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在席卷欧洲的热浪中努力保持安全工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8
  • 罗纳河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条冰川涓涓细流开始,迅速转变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水道之一。当它蜿蜒穿过法国南部走向地中海时,其冰冷的水被吸入锅炉,通过管道作为冷却剂被吸走,并被转用于农业。在它最大的客户中,有多座核反应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及其支流已经帮助产生了法国约四分之一的原子能。

    但在最近几周,情况并非如此。在缓慢燃烧的热浪中,已经有数百人死亡,并在整个西欧引发了强烈的野火,再加上干旱导致的低水位,罗纳河的水已经变得太热了。在冷却反应堆的同时,不向下游排放热得可以杀死水生生物的水,已经是不可能了。因此,几周前,法国电力公司(EDF)开始关闭罗纳河和南部第二条主要河流加龙河沿岸的一些反应堆的电源。这现在已经是一个熟悉的故事了。2018年和2019年也发生过类似的因干旱和高温而停电的情况。今年夏天的削减,加上其他反应堆的故障和维护,帮助法国的核电产出减少了近50%。

    在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需要的所有低碳能源中,核电通常被认为是最不容易被扰动的。当天气不配合其他零碳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时,它是被调用的增援力量。但是核工业也面临着自己的气候风险。当今的核工程大多不是关于原子分裂,而是关于管理更大规模的水生问题。众所周知,核技术人员将他们的工艺称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烧水方式,产生的蒸汽可使涡轮机旋转。但通常需要更多的东西来保持反应堆的冷却。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设施都位于海边和罗纳河等大河沿岸。

    很多其他行业都受到较热河流的影响,包括使用煤炭和天然气的大工厂和发电厂。但核电站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的规模巨大,而且在维持法国等地的能源网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且,气候变暖和河流减少并不是它们面临的唯一气候挑战。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和更频繁、更强烈的风暴的结合意味着洪水风险的增加。科学家们还指出了其他更不寻常的挑战,如更频繁的藻类繁殖和爆炸性的水母种群,它们会堵塞水管。

    核电站的建造也是为了持续到未来,其寿命可以延长半个世纪或更长。许多核电站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造的,当时监管机构还没有考虑到它们最终会遇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威胁。目前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担忧与安全有关,在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福岛灾难之后,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开始起草新的规则,以加强现有工厂对气候的威胁,如风暴和海平面上升。这个过程确定了几十个在极端条件下可能面临洪水问题的设施。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0391.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最大核电站起火?核电安全“警钟”再度响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6
    • 近日,俄罗斯、乌克兰的第二轮谈判结束后,双方一致同意临时停火,搭建人道主义通道,但是在刚刚谈判完成后,俄乌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3月4日,乌克兰扎波罗热当地官员表示,扎波罗热核电站起火。据悉该核电站为欧洲最大核电站。一旦发生核事故其危害结果可能要比当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要严重得多。此消息在全球市场立刻掀起了一阵波浪。 虚惊一场 周五早间,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新闻处代表安德烈·图兹(Andrii Tuz)表示,扎波罗热核电厂区域内发生了火灾。据附近城镇Enerhodar的市长也表示,扎波罗热核电厂是在俄军袭击后起火。 所幸,随后不久,乌克兰紧急服务机构在声明中表示,火灾主要发生在核电站外围的一处训练设施。 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发言人图兹也表示,该核电站附近的战斗已经停止,尽管火灾仍在继续,但辐射水平目前处于正常水平。图兹说,该核电站没有遭受严重的破坏,尽管六个发电机组中只有一个仍在运行。他早些时候还声称,核电站至少有一个发电机组在战斗中被击中。 乌克兰外交部长德米特里·库莱巴在推特上声称,火灾是由炮击引起的,如果发生爆炸,其规模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10倍。 据了解,目前,乌克兰共有四个核电厂,共计15座核反应堆处在运行状态,扎波罗热核电站位于乌克兰中部的扎波罗热州埃涅尔戈达尔,濒临第聂伯河。核电站始建于1980年,共有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吉瓦电(GWe),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而扎波利日亚市位于顿涅茨克市以西约125英里(约合200公里)的地方,归属于上个月被俄罗斯承认为独立国家的两个亲俄地区之一。 核电事故影响深远 尽管扎波罗热核电站起火事件是虚惊一场,但核电站安全问题还是不容小觑的,据不完全统计,1957年至今,全球已经发生了29起核电站重大事故。 其中,在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至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是一片“死亡禁地”。 对近年来核电影响最大的核事故莫过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这起实处发生在2011年日本发生强震和海啸后,辐射波及福岛周边大片地区。这场核泄漏事故引发了世界对核电的恐惧,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先后宣布放弃本国的核电发展。我国已经核准的内陆核电也被搁置,至今尚未重启。日本紧邻韩国也宣布不再发展核电,而转身投向氢能领域。而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其含有污染物的核废水处理始终未能妥善解决。 然而,在过去一年里,在经济复苏、传统能源投资不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日渐突出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欧洲能源价格剧烈上涨,气价、电价都处在高位,且面临供应危机。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国际油价如同坐上“火箭”一路飙升,不仅创下7年来的新高,油价上涨还有加剧的风险。有专家甚至预测这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可能导致油价飙升到185美元/桶,甚至更高。 随着油价暴涨,让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酵,核电发展重新受到重视,多国正在同步推进。不仅法国重启核电计划,哈萨克斯坦能源部表示,在预计出现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建设核电站是最具前景的解决办法。远在南美的巴西甚至也受到波及,已开始为新增核电机组选址,巴西矿业和能源部表示,核能是巴西能源转型的关键和基础。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和菲律宾能源部日前也提出一项联合行动计划,双方将探索在菲律宾部署小型堆核电厂的可能。印度、南非等国同样计划大幅扩建核电,在满足本土电力需求增长的同时,利用核电降低对煤电的依赖。 到底要不要重启核电 核电事故触目惊心,让人们对于是否发展核电游移不定。人们始终在探索能否找到一种低碳且装机规模足够大的能源类型来取代煤电,然而除了核电,似乎找不到第二个答案。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能源,备受世界各国瞩目。“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成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核电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上世纪50年代,人类就开始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自投入商业化至今,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历了三代演进,目前,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了积极研发阶段。 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我国也一度暂停了核电项目审批,将“安全”“有序”作为核电发展的关键词。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这也是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积极”发展核电,明确了核电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近期,广东、福建、海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亦将核电列为2022年工作重点。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核电已成为能源转型重要选项。 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在能源系统稳定性、经济性、清洁性之间维持平衡。风电、光伏在政策支持下装机量不断攀升,改成尽管如此,这些能源在装机量和消费量方面占比都不高。尤其是风电光伏在波动性问题,占地问题、环境问题等众多问题的纠缠之下,更无法与煤电抗衡。尤其是在冬季采暖和夏季供冷高峰,电力供应紧张问题频频出现,让人们无法进一步压缩煤电机组。 而核电应该是唯一可以在体量上可以取代煤电的能源类型,其成本也可以做到与煤电类似,其稳定性也相当高。 为在不大幅拖累经济增速的前提下,如期实现碳中和,各国迫切需要寻求新路径。核电不仅能够降低用能成本和能源领域碳排放,还可降低一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意识到需要核电来补齐能源系统缺口。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积极发展核电还可有效带动出口,助力经济稳增长。供给端,我国已具备先进核电设备规模化制造能力,且造价仅为海外同类机组价格的60%左右,具备明显比较优势。 需求端,据预测到2030年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新建上百台核电机组,共计新增核电装机1.15亿千瓦。每出口1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 发展核电,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突出。与传统火电相比,核电更强劲、更“绿色”。以“华龙一号”为例,其每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正因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成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 尽管如此,核电的安全性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尤其是在战争面前,核电站能否对抗导弹的威胁?这次乌克兰的核电起火事故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希望俄乌冲突莫要波及核电设施,双方可以早日停火。因为一旦其因为战火而爆炸,将让整个核电产业继续陷入困境中,刚刚重启的核电,或许会被永久画上“休止符”!
  • 《再生农业革命正在席卷欧洲:它能拯救农业吗?》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26
    • 赫贝托·布伦克在葡萄牙自家农场的混播覆盖作物间播种向日葵种子,这些覆盖作物有助于保护土壤。图片来源:巴尔博拉·姆拉兹科娃 乍看之下,鲁本·豪尔赫(Ruben Jorge)位于葡萄牙东部佩尼亚加西亚村(Penha Garcia)附近的农场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豪尔赫正逐步摒弃传统耕作方式,希望让农场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在一排排栗树和开心果树苗之间,地面覆盖着一层混播草本植物——而通常情况下,这片区域本应是裸露的土地。这种做法是为了刻意防止土壤侵蚀。为了保水,豪尔赫用木屑覆盖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周围。在幼树之间,还生长着开黄色花朵的羽扇豆(葡萄牙语中称为“tremocilha”),这种植物拥有一项特殊能力: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并将其储存在地下。 “这相当于天然肥料。”豪尔赫望着春日骄阳下齐胸高的树苗说道。种植羽扇豆、定期刈割以及覆盖木屑,都是他向“再生农业”转型的一部分。再生农业是一种以土壤健康为核心、提升生物多样性、尽量减少耕作并谨慎使用农药的耕作方式。“只要在经济上可行,任何能增强土地恢复力、为未来保护这片土地的做法,都是更好的选择。”豪尔赫补充道。 气候变化下的欧洲农业危机   欧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速度最快的大陆[1]。仅在过去几年里,伊比利亚半岛的农民就面临着作物枯萎、水资源短缺和野火频发的困境。展望未来,若不采取应对措施,到2100年,仅干旱一项就可能导致欧盟和英国每年遭受超过650亿欧元(约合7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部分原因是作物受损和水资源短缺[2]。 据估算,若不采取行动遏制或适应气候变化,未来75年欧洲气温可能上升4°C,届时南欧和西欧的农业经济产出可能减少10%[2]。与此同时,大范围的土壤侵蚀持续带走表层土壤,导致关键养分流失,并增加洪水和山体滑坡的风险。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欧盟60%至70%的土壤已出现退化。 这些日益严峻的风险促使豪尔赫等农民将希望寄托于再生农业。他们与气候倡导人士及科学家一致认为,再生农业实践是抵御气候变化、帮助农民维持生计的关键——而且他们表示,欧洲正在示范如何实现这一转型。 “我们认为,目前再生农业已在基层形成燎原之势。”欧洲再生农业联盟(EARA)执行董事西蒙·克雷默(Simon Kr?mer)表示。该联盟总部位于柏林,是一个由农民主导的倡导组织,成立于2023年。克雷默指出,欧洲约2%的农场已完全采用再生农业模式,另有5%至10%的农场正处于转型过程中。 再生农业的阻力与动力   然而,这场初露锋芒的再生农业革命正面临一些阻力。2023年至2024年欧洲多地爆发农民抗议活动后,欧盟已放宽了对农业部门的部分环保要求;此外,农民们表示,当前的激励措施远不足以支持他们完成转型。 但许多倡导者认为,再生农业的发展势头将持续增强——尤其是考虑到欧洲需要履行其生态系统恢复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全球各地的农民和研究人员正密切关注欧洲的举措,因为这可能是数十年来农业领域最重大的转型之一。“再生农业是全球最重要的农民与科学运动。”克雷默说。 拯救土壤:再生农业的核心实践   在葡萄牙及全球许多地区,农民们逐渐意识到,父辈和祖辈的耕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为了在日益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他们需要从土壤层面重新思考耕作方式。 在豪尔赫农场以南约180公里处,紧邻铺着鹅卵石的小村庄阿苏马尔(Assumar),赫贝托·布伦克(Herberto Brunk)正在开展自己的再生农业实验。当他驾驶着黑色标致卡车沿着漫长的土路驶向农场时,在两块田地之间停了下来。左侧田地里,布伦克种植了混播草本植物作为覆盖作物;右侧则是一片长势旺盛的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田,其间还混种了小米、南瓜和向日葵。几个月后的干旱夏季结束后,他决定不收割荞麦,而是将其留作覆盖作物。这些完整保留的作物有助于防止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布伦克的大部分工作都旨在改善土壤——土壤是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土壤健康,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养分循环,并尽可能减少侵蚀。”布伦克说。他已经开始看到积极成果:“目前,我们的田地完全没有因雨水造成的侵蚀。” 布伦克还表示,他的农场在野火中可能更具恢复力。同年8月,葡萄牙多地发生野火时,他曾帮助邻居(一位养牛户)灭火。他说,若火势蔓延到自己的农场,造成的破坏可能也会很小,因为他的田地植被茂密且湿度充足。 今年是布伦克五年计划的第三年,他预计短期内不会盈利。但豪尔赫和布伦克都相信,最终的回报将值得等待。对他们而言,再生农业不仅是恢复土壤的手段,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种有利于业务发展的模式。 布伦克指出,改善土壤有助于保水,从而抵御干旱。此外,他农场土壤的碳含量已从2019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3.5%——距离6%的目标已超过一半。目前,他与葡萄牙波尔图的Terra Madre公司建立了新合作关系(该公司致力于帮助农民向再生农业转型),未来将因增加植物和土壤中的碳储量而获得报酬;企业可通过购买这些“固碳量”对应的碳信用额度来抵消自身污染。 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恢复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托马斯·埃尔姆奎斯特(Thomas Elmqvist)表示,布伦克和豪尔赫采用的实践——种植覆盖作物、轮作、减少耕作、农林间作——有助于保护农场免受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影响。埃尔姆奎斯特共同撰写了2022年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关于欧洲再生农业现状的报告。“有相当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实践能产生积极影响。”他说。 例如,在同一块田地上轮作不同作物,可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3]。2021年一项覆盖85个国家的荟萃分析[4]显示,这种作物多样化种植方式使其他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了24%。种植多种作物还能带来诸多其他益处:该研究发现,这种做法使水质改善51%、病虫害防控效果提升63%、土壤质量提高11%。 2022年的一项研究[5]分析了德国1267个农场的土壤样本,结果显示,若将覆盖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两倍,50年内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可增加12%。 不过,再生农业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尚不明确。例如,2019年的一篇综述[6]发现,种植覆盖作物会使谷物产量降低4%,但在覆盖作物中加入三叶草等豆科植物,可使产量提高13%。 其他研究则显示,再生农业能提升农民的盈利能力。今年6月,克雷默所在的团队发布了一项为期多年的分析[7],涵盖欧洲14个国家的78个农场。该结果虽未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但已通过欧洲农业专家评审。结果显示,采用再生农业模式的农场,其合成氮肥用量比传统农场减少61%,农药用量减少75%;每公顷土地的利润率(收入与成本之差)比传统农场高20%。 此外,克雷默及其合作者2023年为全球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德国,采用再生农业的农场在6至10年后,盈利能力至少会比采用其他传统模式的农场高60%。 但埃尔姆奎斯特强调,在一个地区有效的做法,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并不适用。“要充分了解再生农业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还需要更多长期研究。”他说。 推动改革:欧盟的承诺与挑战   至少在书面上,欧盟拥有全球最宏大的可持续农业承诺,其中多项承诺鼓励采用再生农业模式。但观察人士表示,欧盟在兑现这些承诺方面仍面临困难。 2019年欧洲遭遇严重热浪后,欧盟于2020年承诺建立一个“为消费者、生产者、气候和环境服务”的粮食系统。此前,欧盟已于2019年推出标志性环保法案《欧洲绿色新政》,目标是到2050年使欧洲成为首个气候中性大陆。去年,欧盟还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恢复法案》,要求成员国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 减少土壤扰动的做法帮助布伦克避免了田地土壤侵蚀。图片来源:巴尔博拉·姆拉兹科娃 目前,欧盟正资助一项倡议,帮助农民扩大再生农业实践规模;今年2月,欧盟还公布了一份路线图,提出对农民增加碳储存、提升生物多样性及提供其他环境效益的行为给予补偿。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的景观生态学家特蕾莎·平托·科雷亚(Teresa Pinto Correia)曾参与欧盟资助的再生农业工作组,她表示,若该路线图得以实施,将鼓励更多农民转向再生农业。 “我认为这会有所帮助,”科雷亚说,“这背后有强有力的经济依据。” 欧盟还在采取措施改善土壤健康——这是再生农业的核心原则。今年10月,欧洲议会将对欧盟首部专门针对土壤的指令进行投票,该指令要求到2050年实现“所有土壤处于健康状态”。 与此同时,为响应农民关切,欧盟委员会正努力“减轻监管负担”并提升欧盟竞争力,其中包括考虑放宽对农民的部分环保要求。在欧盟更新农业政策之际,克雷默所在的组织正敦促官员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直接补贴,例如改善土壤覆盖、减少侵蚀等。 让再生农业“有利可图”   豪尔赫希望再生农业转型能提高农场盈利能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权衡。“首先,我必须考虑‘什么在经济上可行’。”他说。 豪尔赫表示,对良好农业实践的长期补贴,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盈利能力,并鼓励更多农民转向再生农业。“我认为这在未来会实现,但可能需要政府和私人举措共同推动。”他补充道。 目前,农民采用再生农业获得报酬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自愿碳市场上的碳信用交易项目。布伦克已加入Terra Madre的碳信用项目,但他表示,现在判断能从中获得多少收入还为时过早,因为碳信用额度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碳固存量的增加量来计算的。 大型食品企业也开始加入再生农业的行列。自2021年以来,一项由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合作项目已投入约2740万美元,资助英国、匈牙利、意大利和波兰的289个农场通过再生农业实践改善环境。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农业经济学家马克·曼斯汉登(Mark Manshanden)表示,随着再生农业获得认可,“衡量成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能验证该模式的效益主张,还能确保农民因这些效益获得公平补偿。 柏林的“气候农民”(Climate Farmers)组织在欧洲多地开展工作,助力再生农业发展。该组织已制定一套指标,旨在帮助农民明确需要衡量的内容,并推动衡量方法的标准化。 “气候农民”联合创始人菲利普·比尔克(Philippe Birker)表示,再生农业“是我们目前拥有的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还能修复我们与自然之间已断裂的关系”。 成功的信号:从示范到推广   从长远来看,要让欧洲及其他地区更多农民接受再生农业,需要具体的成功案例。在布伦克的农场,积极变化已开始显现。他说,再生农业给土地带来的转变“令人惊叹”——而且至少有部分同行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2023年伊比利亚半岛遭遇干旱时,邻居(一位养牛户)农场的饲料作物全部枯死,但布伦克种植覆盖作物的田地仍长满茂密的草本植物。另一位邻居在参观布伦克的农场后,决定开始种植覆盖作物。如今,布伦克正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广泛的人群。今年秋天,通过与“气候农民”组织的合作,他将接待来自西班牙和德国的农民,为他们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再生农业知识。 “我的想法是让他们亲身体验我们的日常耕作。”布伦克说。他补充道,这是再生农业成为欧洲农业未来的又一信号。“它正在获得关注,因为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原文发表于《自然》2025年第645期,页码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