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电催化一氧化氮合成氨研究领域取》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4
  •  相关研究成果以“铜锡合金催化剂用于一氧化氮电化学合成氨(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ic oxide using a copper-tin alloy catalyst)”为题,于2023年11月6日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杂志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72156、22321002、22125205和920453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员团队和汪国雄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反向人工氮循环路线,在电催化合成氨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铜锡合金催化剂用于一氧化氮电化学合成氨(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ic oxide using a copper-tin alloy catalyst)”为题,于2023年11月6日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386-6。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品,不仅可用作燃料,还可用于生产生活肥料、炸药和硝酸等。因此,合成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化工过程之一。目前合成氨是通过高温高压的Haber-Bosch过程来实现,但该过程不仅耗能较高,还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更加高效绿色的合成氨过程,一直是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通过N2氧化重整制备NO,再通过NO电催化还原制备氨气(图a),是一条间接合成氨路线,由于其与可再生能源和电能的耦合,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催化效率还远不能满足工业应用要求。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开发的图论和反应相图分析理论,通过计算和数据驱动的方法筛选出具有高合成氨活性的铜锡合金(图b),并在实验中成功合成Cu6Sn5合金,该合金在流动池中实现了具有安培级的合成氨电流密度。电催化实验还表明,Cu6Sn5催化剂比Cu和Sn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图c)。在电压为?0.23 V vs. RHE时,流动池中的氨产率达到10?mmol?cm?2?h?1,法拉第效率96.9%,并且在 > 600?mA?cm?2时,保持稳定运行135小时。此外,基于自主研发的碱性膜电解器件技术,在总电流为400 A时,Cu6Sn5合金上电催化产氨速率可达2.5 mol h?1,极具应用前景。该研究表明催化剂的理论设计在电催化合成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

  • 原文来源: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3-11/20231122065523859.htm
相关报告
  • 《金属铋电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1
    • 近日,张江实验室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司锐研究员与北京理工大学殷安翔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张亚文教授/ 严纯华课题组合作,依托上海光源BL14W1 线站,利用原位XAFS 探测技术,在非贵金属催化剂提升电化学合成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Promoting nitrogen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with bismuth nanocrystals and potassium cations in water” 为题于2019 年3 月4 日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 杂志。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 2 + 3H 2 O ? 2NH 3 + 1.5O 2 )提供了一种“零排放”、可持续合成氨的新路径,因此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电化学合成氨技术仍面临重大挑战,其发展严重受制于现有催化剂非常低下的选择性与活性。现有研究经验与理论表明:具有理论高活性的催化剂通常会导致激烈的析氢副反应,从而表现出低的反应选择性;而可能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氮的吸附又过强,导致产物难以脱附,表现出过低的反应活性。因此,为大幅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与活性,就必须发展新型催化剂与催化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殷安翔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亚文/ 严纯华课题组合作,开创性地利用非贵金属催化剂(铋纳米催化剂)与碱金属(钾离子)助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成功增强氮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活化,同时抑制析氢副反应,从而突破已有极限,大幅提高电催化合成氨的选择性与反应速率。为了探索高性能催化活性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探测活性金属(铋)在电催化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司锐研究员利用适用于原位电化学的测试装置,使X 射线穿透Kapton 窗口与待测样品粉体膜作用,通过数据采集获得了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谱。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未加电压状态下,催化剂中的铋物种易于被氧化,以Bi(III) 形式存在;一旦加电压后,铋则以金属态的Bi(0) 形式存在。因此,活性Bi(0) 物种在加电压状态下可稳定形成,这一结论为相关催化机理的论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支撑。本研究为温和条件下利用可持续能源高效合成氨提供了新的途径。
  • 《我国学者在低成本电解水析氢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5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1083、52401292、22172003、12074016、12274009)等项目资助下,复旦大学孙大林、方方等人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卢岳、北京大学周继寒和天津大学刘辉等人在低成本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开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电还原衍生的畸变纳米孪晶激活纯铜电催化析氢性能(Electroreduction-Driven Distorted Nanotwins Activate Pure Cu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98-2。   电解水析氢具有制氢纯度高、与可再生能源适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制氢方式。在电解析氢过程中,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降低电解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析氢反应速率和效率。一般认为,Pt和Ir等铂系金属是最有效的析氢反应催化剂,但其高成本和低储量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与铂系金属相比,铜(Cu)具有低成本、高储量和优异的导电性,是一种潜在的理想析氢催化剂。然而Cu对析氢反应的氢中间体吸附过弱导致其析氢催化活性极差,一般被用作集流体而不是催化剂。理论计算表明,引入拉伸应变和降低配位数可以有效地增强Cu对氢中间体的吸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局域结构调控在降低配位数的同时引入强且稳定的拉伸应变是激活纯Cu析氢催化活性的核心难点。   近日,研究团队受到电化学充放氢反应中大反应驱动力的启发,创新地提出了激光烧蚀和电化学还原耦合的两步法合成策略,首次制备出富含畸变纳米孪晶的纯Cu析氢催化剂(DNTs-Cu)。该方法首先利用激光液相烧蚀的非平衡条件制备出富含晶界的Cu2O多晶纳米颗粒,然后再利用电还原将Cu2O还原成Cu。在电还原过程中,电化学反应的强驱动力使得细小的Cu2O晶粒被快速还原,从而导致晶界诱发的晶格失配得以保留,在还原后的纳米Cu中形成了大量畸变的多重孪晶结构。局域结构分析表明,DNTs-Cu中畸变的多重孪晶结构互锁,形成了强且稳定的拉伸应变,并在表面形成了大量原子台阶,使得Cu-Cu键长由铜箔的2.158 ?增长至2.255 ?,配位数由铜箔的12降低至9.5。DNTs-Cu的强拉伸应变以及表面原子台阶所产生的低配位提升了Cu催化位点的d带中心,显著地增强了Cu对氢中间体的吸附。在酸性电解液中,最优性能的DNTs-Cu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61 mV,与商用Pt/C催化剂相当;当电流密度超过100 mA cm?2时,其催化活性全面超越商用Pt/C。得益于多重孪晶互锁的稳定结构,DNTs-Cu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在500 mA cm?2高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125小时,催化性能仅衰减2%。与已报道的以Cu作为活性位点的Cu基析氢催化剂材料相比,DNTs-Cu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该研究表明,与其他传统的金属材料制备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可以产生更强的驱动力来产生强且稳定的晶格应变,为金属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制备提供了新合成思路。同时,通过改变原子配位数和晶格应变来调节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进而激活非活性金属催化性能,为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