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与其分布格局的关联》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3-24
  • 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广泛发育,并在干扰等因素下形成不同分布格局。为明确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生物结皮条带状、棋盘状和随机3种分布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借助景观生态学方法,计算了生物结皮斑块的分布格局指数,解析了生物结皮分布格局与坡面产流产沙的关联。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分布格局显著影响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径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相同盖度条件下,生物结皮坡面的随机分布格局较带状和棋盘式分布格局显著降低了坡面径流量和产沙量,其径流率与土壤侵蚀速率分别是带状格局的71.7%、12.9%,是棋盘格局的89.6%、31.8%。(2)坡面径流率与生物结皮斑块最大斑块指数、斑块连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离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景观分裂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侵蚀速率与生物结皮斑块最大斑块指数、斑块连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景观分裂指数、分离度呈显著正相关。(4)坡面径流率(Y1)和土壤侵蚀速率(Y2)与分离度(SPLIT,Splitting Index)的关系式为:Y1=1.116+0.017SPLIT,R2:0.957;Y2=22.767+17.936SPLIT,R2:0.801。(5)以上结果表明分布格局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结皮在坡面的分离度进而影响坡面产流产沙,随着生物结皮斑块分离度增大,生物结皮斑块破碎度增大,坡面产流产沙增多。从分布格局的角度解析了生物结皮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量化了生物结皮坡面径流率与侵蚀率与格局指数之间的关系,为量化认识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报告
  • 《太湖流域丘陵坡面壤中流产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1-16
    • 坡面土壤水分渗漏(壤中流)是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定量揭示坡面土壤水分渗漏对不同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结合野外试验和情景模拟,分析了太湖流域平原区土壤水分渗漏对降雨、季节和初始土壤湿度的响应特征。但丘陵区土壤水分渗漏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以太湖流域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维Richards方程构建了茶园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坡面尺度的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降雨类型、初始含水量、土壤质地、土地利用和地形(坡度)对丘陵区土壤水分渗漏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雨强逐渐减小以及质地由粗到细,茶园和林地土壤水分渗漏量均逐渐增加,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会极大地促进壤中流的产流及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茶园对雨强和质地变化的响应较林地更为敏感,表明丘陵山区土地开发使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得脆弱、面源污染物流失也更为敏感。此外,坡面壤中流的产流存在明显的初始土壤含水量阈值。该阈值也是面源污染物坡面迁移的重要控制因子。相关成果发布于《SOIL USE AND MANAGEMENT》国际期刊。 期刊论文原文:DOI: 10.1111/sum.12282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2018年度交流推进会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8
    • 10 月 27-28 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 2018 年度交流推进会在陕西省延安市成功召开 。会议由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项目课题五承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旗下延安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甘肃省水土 保持研究所等 10 家单位的课题负责人与科研骨干,以及延安市治沟造地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60 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主持。刘彦随首先介绍了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说明 了 2018 年工作交流推进会的背景、目的和任务。传达了科技部相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增强认识,高质量完成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年度的目标、任务。要求各课题认真总结和交流项目自启动一年来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广泛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推进项目的 8 项关键技术研发任务的落实及其综合集中示范区建设的落地;研究部署和安排 2019 年度的研究计划与交流工作。刘彦随进一步强调,项目各项技术研发与集中示范区建设,要从源头强化课题间的协同,和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严格贯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宗旨和要求,强化项目课题的全链条设计、贯通式研究、一体化管理。   按照项目的 统一 要求,各课题认真总结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进展、年度计划与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后续研发计划安排。五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作了课题工作汇报。刘彦随研究员、张光辉教授、李占斌教授、高建恩教授、韩玲教授等与会专家,结合各课题任务书、研发技术、考核指标,对各课题工作进展、年度完成情况进行了点评,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延安市治沟造地办齐应宏副主任、王光东科长建议,重点研发项目聚焦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安全保障问题;项目相关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是一件大事、好事,特别是对新造耕地质量提升、持续高效利用会发挥积极作用;治沟造地办一定抓住机遇、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促使项目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落实落地。   随后,刘彦随分别从项目实施情况的基本判断与评价、重点研发任 务推进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强化项目管理与计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他对项目启动一年来,各课题研发工作进展、年度成果产出予以充分肯定,对相关课题及课题内各子课题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研发任务、课题协作的主要工作、 2019 年度项目计划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部署。与会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们认为,这次会议既是一次项目和课题的年度交流会,也是一次研发工作推进会,为有序推进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各项技术研发、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和实现课题既定任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圆满完成了第一年度的研发任务和考核指标。共发表第一标注的学术论文 37 篇,其中 SCI 论文 18 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 4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3 项。   10 月 28 日,项目组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成员赴项目集中示范区 —— 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流域羊圈沟,进行实地考察和各课题研发技术示范部署研讨。延安市治沟造地办、李渠镇及羊圈沟村等相关负责人同行考察,并参与协商落实示范区建设中的相关事项。具体负责项目示范区建设的课题五相关负责人,对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设计图,详细介绍了集成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工程施工方案。按照既定的考察路线及内容,与会人员先后考察了羊圈后沟最新实施的治沟造地工程、试验示范自然坡面、人工高陡边坡、淤地坝建设等技术试验与示范点,各课题组随后对需推进落实的技术示范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 ,是 “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 重点专项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项目牵头单位,刘彦随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五个课题主持单位(刘彦随研究员、张光辉教授、高建恩研究员、李占斌教授、罗林涛研究员分别担任课题负责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等为课题参加单位。项目执行期为 2017 年 7 月到 2020 年 12 月。项目将通过多部门、跨学科、贯通式的联合攻关,重点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机制,研发坡体 - 植被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灾害阻控技术、坝系安全运行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边坡工程 - 沟道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构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深入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和典型区域示范,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生态灾害防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