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机构网站
切换导航
登录
机构网站
首页
到馆服务
学科服务
研究支持
情报产品
数据资源
科学传播
关于我们
首页
情报产品
快讯详情
《海洋一号C星成功发射 上海技物所贡献两大载荷》
来源专题:
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
liuzh
发布时间:
2018-09-19
2018年9月7日,北京时间11时15分,我国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HY-1C”卫星。上海技物所研制的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随星入轨,将按预定程序开机。
展开更多
32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分享
评论
相关报告
《NASA成功发射世界上最先进的测冰卫星》
来源专题: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
mall
发布时间:
2018-10-18
9月15日上午6点02分,美国宇航局(NASA)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用Delta II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测冰卫星,计划助力未来十年的南极研究。这颗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2号(简称ICESat-2)是同类中最先进的激光卫星,可测量极地高度的变化,并计算其对全球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的科学家们为ICESat-2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冰川学家、Scripps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研究所教授Helen Fricker。Fricker教授的科研重点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由于这些地区面积庞大且难以在地面监测,只能依靠卫星雷达和激光测高以及其他遥感数据来了解冰盖变化过程,而ICESat-2收集的数据将对她的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ICESat-2拥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尖端技术:卫星内装有一个高级地形激光高度计系统(ATLAS),可以每秒发送10,000个激光脉冲到地球表面,并通过计算脉冲返回到卫星的时间来测量冰盖、冰川、海冰和植被的高度。Scripps的助理教授Borsa将参与ICESat-2激光系统的校准和验证。他是ICESat-2科学团队与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之间的联络人。校准和验证仪器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 9月29日,ATLAS成功开启;9月30日,激光器被打开,并发射了第一束激光;10月3日,第一次返回卫星数据。整个团队现在都在等待即将接收的大批量数据。Fricker教授说提到,他们已获得第一批数据,并得知卫星正按原计划工作。大约两周后,他们将查看卫星返回的大量数据。她希望ICESat-2数据能带来冰盖和海冰的新发现。 (刘雪雁 编译)
展开更多
185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评论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专题:
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编译者:
zhoujie
发布时间:
2020-07-27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展开更多
135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