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发获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2
  • 12月29日,上海市核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马余刚等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

    “中国的核能从上海起步。”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赵振堂表示,挂靠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上海市核学会与改革开放同行,成立40年来,以为国民经济服务和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宗旨,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已成为上海核技术领域的骨干创新力量。

    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院长徐洪杰、上海核设计研究院院长陈煜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分别作了大会学术报告。

    徐洪杰在题为《钍基熔盐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表示,我国钍基熔盐堆能源系统(TMSR)研究已获重要突破。“建设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是TMSR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TMSR先导专项的核心目标之一。”他透露,选址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砂岗工业区的实验堆,已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选址审查意见书》。目前正按计划开展实验堆建造许可证申请、实验堆工艺设备加工制造、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等。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是以钍作为核燃料、以复合型氟化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反应堆核能系统,包括钍基核燃料、熔盐堆和核能综合利用三个子系统,其优势是具有固有安全、防核扩散、常压运行(设备简单)、高温输出(适于核能综合利用)、无水冷却(建于干旱地区)和高效率利用钍基核燃料(我国钍资源储量丰富)等特点,既可为干旱缺水地区提供电力,又可高效制氢(无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同时,源于TMSR的高温熔盐技术可应用于高效储能、制氢,与太阳能、风能相结合能够形成基于TMSR、多能互补的低碳复合能源系统,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弃风、弃光问题,是可以全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清洁高效能源系统。

    2011年中国科学院部署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面向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工业应用目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约十家科研单位和高校参与,从TMSR技术研发起步,长期攻关、分步实施、持续推进。

    随着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实施,TMSR研发已相继列入《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中国制造2025》、《能源技术革命战略行动计划(2016-2030)》等国家发展规划。

    徐洪杰介绍说,目前已建立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约700人)的TMSR研发科技团队,建成了覆盖TMSR各领域方向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和研发试验平台构成的先进的TMSR低放非核(冷)实验基地,开展了以我为主、卓有成效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符合市场需求的独特的钍基熔盐堆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实现钍铀循环、堆本体工程设计、系列高温熔盐回路、安全与许可等原型系统和高温合金、高纯熔盐、腐蚀控制、核纯钍、高丰度锂7、氚处理、钍铀燃料盐干法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在实验室规模全面掌握TMSR的科学与技术,为建设实验堆奠定了科技基础,并基本形成我国TMSR相关的产业链雏形。国际评价“中国正引领全球熔盐堆研发”。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83688
相关报告
  • 《我国核能系统冷却剂技术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8
    • 液态金属锂实验回路实现1500K稳定运行1000小时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项目团队研制的液态金属锂实验回路,在国内首次实现1500K(相当于1227摄氏度)超高温稳定运行1000小时,标志着我国先进核能系统液态金属冷却剂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了在超高温液态锂工质环境下装置的结构应力协调、浸入式测量与流动稳定性控制等难题。目前,该回路已经开展了系列高温难熔合金在1400K至1500K温区流动锂环境中的抗腐蚀性能研究实验,高温运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超高温液态锂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 据悉,液态锂或锂合金在核聚变反应堆里面可以作为冷却剂,把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导出,它具有工作温度高、导热性能好、密度小等优点。由于液态锂沸点高,系统可常压运行,使用锂等冷却剂可以使反应堆系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因而是大功率空间反应堆和未来聚变反应堆的主选冷却剂材料。
  •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我国自主研发,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7月25日,记者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直径650毫米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顺利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条件,将为我国安全环保处理高放射性废物提供技术支撑。 高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核能安全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玻璃固化技术是妥善处理高放射性废物的最佳选择之一。该技术可将高放射性废物与玻璃基体混合熔融,将放射性核素包裹在固化体中,最终实现高放射性废物与生物圈的隔离。 自2006年开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研发工作。项目团队从零开始、自主创新,克服系统复杂、装置研制难度大、安全系数要求高等难点,历经原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工程装备技术研究3个关键阶段,先后突破多个关键技术,完成了两步法冷坩埚总体工艺设计,得到了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运行工艺参数,系统掌握两步法冷坩埚从工艺原理到工程运行的关键技术。最终经与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江苏铁锚有限公司、海王新能源、杭州景业智能科技等单位协同攻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完成关键设备工程样机研发和90天连续运行试验。 据悉,此次试验共处理模拟废液约140立方米,产生模拟玻璃固化体约52吨,玻璃固化体废物包容率为20%—24%。试验运行期间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续,项目团队将联合相关单位进一步开展冷坩埚关键工艺、设备优化及玻璃固化配方实验室热验证等研究工作,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进一步推动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工程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