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院创新研发微尺度模式?实现10米级分辨率 赋能精细化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4-01-25
  • 近年来,我国接连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多个全国及国际重大体育赛事。这些重大赛事成功举办的背后,离不开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的助力,更离不开气象科技的有力支撑。

    在活动举办地,城市或山区复杂下垫面和局地微气候是否相互作用?精细化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如何计算?针对一系列气象服务需求,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城市院”)自主研发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模式(以下简称“微尺度模式”),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气象科技赋能效果尽显。

    微尺度模式可以客观量化气象环境要素分布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发团队成员郭晓染介绍, 以典型的北京晴朗夏日为例,每天10时左右,城市开阔区域行人高度处的通用热气候指数(与体感温度类似,被用来客观量化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受)可达36℃,比建筑背阴处高10℃左右,日最高通用热气候指数可达42℃,这会导致明显的生理不适。微尺度模式正是根据通用热气候指数衡量人体舒适度,可以做出基于科学的模拟。

  • 原文来源: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401/t20240123_6021661.html
相关报告
  • 《天津:研发温度客观预报技术实现极端高温天气精准研判-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14
    •         天津市气象台加强高温预报预警技术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集成温度客观预报技术,在今年夏季正式投入业务应用。该技术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高分辨率格点实况信息和多种数值预报模式信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多种统计方法相融合,一方面,通过分级权重集成方案有效提升了35℃以上高温预报准确率;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降水等级设计集成方案,提高了下雨天温度预报准确率;通过对天津沿海地区海陆边界和热力性质差异研究,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海陆风分型温度预报订正模型,有力改进了沿海地区温度预报效果。
  • 《云南省气象局攻关碳排放监测及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4-01-18
    • 依托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和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共同参与研究的2023年度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项目——《云南“双碳”路径下的碳排放监测及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项目,云南“双碳”气象服务中面临的四点技术问题得以解决。项目聚焦温室气体、碳排放分布、气候变化对云南“双碳”路径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依托云南香格里拉区域本底站、云南新建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以及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温室气体浓度、碳通量观测数据研究适合低纬高原地区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筛分方法,对GOSAT卫星、OCO-2卫星遥感反演温室气体浓度和通量数据进行校验,构建云南精细化天基、地基温室气体浓度及碳通量观测数据集,研究云南温室气体浓度、碳通量时空演变规律,揭示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影响机制,明确云南温室气体跨界输送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研究基于GOSAT、OCO-2多源碳卫星融合产品的分区域人为碳排放估算模型,揭示云南区域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降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模式预估数据集,评估各模式对云南区域关键气候要素、风能太阳能资源、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极端气候事件、高影响气象灾害的模拟能力,优选出对云南区域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研究适合云南区域的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实现“双碳”路径的影响,揭示云南“双碳”路径下的潜在气候变化风险,并提出适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