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2018年度交流推进会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8
  • 10 月 27-28 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 2018 年度交流推进会在陕西省延安市成功召开 。会议由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项目课题五承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旗下延安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甘肃省水土 保持研究所等 10 家单位的课题负责人与科研骨干,以及延安市治沟造地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60 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主持。刘彦随首先介绍了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说明 了 2018 年工作交流推进会的背景、目的和任务。传达了科技部相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增强认识,高质量完成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年度的目标、任务。要求各课题认真总结和交流项目自启动一年来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广泛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推进项目的 8 项关键技术研发任务的落实及其综合集中示范区建设的落地;研究部署和安排 2019 年度的研究计划与交流工作。刘彦随进一步强调,项目各项技术研发与集中示范区建设,要从源头强化课题间的协同,和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严格贯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宗旨和要求,强化项目课题的全链条设计、贯通式研究、一体化管理。   按照项目的 统一 要求,各课题认真总结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进展、年度计划与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后续研发计划安排。五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作了课题工作汇报。刘彦随研究员、张光辉教授、李占斌教授、高建恩教授、韩玲教授等与会专家,结合各课题任务书、研发技术、考核指标,对各课题工作进展、年度完成情况进行了点评,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延安市治沟造地办齐应宏副主任、王光东科长建议,重点研发项目聚焦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安全保障问题;项目相关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是一件大事、好事,特别是对新造耕地质量提升、持续高效利用会发挥积极作用;治沟造地办一定抓住机遇、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促使项目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落实落地。   随后,刘彦随分别从项目实施情况的基本判断与评价、重点研发任 务推进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强化项目管理与计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他对项目启动一年来,各课题研发工作进展、年度成果产出予以充分肯定,对相关课题及课题内各子课题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研发任务、课题协作的主要工作、 2019 年度项目计划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部署。与会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们认为,这次会议既是一次项目和课题的年度交流会,也是一次研发工作推进会,为有序推进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各项技术研发、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和实现课题既定任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圆满完成了第一年度的研发任务和考核指标。共发表第一标注的学术论文 37 篇,其中 SCI 论文 18 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 4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3 项。   10 月 28 日,项目组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成员赴项目集中示范区 —— 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流域羊圈沟,进行实地考察和各课题研发技术示范部署研讨。延安市治沟造地办、李渠镇及羊圈沟村等相关负责人同行考察,并参与协商落实示范区建设中的相关事项。具体负责项目示范区建设的课题五相关负责人,对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设计图,详细介绍了集成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工程施工方案。按照既定的考察路线及内容,与会人员先后考察了羊圈后沟最新实施的治沟造地工程、试验示范自然坡面、人工高陡边坡、淤地坝建设等技术试验与示范点,各课题组随后对需推进落实的技术示范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 ,是 “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 重点专项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项目牵头单位,刘彦随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五个课题主持单位(刘彦随研究员、张光辉教授、高建恩研究员、李占斌教授、罗林涛研究员分别担任课题负责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等为课题参加单位。项目执行期为 2017 年 7 月到 2020 年 12 月。项目将通过多部门、跨学科、贯通式的联合攻关,重点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机制,研发坡体 - 植被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灾害阻控技术、坝系安全运行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边坡工程 - 沟道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构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深入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和典型区域示范,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生态灾害防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报告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召开2019年度会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02
    • 3月28-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2019年度会议在甘肃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召开。本次年度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承担的课题六承办。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甄霖研究员及各课题负责人与项目研究骨干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3月28日下午,在项目课题组长会议上通报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中期评估专家评审意见,传达了《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中期检查意见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文件,项目负责人甄霖研究员对项目推进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各课题组长根据评审意见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发表了完善建议和推进思路。   3月29日召开项目组全体会议,项目首席、地理资源所甄霖研究员介绍了此次会议目的并回顾了项目启动以来的执行情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胡云锋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王继军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志德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毕生高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李斌斌博士和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马建霞研究馆员等详细汇报了项目与各课题2018年研究进展及2019年工作计划。   来自6个课题的12位研究骨干分别作了相关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与会人员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进行了充分讨论。此外,项目首席、地理资源所甄霖研究员通报了2018年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的意见:项目执行情况优良,已取得阶段成果,同时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整改建议和努力方向。   “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项目于2016年7月启动,旨在辨识生态技术,构建典型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的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评价生态治理技术,筛选适合我国生态治理需求的技术体系;找出国外生态技术需求,推介适合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需求的生态技术模式。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等5家单位共同参加。自启动以来,项目及各课题顺利完成了中期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通过了专业机构中期考核,构建了全球生态技术需求评价框架和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发了全球生态退化问题识别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标准规范、发明专利、省部级奖励等多项成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    会议现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在青岛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1-02
    • 2017年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项目在青岛启动。 “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家单位实施。 在项目启动会议上,项目组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与会嘉宾、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希望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加强融合和结合,尤其与专项其它示范应用类项目的协调和对接;增加风险意识,执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际局势的影响,给出风险控制方案;注重各类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推出,尽快形成海洋联合观测数据共享服务能力。 项目负责人李铁刚研究员召开了项目第一次推进协调会,传达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2017年度工作会议信息,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和相关课题的推进措施及实施计划,确立了项目和课题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