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制备高性能的生物相容光纤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8
  • 近些年来,水凝胶光纤在生物传感器、光遗传学、光治疗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高分子或玻璃光纤,具有皮芯结构的水凝胶光纤具有更为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和光学性能,因而是植入式医用光纤的首选材料。

    对于植入式光纤而言,最重要的性能包括光透过率、皮芯界面处的全反射效率以及机械性能(模量和强度)。因此,具有交联结构的无定形高分子水凝胶纤维十分适合用于制备光纤。尽管目前已经开发出静电纺丝、3D打印、挤出成型、微流道加工和模板法等多种方法生产水凝胶纤维,然而同时具有高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的皮芯结构光纤的大规模连续化生产仍然是一个挑战。实现上述要求的三大挑战是:1)在纺丝过程中同步实现水凝胶网络的生成;2)由于皮芯材料流变学特性的差异所带来的非平衡纺丝状态;3)如何选择合适的皮芯材料以实现界面处的全反射。

    借鉴目前用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的动态交联湿法纺丝工艺以及微流道纺丝工艺,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可用于制备多种皮芯结构水凝胶光纤的集成式光引发动态湿法纺丝工艺。该工艺可为多种水凝胶皮芯纤维体系提供对纤维直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的精确控制。上述成果以“Integrated dynamic wet spinning of core-sheath hydrogel fibers for optical-to-brain/tissue communications”为题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通过结合湿法纺丝和光自由基聚合,本文提供了一种具有泛用性和的大规模生产能力的皮芯结构水凝胶纤维加工方法。该方法不但适用于多种水凝胶材料,还能够提供对纤维内外径、透光度、折光指数、力学性能等多个参数的控制。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皮芯水凝胶光纤被成功用于深层组织的肿瘤光热治疗和光遗传学实验。因而该方法在光学治疗、传感、光遗传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报告
  • 《金属所高性能纳米磷酸铁锂绿色大规模制备工艺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03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晓辉课题组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孔军合作,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在纯水的合成环境中高效制备出纳米磷酸铁锂(LiFePO4),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绿色化学》上。 科研人员在深入理解LiFePO4形核生长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减小形核窗口时间来增大形核速率,制备出迄今为止产率最高(1.3 mol/L)的LiFePO4。在3C倍率下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仍能保持初始容量的88%,可满足大规模储能需求。同时,科研人员利用沉淀剂将滤液中最有价值的LiOH回收再利用,锂源的有效利用率超过了90%,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技术发展的首选,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LiFePO4作为正极性材料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2017年LiFePO4电池实现装机16.33吉瓦/时,占比48.68%,位居各类锂电池首位。此前报道的制备纳米LiFePO4多采用溶剂热法,产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但该法的产率低、成本过高,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溶剂热法相比,水热法制备LiFePO4成本较低,但是产物电化学性能差。而且,两种制备方法锂源的有效利用均不超过三分之一。 王晓辉表示,此次金属研究所率先实现高性能纳米LiFePO4在纯水的合成环境中的绿色高效合成,将有力推动其规模化生产。
  • 《规模制备石墨烯技术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5
    • 12月3日,记者从石墨烯规模制备新技术媒体发布会上获悉,针对石墨稀规模制备技术现有不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毋伟带领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新技术,并于日前与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试生产线,实现技术转化。 据介绍,该技术在物理液相剥离法的基础上创新手段,经中试验证,可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地生产高纯度石墨烯。经检测,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石墨烯产品质量优质,平均层数7层以下,片的尺寸大于3微米。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是构成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强度最高、韧性最高、透光率最高、重量最轻、电子迁移率最快、导电性最佳的优异特性,借助“石墨烯+”的平台支撑,可以为一大批传统材料的性能提升与应用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衍生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元器件,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生物医药、复合材料、环保、柔性显示、半导体行业等领域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毋伟表示,实现石墨稀的高性能低成本且稳定性高规模化制备是其应用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现有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很多,如气相合成法、氧化还原法及液相剥离法等。其中液相剥离法被认为是高性能石墨烯规模化制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制备效率和产率仍较低,因此,石墨稀的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成为产业重要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毋伟带领研究团队在以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用石墨衍生物作为分散剂,采用高速水相剪切法来解决该过程效率低及规模制备难以放大等问题,建成了年产一吨的中试生产线,所得产品理化性能良好。经生产线验证,该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绿色环保,以水为溶剂,在常压下进行,不加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成分,对环境无害;成本较低,每公斤石墨烯成本在500元以内;产品质量好,由于产品主要是剥离法制得,缺陷少,层数低,多在七层以内,片的大小在3~5微米之间,未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产品无污染,纯度高,产品的导电率接近50000S/m,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用重要设备都来自市场定型设备,所使用的添加剂也可从市场购买,原料来源广,可膨或高纯鳞片石墨及人工石墨均可,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 据成果转化合作方、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珍介绍,公司专注于天然鳞片石墨产品的全过程开发。今年1月,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使用物理法制备石墨烯的深层研发。6月,双方共同成立“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致力于石墨烯下游产品研发生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建成年产1吨的中试生产线,计划从今年6月开始在内蒙古兴和县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 毋伟表示,尽管学界对于石墨烯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石墨烯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制备方法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烯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已经实现,通过石墨化学或物理加工,石墨烯粉末或悬浮液年产量可达数十万吨,但完整的石墨烯材料产业链仍非常重要,石墨烯大量应用及性能的充分挖掘有待突破。在成果转化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通常会有一个良性循环,石墨烯和相关材料的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助推石墨稀基础研究的迅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