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室温下合成陶瓷柔性片状电解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7
  • 据报道,日本首都大学东京(4月变更为东京都立大学)研发了一种为锂金属电池打造陶瓷柔性电解质薄片的新方法。研究人员将石榴石型陶瓷、聚合物粘合剂和一种离子液体混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种类固态片状电解质。由于研究人员在室温下进行合成,因而与现有在高温下(>1000°C)进行的工艺相比,该新方法的耗能大大降低。此外,该电解质能够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是一种前景非常好的电解质,可用于电动汽车等设备的电池中。

    图片来源:东京都立大学

      化石燃料满足了全球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包括电力。不过,化石燃料正在被耗尽,而且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有毒氮氧化物等其他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全球都需要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进行转型,不过,风能和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往往是间歇性能源,因为风不会一直吹,而晚上也没有太阳。因此,需要研发先进的能源存储系统,更高效地利用此种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自1991年,索尼公司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以来,此类电池就对现代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多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无绳吸尘器等家用电器提供动力。不过,电动汽车仍需要最先进的锂离子技术,而且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需要得到很大的改进。

      因此,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锂金属电池。因为从理论上看,锂金属阳极的容量比现有的商用石墨阳极的容量更高。不过,锂金属阳极仍存在技术障碍。例如,在液态电池中,可能会生长锂枝晶,导致电池短路,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不过,固态无机电解质就明显更安全。而石榴石型(结构形状)陶瓷Li7La3Zr2O12,即LLZO,由于具备离子电导率高且能与锂金属兼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固态电解质材料。不过,生产高密度的LLZO电解质需要高达1200°C的烧结温度,既浪费能源又耗时,因而很难大规模生产LLZO电解质。此外,LLZO电解质很脆,其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物理接触性能差,通常导致接触界面电阻高,极大了限制了其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因此,东京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Kiyoshi Kanamura教授的领导下,开始研发一种能够在室温下制作的柔性复合LLZO片状电解质。研究人员在薄薄的聚合物基材上浇上LLZO陶瓷泥浆,就像在吐司上涂上黄油一样。然后,再放到真空炉中进行干燥,之后,该款75微米厚的片状电解质会被浸泡到离子液体(IL)中,以提升其离子电导率。离子液体就是室温下的液体盐,众所周知,其导电率高,而且几乎不易燃,也不挥发。在该片状电解质内部,离子液体成功填补了结构中的微小缺口,桥接了LLZO颗粒,为锂离子形成一个有效通道;此外,还有效降低了阴极接触界面的电阻。在进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结构中的锂离子既在离子液体,也在LLZO颗粒中扩散,因而离子液体和LLZO颗粒都突出发挥了作用。该合成法非常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而且整个过程都在室温下进行,无需高温烧结。

      尽管仍存在一些挑战,该研究小组表示,该柔性复合片状电解质所具备的机械鲁棒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够在更大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也使其成为了锂金属电池的理想电解质。新合成法非常简单也意味着可能会比预想的时间更早看到此种高容量的锂金属电池上市。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等设计出宽温域柔性电致变色电解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10
    •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皮肤等未来技术热潮的兴起,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因其直观的人机交互性、可折叠性、可穿戴性甚至可嵌入性而备受关注, 已跻身成为电致变色领域的研究热点。电解质作为电致变色器件的关键组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如变色效率、抗弯折、耐高低温性能等。然而,基于现有的电解质体系通常无法同时实现上述性能,制约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在可穿戴领域的快速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团队与上海大学高彦峰教授合作,通过引入深共晶溶剂(DES)设计了一种具有宽温域特征的凝胶电解质,它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40到 150℃)内保持其光学、电化学和机械性能,包括良好的透过率(可见光400~800nm均大于90%)、高离子电导率(0.63 mS cm-1,30℃)和良好的机械性能(断裂伸长率超过2600%)。并首次基于电解质材料实现了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图案化写入,为电致变色产品的广泛应用提供新思路。   深共晶溶剂(DES)是一类由固体氢键受体(HBAs)和固体氢键供体(HBDs)以共晶比例所组成的共晶混合物。DESs中各组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如氢键、Lewis酸碱、范德华力等,使它们的熔点与单一组分相比进一步降低。同时,作为离子液体的类似物,DESs具有高离子导电、低蒸气压、热/化学稳定、阻燃等优点。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丙烯酸酯基共聚物(P(DEEA-co-IOBA)),并将其引入到基于N-甲基乙酰胺(NMA)的DES中,制备了一种新的深共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FT-IR、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及独立梯度模型 (IGM)证实了聚合物链与LiTFSI之间存在动态相互作用:一方面,Li+离子与聚合物侧链上的多个氧位点结合形成具有强相互作用的锂键,另一方面,TFSI-阴离子与聚合物链上亚甲基结合形成弱相互作用的氢键,这种强、弱相互作用交替共存赋予了凝胶电解质同时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强度。 所得凝胶电解质具有良好的透过率(可见光400~800nm均大于90%)、高离子电导率(0.63 mS cm-1,30℃)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在超过2600%的拉伸长度下不发生断裂。弯曲循环测试表明,凝胶电解质在弯曲20000次之后,依然可以保持原有88%的光学透过率和95%的离子电导率,表现出良好的抗疲劳性,其性能优于目前所报道的大多数电致变色电解质。  面向可穿戴应用,柔性电致变色器件需要在赤道炎热、气候寒冷、高海拔地区等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透明度、电导率和机械性能这些电致变色电解质的关键性能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DES基凝胶电解质的耐候性,发现其热分解温度大于15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由于其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40℃下可保持弯曲、扭转和拉伸能力。最后,与传统的PMMA基凝胶电解质相比,DES基电解质的透过率、离子电导率以及机械性能在常温(25℃)和低温(-30℃)均优于传统电解质,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基于LiTFSI与聚合物链之间的动态交联,研究人员探究了DES基电解质的自愈合性能,不同颜色的棒状电解质在相互接触30分钟后就恢复到初始状态。粘接测试也表明,DES基电解质存在着大量的酰胺基官能团和桥环疏水结构,可形成如氢键、范德华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力,与多种基材(如木材、橡胶、塑料等)都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 为了进一步证明其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首先尝试了3D打印的方式制备DES基凝胶电解质,将凝胶电解质原位合成在柔性电致变色电极上,仅通过电解质就实现了图案化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简单加工。紧接着,研究人员以磁控溅射的WO3薄膜作为工作电极,NiO作为对电极,制备了不同尺寸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由于DES基电解质优异的耐候性能和高离子电导率,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实现了在低温(-25℃)和高温(60℃)下的可逆变色,并且器件的光学调制幅度、响应时间、着色效率以及循环寿命均与常温下的电致变色性能相当。   相关研究成果以Deep Eutectic Solvent-based Gel Electrolytes for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with Excellent High/Low Temperature Durabilit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InfoMat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硕士生孙培炎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志刚研究员、丛杉项目研究员,上海大学高彦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 《中国台湾ProLogium公司拟生产全无机电解质第四代锂陶瓷电池,实现更轻、更高效的设计》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2-21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Chargedevs.com 2月12日消息,中国台湾ProLogium公司计划于2025年底开始试生产含有全无机电解质的第四代锂陶瓷电池(LCB)。该公司将电池无机含量从90%提高到100%,可提高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低温可靠性和安全性。第四代LCB的比能达到380 Wh/kg,能量密度达到860-900 Wh/L,相较于第三代提高了续航里程、降低了成本并实现了更轻、更高效的设计。同时,其陶瓷隔膜和湿膜涂层技术使电池的热导率达到传统液体电池的三倍。大尺寸电池设计(约200~500×560毫米)增强了散热能力,确保在高速行驶等高负荷条件下保持稳定性。平面液体冷却系统减少了对主动冷却的依赖,降低了激活频率并提高了整体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