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7.2%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1
  •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记者 胡璐 董峻)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5.5亿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7.2%,比2014年提高7.2个百分点。

    这是记者9日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推进落实会上了解到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说,近年来各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和技术集成创新,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建设品牌基地,因地制宜地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他同时表示,当前我国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的迫切需要。”曾衍德说。

    曾衍德认为,应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果菜茶优势区、农产品品牌基地重点发力,构建病虫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带动、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快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集成组装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务实高效推进病虫绿色防控。.

相关报告
  •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0
    • 2015年至2022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绿色转型。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5年至2022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多维度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效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表示,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等级更高了,农业用水更省了,化肥农药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更足了,优质农产品更多了,资源损耗更少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报告》从生产、生活、生态、科技等多角度系统反映2022年至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具体来看,在农业资源方面,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净增长,2022年全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净增长约130万亩,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平均提高10%以上。比如,河北省黄骅市是盐渍化土壤集聚的典型地区,全域耕地以中轻度盐碱地为主。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7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1万亩,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在农业环境方面,2022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79.2万吨,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实现了旱作区节水、节肥、省时、省工“两节两省”目标。 此外,在绿色农产品供给方面,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呈现多个新趋势:一是绿色农业投入品研发的创新,二是绿色种植与养殖技术的创新,三是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科技创新,五是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的创新,六是设施农业与都市农业技术的创新。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一些不足。比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够深入,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粗放,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仍然不足,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等。徐明岗表示,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要紧抓发展趋势,谋划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顶层部署,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 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农业绿色发展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绿色转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建议,通过绿色变革来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将各种自然条件认识到位。同时,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积极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从生活理念、消费方式、节约意识等方面全面实现绿色发展。
  • 《到2035年 山西水网覆盖率达到99%》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4-02-06
    • 1月30日,2024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从会上传来消息,全省现代水网建成后,供水总量将达到99亿立方米,到2035年全省水网覆盖率达到99%,水网水流调配率达到83%。   建设现代水网   我省煤长水短,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加快构建现代水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早在2011年,我省就启动实施了山西大水网建设,历经十余年不懈奋战,四大骨干工程贯通隧洞近600公里,敷设管线约700公里,覆盖全省的水网架构初具雏形。以此为基础,目前正在全力推动形成“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集约高效、调控有序”的山西现代水网新布局。全省现代水网建成后,全省供水总量将达到99亿立方米,到2035年全省水网覆盖率达到99%,水网水流调配率达到83%。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完善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供水体系。   聚焦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完善以流域为单元、以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分洪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流域系统治理,构建“防管控”一体化防洪安全保障格局。   聚焦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岩溶大泉保护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构建“两山七河五湖十九泉”水生态治理修复格局。聚焦智慧水利升级,开展以汾河流域为重点,以水网重点工程为试点的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聚焦水网建管体制机制完善,深化创新水网投建运管、水利投融资、水价水权水市场、生态保护补偿等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投资多元、运管高效的水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农村饮水保障提档升级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现了农村群众从吃上水到吃上安全水的转变,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97.8%,自来水普及率95.1%,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去年6月,出台了全面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单村供水标准化和应急供水精准化。坚持建管并重,同步建立健全供水保障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全省农村供水保障提档升级。目的要推动农村饮水实现水源有保障、工程可持续、水价能承受、服务跟得上,让群众吃上放心水、干净水,推动农村饮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向“强不强”转变。   重点做好八项工作:水源要稳定,加快中部引黄、东山供水等大水网骨干工程所覆盖区域的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可靠水源。建设模式要科学,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单村工程标准化和应急供水精准化,开展“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加快推进金融资金支持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动态监测要持续,开展常态化监测和专项排查整改,用好应急供水预案,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不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等颠覆性问题,去年已经开展了2次专项排查整改,维修养护工程2127处,受益人口252.7万人。水质要安全,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和人员培训,强化风险联防联控,保障水质安全。水价要合理,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水价。水费要收缴,推进入村、入户水表安装,推动农村用水以表计征、以量收费规范化发展,逐步实现终端用水户用水缴费。管理跟得上,积极推行县级农村供水保障“公司化”运营模式,支持以县为单位开展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问题办理要高效,及时受理,办结一项、销号一项,去年我们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14个,已办结113个,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全面贯彻节水优先   我省落实“节水优先”要求,加强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控。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用水总量不超过85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2%、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力争实现30%,75%以上的县域达到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到2030年,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节水产业取得成效。   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将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行动和深度节水控水工作纳入全省河湖长制考核评价体系,从源头上促进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从严落实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管理。严格节水评价制度,建立覆盖不同行业领域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从严核定用水户取水规模,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用水单位对标达标,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在黄河流域逐步推行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   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管控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行动,推动节水型城市和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重点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强化用水定额执行力。   完善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水利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节水管理体制,落实“管行业就要管节水”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和节水激励政策,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领域,促进节水科技支撑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升全民节水护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