的生命物质流体(这是一类典型的非平衡态物质或者所谓“活性”物质)能自发地从湍流中演化出稳定有序的涡旋阵列,每个漩涡由约数万个运动细胞组成。这些涡旋在厘米尺度的空间中排列成具有明显晶格特征的三角点阵,而涡旋中的单个细胞以协调有序的方式旋转。单细胞跟踪和数值模拟表明,这种具有跨尺度有序性的涡旋阵列源于单个细胞的表观移动速度随着附近细胞集体运动的有序程度而增加。作者称这一机制为 “自增强流动性”。

    该工作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活性物质的湍流能够自发地演化出稳定有序的涡旋结构,并为理解生命系统和非平衡态物质大尺度有序结构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力学机制。从宏观尺度的多细胞有机体到亚微米尺度的细胞器,生命系统经常会自发产生有序的空间结构。有序空间结构的出现可以区隔细胞质组分或者分化后的细胞群体,在生命系统的代谢和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生命系统中有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通常需要化学信号和基因调控来协调细胞行为和分化过程。而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物理机制,即“自增强流动性”,使得生命物质形成跨尺度的大规模有序空间结构。该机制可能帮助理解细胞质的有序流动以及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大规模细胞运动。更普遍地,这一机制适用于处在液体-固体行为边界的其他非平衡活性物质和软物质系统。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14-8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亚中尺度涡旋的气候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2
    • 2022年2月10日,国际地学领域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Inhibited by Submesoscale Ocean Eddies(亚中尺度涡旋抑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王胜鹏博士为第一作者,深海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荆钊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联合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共同完成。 发生于赤道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年际尺度上最显著的信号,对赤道太平洋乃至全球许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农业以及生态系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并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传统的ENSO动力学基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然而,在此理论之上所发展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的模拟和预测存在诸多问题。特别地,其振幅在最新一代(CMIP6)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中总体呈现出较观测值偏大的趋势,然而其背后的原因仍不清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赤道太平洋海域包含着多种尺度的运动。除了早已被熟知的赤道中尺度动力过程(即热带不稳定波)、小尺度内波和微尺度湍流,近些年随着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升,学界发现赤道太平洋上还存在着活跃的亚中尺度动力过程。本研究基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以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高分辨率(海洋10km、大气25k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首次揭示了赤道太平洋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所起的重要抑制作用,并给出了明确的动力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冷舌”边缘处的锋面减弱,抑制了锋生和混合层不稳定过程,从而导致亚中尺度涡旋引起的由次表层向表层输送的热量减少,进而阻碍了“冷舌”区域SST的升高;而在拉尼娜期间,则正相反。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估了CMIP6计划中不同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海洋模式分辨率从100km提升到10km,ENSO振幅呈现出明显减弱的趋势,这进一步证实了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的重要抑制作用。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亚中尺度涡旋对于大尺度气候模态——ENSO的重要调控作用,对于丰富ENSO理论框架、消除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偏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直致力于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本成果是实验室科研团队基于模式数据在海洋动力和气候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前瞻布局和重要国际地位。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1-00890-2
  • 《中尺度涡旋对东海黑潮锋表面湍流的影响》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3-26
    • 摘要:Field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along three west‐east transec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Front in July 2017. The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TKE) dissipation rat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ransects are about 2 orders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transec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ixed layer depth, and the submesoscale motions (with horizontal scales smaller than 30 km) also suggest the surface turbulences are more active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ransects. The current velocity data and sea level anomaly show that the middle transect wa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a cyclonic eddy. The eddy‐generated cross‐front geostrophic current was observed to flow toward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the cross‐front Ekman transport and believed to counteract the Ekman buoyancy flux (EBF)‐induced turbulence enhancement. The TKE dissipation rates can be well scaled by a scaling considering the EBF and the win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ransects but wind scaling only in the middle transect, suggesting the EBF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surface turbulence in the middle transect. An improved empirical scaling considering the cross‐front geostrophic current is defined and can scale the TKE dissipation rates better, indicating an eddy plays a key role in surface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front. 全文获取连接:https://agupubs.pericles-prod.literatumonline.com/doi/pdf/10.1029/2018JC01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