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病机制有了系统解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3
  •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不过其根本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2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获悉,由该院蒋建新院士联合多家高校团队合作研究的《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病机制和诊疗现状》长篇综述,近日发表于国际军事医学领域期刊《军事医学研究》。

      脓毒症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发生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脓毒症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天约14000人死于其并发症。近年来,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脓毒症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消耗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目前临床上,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广谱抗生素联合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的对症治疗为主,这些治疗手段虽然已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院内生存率,但患者出院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反复入院,且出院以后一年的死亡率高达44.3%。其原因在于,脓毒症早期炎症性损伤和继发性损害导致了患者的持续性免疫抑制状态,使患者易受条件性致病菌等,导致二次感染。

      该研究系统论述了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病机制,诊断策略及临床治疗前沿进展,为我国脓毒症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系统依据,对改善脓毒症患者远期预后、提升患者院外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0/13/content_542692.htm?div=-1
相关报告
  • 《专家揭示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有可能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慢性乙肝的免疫学机制尚未得到深入阐明。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王福生院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任仙文研究员等,首次深度剖析了乙肝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肝脏和外周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揭示了T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免疫互作网络,为实现乙肝治愈提供了重要线索。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肠道》上。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3000万例。临床现有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但仅极少数患者可以实现功能性治愈,即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大量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乃至终身抗病毒治疗,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张超副研究员介绍,联合研究发现,尽管乙肝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中均出现了T细胞功能耗竭,但表现为不同的动态特点和互作网络。其中急性感染期肝脏内可检测到更多来自外周效应细胞的迁移和转化,从而能够建立有效免疫并清除病毒;而在慢性感染中,T细胞与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形成免疫负向调节网络,这可能促进了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及肝组织病变。   据悉,该项研究系统解析了乙肝病毒不同感染阶段的免疫反应特征,揭示了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提供了重要线索,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对乙肝病毒感染中T细胞免疫的关键节点进行干预,将是下一步临床功能性治愈探索的重要方向。
  • 《Nature | 大脑感知、激活和抑制全身炎症的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03
    • 2024年5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 S. Zuker、Hao Jin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 body–brain circuit that regulates body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了一种有效调控炎症反应的体-脑回路。 研究人员证明,外周免疫损伤,如脂多糖(LPS)给药,可以有效激活脑干内孤束尾核(caudal 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 cNST)的神经元。值得注意的是,沉默这些LPS激活的cNST神经元会导致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加剧,其特征是促炎细胞因子的急剧增加和抗炎介质的减少。相反,激活这些神经元可以抑制炎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增强抗炎反应。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功能成像实验,作者确定了表达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 beta-hydroxylase, DBH)的特定群体的cNST神经元是该免疫调节回路中的关键参与者。这些DBH+神经元的清除或激活分别再现了失调或抑制的炎症反应,突出了它们在维持免疫稳态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大脑是如何感知和应对周围炎症的呢?作者证明了迷走神经感觉神经元的不同群体对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有选择性的反应,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cNST DBH+神经元。具体而言,TRPA1+迷走神经神经元对抗炎细胞因子IL-10有反应,而CALCA+神经元被促炎信号激活。值得注意的是,激活这些迷走神经群体模拟了直接调节cNST DBH+神经元的效果,强调了它们在神经免疫回路中的功能整合。 这一发现的治疗潜力是惊人的。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激活TRPA1+迷走神经神经元或cNST-DBH+神经元保护小鼠免受致命的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并改善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反,这种回路的持续激活削弱了宿主清除细菌感染的能力,凸显了最佳免疫功能所需的微妙平衡。 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揭示了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监测和调节炎症反应的体脑回路。通过确定关键的神经元参与者及其功能作用,作者为理解大脑如何调节免疫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为从自身免疫疾病到细胞因子风暴和感染性休克等一系列免疫疾病的治疗干预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途径。这一神经免疫轴的发现为我们理解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沿,为进一步探索免疫调节的神经回路及其开发新的免疫调节疗法的潜力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