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病机制有了系统解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3
  •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不过其根本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2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获悉,由该院蒋建新院士联合多家高校团队合作研究的《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病机制和诊疗现状》长篇综述,近日发表于国际军事医学领域期刊《军事医学研究》。

      脓毒症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发生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脓毒症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天约14000人死于其并发症。近年来,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脓毒症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消耗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目前临床上,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广谱抗生素联合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的对症治疗为主,这些治疗手段虽然已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院内生存率,但患者出院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反复入院,且出院以后一年的死亡率高达44.3%。其原因在于,脓毒症早期炎症性损伤和继发性损害导致了患者的持续性免疫抑制状态,使患者易受条件性致病菌等,导致二次感染。

      该研究系统论述了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病机制,诊断策略及临床治疗前沿进展,为我国脓毒症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系统依据,对改善脓毒症患者远期预后、提升患者院外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0/13/content_542692.htm?div=-1
相关报告
  • 《专家揭示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有可能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慢性乙肝的免疫学机制尚未得到深入阐明。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王福生院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任仙文研究员等,首次深度剖析了乙肝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肝脏和外周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揭示了T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免疫互作网络,为实现乙肝治愈提供了重要线索。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肠道》上。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3000万例。临床现有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但仅极少数患者可以实现功能性治愈,即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大量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乃至终身抗病毒治疗,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张超副研究员介绍,联合研究发现,尽管乙肝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中均出现了T细胞功能耗竭,但表现为不同的动态特点和互作网络。其中急性感染期肝脏内可检测到更多来自外周效应细胞的迁移和转化,从而能够建立有效免疫并清除病毒;而在慢性感染中,T细胞与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形成免疫负向调节网络,这可能促进了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及肝组织病变。   据悉,该项研究系统解析了乙肝病毒不同感染阶段的免疫反应特征,揭示了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提供了重要线索,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对乙肝病毒感染中T细胞免疫的关键节点进行干预,将是下一步临床功能性治愈探索的重要方向。
  • 《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3
    •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 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生理特征而推测出的蝙蝠病毒溢出事件的原因众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病毒在蝙蝠体内滞留的原因是由于蝙蝠的免疫耐受机制。而口腔作为病毒进入和溢出的通道,提示蝙蝠口腔可能是一个免疫耐受的场所,使蝙蝠免疫耐受的口腔宿主因子可能促进微生物的驻留和传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邓国宏团队最近从蝙蝠唾液腺中发现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多肽毒素MTX。MTX具有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胰蛋白酶、纤溶酶和弹性蛋白酶功能。其中,白三烯A4水解酶是有抑炎和促炎作用的双功能金属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尤其重要。科研人员在活性检测实验中发现,MTX仅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促炎产物白三烯B4的生成,而对促炎介质趋化三肽Pro-Gly-Pro的降解没有影响,显示其独特的炎症抑制特征。这表明MTX是蝙蝠局部形成免疫耐受与免疫防御平衡的微环境、使得病毒得以长期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科研人员发现,施用了MTX的细胞和小鼠被证明更容易受到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这种易感染的结果与感染初期的炎症因子、抗病毒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趋化数量的降低有关,由于感染的加剧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细胞和组织损伤。这进一步显示出MTX免疫抑制机理的促病毒感染作用,为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可能。 该研究探索了蝙蝠口腔免疫耐受微环境塑造的机制及促进微生物在此环境驻留和传播的生态生理学因素。专一性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而不影响其氨肽酶活性的蝙蝠天然宿主免疫抑制蛋白MTX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未来安全高效的抗免疫风暴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药物模板。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