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成效:北京建成区57条黑臭水体如期摘帽》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2-07
  • 岁末年初,黑臭水体治理完成情况牵动人心,特别是对很多城市来说,如期摘帽成为年终期盼。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并且它不负众望,按时摘掉了57条(段)水体的“黑臭”帽子。

    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经过相关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艰辛努力,北京市57条(段)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整治完成。开展整治效果评估,公众满意度均在90%以上,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完成了国家考核要求。

    2016年9月16日,一直关注北京黑臭水体的志愿者史殿硕发了这样一条微博:#黑臭河追踪#6个月后,丰台区小龙河依然黑臭!

    2017年8月24日,他又就同一条水体发表了一条微博:#黑臭河追踪#今天志愿者来到了丰台区小龙河,曾经的重度黑臭水体,也是两部委重点督办的黑臭水体。现在的小龙河水是清澈的,河道及两岸垃圾很少,也没有臭味。点赞!

    一年前采访史殿硕时,他已经实地考察了北京市30多条黑臭水体。如今,他已经走过了北京市50多条黑臭水体,基本实现了当初自己定的目标。

    谈到河流的变化,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丰台区的小龙河。“第一次去时是2016年春天,那时候河道很脏很臭,垃圾漂浮在河面,污水特别多。2017年再去时发现,河流变得很清澈了。”史殿硕说道。

    57条(段)水质均呈明显好转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水体黑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改善水环境、消除黑臭水体的呼声日益强烈。

    建成区人口集中,区域内黑臭河流对市民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因此,北京市建成区内长度约248公里的57条(段)黑臭水体的治理,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官网显示,整治效果评估公众满意度均在90%以上,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完成了国家考核要求,不少困扰市民多年的臭水沟变得清澈。

    萧太后河潺潺碧波,附近的居民悠闲地在河滨遛弯儿。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位于朝阳区的河段整体水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付荣介绍道,按照“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原则,朝阳区水务局、北京城市排水集团通过河道疏挖拓宽、河坡绿化、铺设截污管线、引入再生水、建设沿河湿地等措施,改善了萧太后河的水环境。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承担着建成区15条(段)黑臭水体截污工作,他们走访了526个排污口,累计现场勘查62余公里。相关负责人表示,15条(段)黑臭水体污水截污工作已于去年年底全部完成,建设截污管线近37公里,并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

    全市的努力换来了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2015年底黑臭水体普查结果相比,全市建成区57条(段)水质均呈明显好转。市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四家庄河等一批黑臭水体实现水清岸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得到市民普遍赞许。

    这一成绩也得到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开展的卫星遥感监测的佐证。从一份北京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展报告中可以看到,整治名单中57条(段)黑臭水体的河流名称、起点经纬度、终点经纬度,其治理状态均显示为竣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朱利说:“2017年6月,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对北京市建成区范围内14条重点督办黑臭水体进行了监测,发现只有一处整治河段(丰台区小龙河)还存在黑臭现象。2017年底我们到现场核实查看时,发现这条水体已经不存在黑臭现象了。”

    治理好不好 公众说了算

    黑臭水体的治理,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价的根本标准。

    玉带河小街村—皇木厂村段长度为4.71公里,相关部门对上、中、下游3地的附近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

    记者翻阅玉带河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公众评议情况的报告,发现综合评价中,选择“满意”的有105人,选择“不满意”的有5人,满意度为95.45%。据进一步了解,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在下雨时,河道水体变脏,有异味,希望对河道继续加大治理力度。

    公众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工作由北京市水文总站负责。总站水环境监测管理科科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东表示,在前期开展水质监测及公众评议的基础上,北京市水文总站对其调查结果进行了现场复核。通过查看现场整治情况并补充调查走访部分群众,结果表明玉带河小街村—皇木厂村段公众评议结果属实。

相关报告
  • 《北京非建成区今年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2-07
    •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强化源头控制,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实施一年多,本期开始,《生态周刊》推出“水污染这样治”专栏,传播可复制可推广的水污染防治经验,聚焦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难点焦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形成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助力水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北京的水问题一度凸显,特别是河道里带着腥臭味的黑水,不仅让人望而生厌,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观。   家住延庆的贺玉凤已经在妫河两岸义务捡拾垃圾20余年。如今,这位远近闻名的“环保奶奶”有了新发现:“以前,每次我都会捡几大包垃圾,现在,捡到的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了,看着河水又恢复到以前那样清澈,我心里特别高兴!”   延庆作为首都生态屏障,为使河湖绿水长流,逐步建立起更科学的管理体系。2017年8月,延庆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共602人,河湖管理保护的责任网全面铺开。此后又成立了全市首支“河道警长队”,设立了“公安+水务”的“联合执法警务站”。   目前,延庆区内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配套管网项目累计完成105.7公里,全年污水管网建设累计完成156公里;完成26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14个小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部完成,实现污水处理后排入河道或接入市政管网。同时治理妫河流域及三里河流域15个排污口。   延庆的水环境整治实践,是北京强力治理水污染的一个缩影。   北京的黑臭水体有多少?答案是141条段。根据此前摸排,北京建成区有黑臭水体57条段,非建成区有黑臭水体84条段。通过铺设污水收集临时或永久管线、建设临时污水处理厂站或导入现有污水处理厂、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2017年,北京完成了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治水,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北京市加大对黑臭水体整治相关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支持,大幅提高管线建设投资比例,市政府投资从30%提高至70%后又提高至90%;建立“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全额奖励补贴机制以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此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采取PPP等方式公开招标确定特许经营主体,近两年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近200亿元,解决了治水资金瓶颈。   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新建污水收集管线697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214公里,中心城建成区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而河长制的全面推开,更为京城的黑臭水体治理上了“双保险”。   目前,北京正在全力推进第二个“3年治污行动方案”建设任务。2018年将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新建污水收集管线420公里,改造雨污河流管线225公里,建设再生水管线100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同时,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3%,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   一批建设目标已经列入北京水务工作“计划书”:完成垡头、五里坨、北苑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成朝阳区高安屯(二期)、海淀区上庄、丰台区河西(二期)等再生水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解决230个村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加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监督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和设施正常运行率……   打赢北京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在各级“河长”。目前,北京正在解决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强化“河长”治河,因河施策、“一河一策”,细化各流域、各区年度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治理标准和完成时限。   北京还将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建立健全“湖长”体系、探索建立“河长+警长+检长”工作模式。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和考核通报,推动形成河湖管理保护高效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并大力发挥巡查督导作用。
  • 《浅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8-11-09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状况讶益恶化。近几年,黑臭水体的治理已成为广大环保专家积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黑臭水体不仅在色味上给人们带来的不愉悦感尤其是其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大量有机污水无管理无处置的直接排放,导致其对水体造成了不可自我修复的刳伤。本文就针对黑臭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目前常规的治理修复技术做简要概括分析,以期为我国接下来的黑臭水体治理重大环保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黑臭水体;形成;治理技术;展望 引言:城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气候等多种功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总认定数为2014个,城市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黑臭水体逐渐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国务院于2015年4月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由此可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目前全国兴起了黑臭水体治理的热潮,但是有些缺乏科学、系统的治理路线,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有些注重单一技术,忽视采用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有些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事倍功半;有些过度强调生态与景观,忽视自然生境的构建。本文对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发展趋势加以分析,期望为我国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借鉴。 1、河流黑臭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1 河流黑臭产生的原因 城市河道黑臭主要是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氧和耗氧失衡的结果,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臭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生活污水是导致城市河道黑臭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他污染源还有:生活垃圾、有机工业废水、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水、污水厂尾水、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等。消除城市河道黑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对保障城市人居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河流黑臭的危害 黑臭河道的危害很多,如影响居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河流生态系统;损害城市景观。因此消除黑臭、改善感观,美化城市,已是城市河流治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2、黑臭水体治理原则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科学系统地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必须以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分区管理,近中远期分期实施,“一河一策”分类治理的原则。其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应按照“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模式,坚持“水陆统筹,截污与改善水动力条件相结合,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同时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的策略。 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杜绝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必须具有科学系统的治理技术路线,包括:开展黑臭水体环境问题诊断,分析黑臭成因,核定污染物负荷,确定控制目标,制定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实施污染源控制及治理,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加强综合管理及工程运行与维护。 因而,针对适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模式,以下列举了当前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经济合理的黑臭水体治理常规技术,主要涉及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关键技术、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技术、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三方面。 3、黑臭水体常规治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针对城市河道的黑臭治理均遵循“控源-净化-修复”的思路。下面将着重介绍常用几种治理技术。 3.1 清游疏浚技术 清游疏浚是清除内源、控制水体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干湖河水后清法(干法),如上海市丽娃河就用的干床冲挖清游疏浚工艺,另一种是用机械食接从水中清除游泥,常用的工具是挖泥船。 干式清淤是指抽干城市黑臭水,使水体底泥裸露出来,使用水力冲挖的方式对淤泥进行清理。干式清淤具有清淤浓度高、清淤速度快、清淤较为彻底的优点,但也存在破坏水体原有生态,产生二次污染的不足。在实际施工中,干式清淤一般使用在城市箱涵清淤、明渠清淤、小型湖泊清淤,设备操作简单,转运方便快捷,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明显。 湿法清淤主要是通过水力清淤设备进行治理黑臭水体的。 水力清淤设备通过利用高压水枪冲刷河床中的淤泥,形成一定浓度的淤泥,然后通过泥浆泵的绞吸、抽吸等作用将悬浮起来的淤泥吸人并通过管道排出。水力式挖泥船主要有绞吸式、耙吸式、斗轮式、吸扬式等。湿法作业的应用范围较广,江河湖库都可用之。清流疏浚能相对快速地改善水质,但因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国内外对此多持慎重态度故在底泥疏浚前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相 应对策。 3.2 截污纳管技术 截污纳管是从源头上消减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阻止污水进入河流。 3.3 曝气增氧技术 缺氧是黑臭水体普遍特征。恢复水体耗氧复氧平衡、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是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恢复的首要前提。曝气增氧是水体增氧的主要方法,能快速提高水体溶解氧,并兼有造流、净化抑藻和底泥修复作用。德国萨尔河、英国泰晤士河、中国的苏州河及温瑞塘河的许多河段等治理中都使用了曝气增氧的方法。 3.4 清水补水技术 环境调水其目的在宁改善水体水质,提髙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水环境的承载力,主要应用宁纳污负荷高、水动力不足、环境容量低的城市河湖和水网。上海市开展苏州河环境调水研究和试验己有20余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7月22日,南京市秦淮河管理处启动了秦淮河环境调水工程。 4、黑臭水体监督管理 在黑臭水体的治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治理技术和治理指施,更要注重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维护与管理,从而确保整个治理工程有序、高效进行;同时,也使已治理好的水体不至于再受污染,巩固已有的治理成果,保障治理水体的长治久清。 主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包括: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齐抓共管,形成黑臭水体治理合力。二是完善监管机制,落实责任到人,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达标期限及治理效果;建立黑臭水体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公开制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三是科学监测监控,建立健全环境物联网系统,鼓励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自动在线监测、自动视频监测、人工巡视监控、网络信息传媒等手段,构建水体监控预警系统。四是建立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实行水体环境的常态化养护,制定黑臭水体治理考核及评估办法,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和水质改善效果。 5、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需要针对黑臭水体进行跨学科的、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全面研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热点趋势,未来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需满足治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经济合理、已有应用实例等要求,涉及到的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与监管新技术主要包括。 在点源治理方面,以应用高效脱氮、脱碳、除磷及资源、能源化先导技术为主,如真空收集截污技术、氮磷及有价物质回收利用技术、难降解工业废水高级氧化技术等。 在面源治理方面,需集成应用城市面源综合协同控制技术,初期雨水、地表漫流截流与污染控制技术等。 在内源治理方面,以研发应用新材料与制剂为主,如氧化剂、覆盖剂、生物抑制剂、环境友好生态覆盖剂等。 在生态修复方面,应以应用原位水质改善及生物生态恢复技术为主,如复合酶原位生态净化、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土著微生物扩增及生物促生、生物操纵等技术。 6、结论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地表水由于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演变成黑臭水体。 主要治理河流黑臭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由于生物修复具有环境友好、生态节能等优点,在黑臭河流的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在原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基础发展、组合和延伸一系列新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外对黑臭河流的治理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水质指数关系式以及预测模型。今后,黑臭河流的治理以及组合技术的推广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