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服务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家庭化发展成重头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1
  • 2017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提升清洁、老年陪护、康复、助残、儿童教育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巡检、导览等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的创新应用,并明确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等目标。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加快增长的趋势下,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也迎来的发展战略期。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两位数。2017年底,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0.6亿美元。

    2012-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二)行业销量规模

      根据2012-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占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比重,测算中国服务机器人在2017年销量约212.75万台。

    2012-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规模(单位:万台)

      (三)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现状

      自2013年起,我国服务机器人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7年10月,我国服务机器人累计专利申请数量约为4417项,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62.61%。

    2013-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单位:项)

      (四)行业市场供应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制造商构成。科研院所通常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通常借助国家科研项目经费开展科研活动;制造商通常以市场为导向,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国内领先的服务机器人制造商主要有广州中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智能佳科技有限公司等。从区域上看,我国服务机器人供应主要来自上海、昆山、徐州等多个重点城市的机器人产业园。

    我国服务机器人供应产业园情况概览

      (五)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增长较快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年-2017年中国专业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10.46%,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31.17%,且总体来看,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增长动力较强。前瞻预计,到2023年,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额达24.1亿美元。

    2012--2017年我国专业服务机器人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2018-2023年我国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长预测(单位:亿美元)

      二、服务机器人家庭化发展前景

      一方面信息高速发展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人们从繁杂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更多的老人需要照顾,社会保障和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紧迫,而中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已经形成了人口倒金字塔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必然使更多的年青家庭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的压力,也使得年轻人没有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随之酝酿而生的将是广大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例如家庭护理机器人、玩具机器人、安控机器人、清洁机器人都将是最为需要的。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加剧市场需求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6%,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然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最近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中国官方已意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可以预计,服务机器人将大量进入家庭,导致服务机器人家庭化的浪潮。

      (二)教育事业对教育机器人的需求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在提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研究型大学模式的今天,通过教育机器人课程的推广、通过动手组装和编程实践可以拓展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已成为青少年高科技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同时,中国整体客观形势对学前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国内学前教育市场的蓬勃发展,针对3-6岁少儿的学前教育娱乐机器人也将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日常生活娱乐带来需求

      我国是世界玩具生产大国,产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4,但由于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玩具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自行设计开发的玩具大多停留在中低档水平,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因此,娱乐机器人的发展将为高档玩具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相关报告
  • 《2020年中国生物天然气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2019年12月4日,据国家能源局官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 1、生物天然气原材料以秸秆为主 我国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发展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有效解决粪污、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算了一笔账:假设200亿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完全由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生产,意味着能够对约3亿吨秸秆和2亿吨畜禽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即从数据模型来看,生物天然气是秸秆和畜禽粪污按照 3:2比例进行配比产生,由此生物天然气的原材料主要以秸秆为主,畜禽粪污为辅。 2、粮食大丰收 秸秆产量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整体呈现波动的态势,2015年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浮动不大。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同比增加0.9%。 注:2013、2015年产量增速为3%、3.3%。 农谚说“斤粮斤草”,生产1斤粮食的同时要产出1斤多秸秆,我国秸秆产量和粮食产量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秸秆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为微弱,这主要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较为恒定,不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有关。 2011年我国秸秆产量为8.39亿吨,前瞻根据秸秆产量的历史数据并结合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初步估算2019年我国的秸秆产量约为8.63亿吨。 3、秸秆供应区域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 我国现有秸秆供应量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黑龙江、河南省、安徽省等。由下图可知,秸秆收集难度最小的是黑龙江、内蒙、河南、安徽等。 4、秸秆生产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模型分析 生物天然气通过对种植、养殖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地生产出能够为农业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能源资源产品和有机肥料。 与沼气类似,生物天然气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为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一方面进一步对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进行利用,减少了项目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口感、品相,是发展高端农业的主要肥料。 生物天然气是在传统沼气发展的基础上的提档升级,改变了传统沼气项目自产自销式的利用局限性,将沼气进一步提纯获得生物天然气,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应用渠道和场景。 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天然气进行热电联产,获得高品阶的电力能源,并且可以将热电联产过程中的热能供给大棚种植中的保温系统,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梯级化利用。 另一方面,因为生物天然气组成成分、热值等指标与传统天然气类似,也可以将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通过并入燃气网、罐装出售等模式,用于城乡生活燃气、车船用气等,大大提高了消纳能力。 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可通过4~5公斤青质秸秆发酵获得约1立方米的沼气,再通过提纯和净化使其成份、热值与常规天然气成份接近,最终获得0.5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产品,同时副产3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 若按照我国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2.5元/立方、有机肥500元/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则每处理5公斤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可以增加2.75元的收益。
  • 《水处理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 工业治污成发展重头戏》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2
    • 上半年,我国水环境治理产业延续了企稳向好的上扬态势,整体产业链呈现出增速回升、体量扩容、新动能加快等主要特征。业界普遍分析认为,我国治水市场保持上扬发展态势,爆发拐点态势趋于明显,水环境治理的专业性、服务性与综合性增强,特别是水环境治理细分市场亮点不断增加,供需变革趁势驶入发展快车道。 水处理是为了使水质满足特定环境及回用的用途,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水质进行治理、去除或增加水中某些对生产、生活及环境不需要或需要物质的全过程。目前,按照污水来源和处理途径,我国水处理可以细分为原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出于成本考虑,其产生的大量污水经过不同的药剂、专业化设备及技术工艺净化处理后进行循环使用、部分外排,处理环节多在工业企业内部。生活污水则由于排放源分散(排放主体多为办公及家庭环境),因此多在污水处理厂集中进行处理。而针对污水聚集的河流、湖泊等受污染严重的水体则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后达到环保景观要求,同时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   我国用水量不断攀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均用水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2—2015年,我国每年人均用水量由429.50立方米增至445.09立方米。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2015年间我国废水排放量由433.00亿吨/年增至735.32亿吨/年,复合增长率达3.85%。废水中包含大量污染物,给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以推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加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2010—2015年,我国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财政支出金额由364.87亿元迅速增至534.6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7.94%。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1.25亿吨增至1.82亿吨,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近十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实现快速增长,2005-2015年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由764座增长至6910座,增长了近8倍。截至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17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现阶段工业用水的价格普遍较低,工业企业开展污水处理的内在动力不足。未来工业用水的价格持续上升(尤其是部分缺水地区)及水处理成本下降,将促使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由“被动提标”转为“主动节水及水回用”。政策、市场因素是驱动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双轮,我国工业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将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量急剧增长,由2004年101.44亿吨增加至2015年的535.20亿吨,复合增长率达16.32%;农村污水处理量由5.2亿立方米增至78.95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达28.05%。   未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水平将大幅提升,大大拉动生活污水处理市场需求。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低于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70%,其中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到2020年底,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县城力争达到15%。“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2856万立方米/日,县城1071万立方米/日,建制镇1095万立方米/日。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工业用水总量较大,对我国的用水环境产生较大压力。工业废水待处理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水质排放标准也将越来越严格,环保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根据环保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3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9.5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35.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达27.12%。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绝对数量较大的淡水资源,但是人均淡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且呈现地域不均匀分布状态,全国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约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   《2015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为100.88万吨/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目前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产水成本5元—8元/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106个,占比87.60%。随着海水淡化目标的逐步达成,按照膜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较大的应用比例,膜法水处理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1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