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特福德大学的新研究警告一种油菜抗病基因的风险》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0-12
  • 赫特福德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对油菜主要病原之一油菜黑胫病进行基因抗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正在变得不那么有效,这可能会给英国油菜育种业和耕种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这是英国首次研究表明寄主抗性基因Rlm7在防治油菜黑胫病病原体油菜茎基溃疡病菌方面效果不佳,对植物育种者和农民具有重要意义。当寄主抗性由于病原菌种群的变化而变得无效时,估计因失去商业上可获得的品种,育种业每年要花费500万英镑。

    油菜面临的挑战

    在英国,油菜是第三重要的可耕地作物,在2017的时候收获了220万吨。它是全球第三大植物油资源,被广泛用作动物饲料。然而,有三种主要病害,它们都分布在世界各地,影响油菜导致每年造成全世界15%左右的作物产量损失。其中一种是油菜黑胫病,每年给英国农民带来超过9500万英镑的损失。

    由于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已无法控制油菜黑胫病,农民更依赖对致病菌有良好抗性的品种。油菜黑胫病是由两种密切相关的真菌植物病原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和L. biglobosa引起的,前者通常被认为更具攻击性。品种中的寄主抗性基因(Rlm基因)对特定的病原菌群起作用,Rlm7基因是英国许多商品油菜品种育成的一个重要基因。

    油菜栽培

    发表在《植物病理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Georgia Mitrousia博士说:“近年来,英国油菜的种植量一直在增加,对英国的农业和英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对油菜产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他们希望能够制定出防止商品油菜品种损失的策略。这包括在同一品种中将Rlm基因抗性与数量抗性相结合,并制定战略,轮流开发不同的Rlm基因,以确保未来多年油菜的持续丰收。”

    *一种品种是从一个自然发生的物种中挑选出来的植物或植物群,并育成以增强或保持一组特定的期望特性。

    这项研究得到了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助。

相关报告
  • 《ANSES警告说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正在影响植物》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0-02-27
    • 法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发布警告,一种新的病毒正在威胁法国的番茄、辣椒和甜椒作物。番茄褐皱纹果病毒(ToBRFV)对易感植物危害特别大。这种病毒可通过受感染的种子、植物和果实传播,也可通过简单接触传播。它可以在不丧失传染性的情况下存活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治疗方法或品种。2014年首次在中东发现,自2018年以来报告数量一直在增加,先是墨西哥和美国,然后是欧洲和亚洲。在经过专家评估之后,ANSES确认了该病毒在法国传入和传播的高风险,以及对作物的潜在重大影响。该机构重申必须遵守欧洲关于种子和幼苗进口的规定,并对水果进口提出特别要求。报告建议实施适当的监测计划,并确保迅速报告病毒在任何生产区域的存在,以便从这些结构中根除病毒。最后,需要让个人和专业人员了解ToBRFV带来的风险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 《北方玉米叶枯病基因鉴定新研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29
    • 中西部地区的玉米种植者对北方玉米叶枯病的症状非常了解:患病的玉米叶片上常会出现绿灰色病斑,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便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即使人们在玉米中已经发现了抗病基因,但真菌仍可通过攻击叶片周围的组织,从而达到破坏的目的。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真菌侵染玉米叶片的机制,这有利于我们找到防止玉米染病的方法。 伊利诺斯大学作物科学系植物病理学家Santiago Mideros说:“目前,我们正在寻找真菌中诱发玉米叶枯病的基因。这些信息有利于玉米种植者通过杂交获得更加持久的抗性。” Midero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导致玉米叶枯病的两个基因,该项研究成果对了解真菌和玉米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植物病理学》杂志上。 玉米中的Ht1,Ht2,Ht3及HtN基因可帮助其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这些基因可表达为保护植物免受真菌侵染的蛋白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真菌可通过进化避免遭到植物抗病基因的抵抗而再次侵染植物。 Mideros说:“当你在机场安检时,他们是在寻找你身上携带的武器。同理,植物也是在寻找病原体拥有的武器。但是病原体可更换武器,从而使其不能被植物检测到。” 人们发现玉米和真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有数十年,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了解真菌中这些基因的组成及其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为了获得这些信息,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的真菌菌株:其中一种可使Ht1玉米植株染病,另一种则没有致病性,并绘制了其后代的基因图谱。 Mideros解释说:“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真菌中的致病基因。”研究中,他们还确定真菌中致病基因AVRHt1及其候选基因AVRHt2的位置。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可以识别致病菌的分子标记。 Mideros说:“利用分子标记,我们可以对环境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于是农民便可以种植可抵抗特定区域特定病原体的玉米品种。” Mideros还强调:“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Mideros在《植物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玉米大斑病菌毒力和体外发育的决定因素”的文章,其合作者包括台湾大学的Chia-Lin Chung、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组织(USDA-ARS)的Jesse Poland 及康奈尔大学的Tyr Weisner-Hanks、Donliang Wu、Ariel Fialko、Gillian Turgeon及Rebecca Nelson。该项目由麦克奈特(McKnight)基金和美国农业部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