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发现深海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8-30
  •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贾永刚研究团队通过对南海内孤立波的观测研究,发现内孤立波可以在水深1500米的海底悬浮沉积物,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重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内孤立波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内波,广泛分布在全球海洋中,中国南海为世界最大振幅内孤立波发生的海域。内孤立波能够诱发极强的垂向流动,造成沉积物与污染物的运移,对海洋环境与海洋工程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发现内孤立波悬浮沉积物主要发生在河口、陆架和水下三角洲,更深的海域未曾发现内孤立波的悬浮作用。贾永刚研究团队通过在南海东沙陆坡布设的潜标,观测到内孤立波在约1000米水深位置悬浮海底沉积物。利用船载调查,在南海北部多处观测到内孤立波悬浮深海沉积物,最大深度达1500米。该研究成果将内孤立波的影响推向更广泛的海域,为深入研究内孤立波的深海作用奠定基础。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对南海北部网格划分,作者对南海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进行预估,预估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悬浮量可达787 Mt/yr,是所有南海北部河流入海泥沙的2.7倍。同时,南海内孤立波一年的悬浮量占世界河流入海泥沙的6.1%,亚洲河流入海泥沙的16.4%。以往的研究大大低估了内孤立波对海底的作用,内孤立波对海洋沉积和动力过程的作用也需要更多关注。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1&c=101&d=1&p=detail
相关报告
  • 《从深海底的矿物沉积物中发现的“暗氧”》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09-26
    • 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的黑暗海底散落着看起来像木炭块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金属矿床被称为多金属结核,含有用于生产电池的锰和钴等金属,将它们标记为深海采矿公司的目标。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有价值的结节起着非凡的作用:它们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产生氧气。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名誉教授Lisa Levin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意想不到的发现。”她没有参与当前的研究。 根据波士顿大学微生物学家Jeffrey Marlow的说法,地球的一些氧气可能不是来自光合作用生物体,而是来自完全黑暗中的无生命矿物,这种想法“真的强烈反对我们传统上认为的氧气的产生地点和制造方式。”Marlow是新研究的合著者,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发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深海生态学家安德鲁·斯威特曼正面临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他的团队一直在试图测量CCZ海底的氧气生物消耗量。研究人员将着陆器送往13,000多英尺的地方,并在海底创建了封闭的腔室,以跟踪水中氧气水平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但氧气水平并没有下降。相反,他们大幅上涨。Sweetman认为传感器坏了,所以把仪器送回给制造商。在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研究海底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Sweetman说,在五年的时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四五次”。“我真的告诉我的学生,'把传感器扔进垃圾桶。他们只是不起作用。'” 然后,在2021年,他回到CCZ,由深海采矿公司Metals Company赞助进行一次调查考察。他的团队再次使用着陆器在海底制造封闭室,并监测氧气水平。这次他们用不同的技术来测量氧气,但观察到同样奇怪的结果:氧气水平急剧增加。Sweetman说:“突然,我意识到我忽略了这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只是自己一脚。”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浅海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颗粒物沉降影响甄别研究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13
    • 最近,海洋所宋金明、袁华茂课题组通过沉积物捕捉器采集胶州湾沉降颗粒物,揭示了再悬浮颗粒物占总沉降颗粒物的比例并识别出影响再悬浮的环境因子,校准了颗粒态生源指标的沉降通量和甄别出再悬浮条件下生源要素的内部循环机制,对阐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Chemospher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等学术期刊。   胶州湾水动力环境较为紊乱,沉降颗粒物中表层沉积物再悬浮比例超过90%。受水动力影响,胶州湾可通过水平迁移选择性地将化学组分已经改变的细颗粒物质再次注入水体,进一步改变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并应向水体化学物质的选缓和供给。多种生源要素指标受再悬浮作用的影响,其颗粒物的浓度显著高于沉积物,利用再悬浮比例进行有机质沉降通量的校正之后,初次沉降通量比实测沉降通量小两个数量级。在秋季、冬季低初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新鲜生源颗粒在海底的保存率较低,最大仅为28.3%,新形成的生源颗粒在最终形成沉积物之前,经历了5-12个甚至更高强度的再悬浮循环。有机质矿化所释放的磷大多以自生碳酸盐氟磷灰石形式沉淀,表层沉积物的有效态磷所占份额比颗粒物低,即来源于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颗粒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会显著降低。   沉降颗粒物是近岸环境中重要的痕量元素“汇”,一是有机质-Fe的聚合体对水体痕量元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二是沉降的生源颗粒中痕量元素比主量元素更易被再矿化,强烈的再悬浮作用加速了颗粒物物质的循环,生源颗粒的降解对痕量元素的净释放和Fe/Mn氧化物结合相的清除作用明显。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沉降颗粒物的系统研究,对诠释强人为活动影响下浅海的生态环境变化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课题、国家基金与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刘瑾博士为第一作者,宋金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列表:   [1].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Trace me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from a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Influence from sediment resuspension. Chemosphere 232:315-326   [2].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geochemistry in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Potential proxy assessment for sediment resuspens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44: 79-91   [3].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Bioge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 deposition flux correction and internal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in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196: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