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daily每日食品】行业首创!老牌国货雪糕正在召集“绿色”合伙人…》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9
  • 《2024年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指出,超过八成(82.36%)的消费者表示看到低碳消费信息会影响他们的日常消费选择。“清晰、可靠、量化的低碳产品信息”、“简约、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负责任的原材料”成为消费者对于可持续产品最为看重的三大价值。 近几年,随着公众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同加深,市场呈现出显著的消费可持续转向,绿色营销也逐渐从企业附加项升级为重点战略。 在乳品行业,从牧场到餐桌,与自然资源深度关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绿色发展本质。如何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引导消费者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乳企构建品牌价值的关键路径。 绿色营销还能怎么玩? 蒙牛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产业生态,交出了一份兼具商业价值与生态智慧的创新答卷。 今年,蒙牛绿色心情携手晨光文具、爱回收、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多个合作伙伴,以旗下国民雪糕品牌“绿色心情”为核心载体,发起“加入绿色合伙人 益起绿色生活”公益倡导活动。通过“绿莎莎”这一明星单品,蒙牛整合了产品创新、循环回收和消费者教育等多个环节构建起生态闭环,不仅让环保从口号落地为日常习惯,更以跨界共创的模式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革新。 1 加入绿色合伙人, 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用一场绿色行动,收获美好绿色心情。” 蒙牛的绿色行动要从一支绿色雪糕说起。 绿色心情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绿色的基因:低糖健康配方迎合健康消费趋势,清新口感传递自然风味,绿色雪糕带来解暑凉意,“一口大自然”的品牌主张更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作为畅销20年的国民雪糕品牌,绿色心情不仅承载消暑功能,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民担当。这种担当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更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投入上——通过消费行为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价值。 "易回收易再生" 双易认证绿色包装及常规包装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其实早在2024年,蒙牛就迈出了关键一步,提出「绿色合伙人」的理念。通过与万物新生集团的战略合作,绿色心情发起乳制品包装回收再生公益倡导项目,并在上海落地了首个“绿色生活公益快闪活动”,号召消费者参与乳制品包装回收。 此外,绿色心情与爱回收联合发起的回收行动,覆盖全国27个城市,吸引超10万人参与,累计回收包装超20000千克。这一阶段的系列探索让蒙牛意识到: 消费者并非对环保无动于衷,只是缺少一个触手可及的参与入口。 如果说2024年是“呼吁年”,那么2025年则是身体力行的“行动年”。 今年,蒙牛将循环经济公益行动推向新维度,以 “ 加入绿色合伙人 益起绿色生活” 为核心,发起“人人皆可成为绿色合伙人”的全方位公益倡导。 这次活动整合了产品与营销资源,将可持续从一个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动。区别于传统公益的单向传播,此次升级构建了 “产品创新 - 渠道联动 - 价值转化”的循环体系。 绿色心情在产品侧推出“易回收易再生” 认证的绿色包装;渠道上依托爱回收智能回收机与全国分销点网络形成物理触达,并以免费冰淇淋激励消费端参与包装回收;价值上,由晨光文具从生活废弃物提取再生塑料制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文具,捐赠给欠发达地区学校和留守儿童,形成企业责任与公众参与的良性共振。 2 跨界合作, 打造首个「绿色生活嘉年华」 4月19日,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蒙牛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爱回收、晨光文具等“绿色盟友”,打造了行业首个「绿色生活嘉年华」。 这场以“绿色生活小事,地球头等大事”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选择落地社区终端,不仅是公益场景的创新突破,更建立了品牌与公众深度对话的价值场域。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1、跨界组织助阵,加码绿色理念传递 在这场绿色生活嘉年华中,媒体、机构、行业伙伴和消费者齐聚一堂。在「品牌区」,蒙牛联合壹基金、爱回收、晨光文具等绿色盟友共同开展的公益行动被一一呈现。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在绿色心情与壹基金公益净水计划联合项目展区里,公益行动正向乡村儿童延伸。每购买一支绿莎莎,就相当于为乡村儿童捐赠一元,用于购买净水设备。 更加落地,更能纾解现实痛点的公益举措彰显出品牌的社会洞察力,关注祖国的“绿色希望”也成为看得见够得着的理想。 回收行业的标杆企业爱回收在现场举办垃圾分类知识挑战赛,强化消费者环保认知,呼吁更多人参与绿色环保行动; 国民文具品牌晨光则以“绿色新生开课啦”作为晨光专区的主题,琳琅满目的可持续产品中包括与美团外卖青山计划合作推出的首款碳中和文具系列,有携手红树林基金会(MCF)推出的“濒危动物·湿地”系列,还有携手野生救援(WildAid)共同倡导海洋保护的“深蓝星球”系列,书写工具采用 PLA可降解材料和再生材料制作,对环境更加友好。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本次绿色生活嘉年华在各方助阵下,极大提升了消费者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认知,不少观众主动去了解活动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丰富的内容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机构价值主张的认同感,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助力环保理念深入大众生活。 2、层层闯关,深度互动 在品牌区之外,绿色心情还设置了消费者深度互动区。从绿色市集到环保创意装置,从生态闯关游戏到拍照打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别出心裁,突破了传统公益的说教模式。 从被动接受理念灌输,到主动探索可持续生活的实践路径 ,通过这些互动形式,消费者可以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绿色低碳带来的实惠和幸福,学习到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完成价值认同。 在“绿色新‘骑’点”区域,消费者可以解锁低碳出行新玩法,感受绿色出行的魅力;在“节能有一手”区域,消费者则被引导关注生活中的节能小事,比如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等;“爱回收爱地球”区域聚焦垃圾分类知识挑战,让消费者在趣味答题中强化环保认知;晨光文具则利用便利贴创意,带大家通过拼贴一首环保小诗,了解一件环保小事……这些活动有效降低了公众参与的心理门槛,真正将环保行动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3、IP升级,强化品牌记忆点 在嘉年华现场,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绿人”成为合影焦点。 蒙牛的绿色内容形象IP “小绿人”全新亮相,以 “超聪明、超治愈、超能干”的地球守护者人设,构建起年轻化、人格化的可持续传播载体。 这个兼具亲和力与辨识度的 IP,不仅成为活动现场的视觉顶流,更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极具话题度的传播符号,完成品牌价值的具象化表达。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小绿人”作为业内首个绿色内容IP,既是绿色心情绿色环保行动的精神表征,又展现了蒙牛对绿色行动探索的长期主义决心。 3 从物质循环到精神教育, 绿色闭环圈起绿色未来 从 2024 年的理念破题到 2025 年的生态构建,绿色心情的 "绿色合伙人" 行动,不仅是一场品牌营销的创新实践,更是乳业可持续转型的深度探索。 在绿色嘉年华社区活动的科普之外,绿色心情深耕消费场景和教育领域,不仅在物质循环上发力,还通过精神教育的传递,构建起一个涵盖 “产品迭代-消费转化-公益落地-教育反哺” 的完整绿色生态闭环。 1、消费即公益:让“绿莎莎的选择”成为“举手之劳的善举” 在绿色消费价值链方面,蒙牛绿色心情与壹基金公益净水计划联动,并巧妙融入核心大单品“绿莎莎”,将国民经典单品升级为环保理念载体。通过壹基金,绿莎莎将销量与“乡村儿童净水计划”关联,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投身公益活动。 这种“消费即公益”的转化设计,构建了可视化的公益路径,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的购买行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2、教育即反哺:在乡村课堂播下绿色种子 在绿色教育价值链方面,蒙牛通过公开课形式,向受众传递可持续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培养未来可持续消费者。4月22日,山西洪洞县普安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特殊课——“绿色未来公开课”。在公开课上,蒙牛向学生传递可持续环保理念,并通过课件和道具材料包,向孩子们科普绿色生活小事,并邀请自然科学家共创,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环保的乐趣。 图片来源:绿色心情 从绿色快闪到绿色嘉年华,从社区科普到乡村课堂,蒙牛搭建的绿色生态闭环让商业与公益共生,公益故事反哺品牌价值;让消费者、企业、机构、媒体等各司其职,形成可持续的绿色行动协作网络;让当下与未来相互兼顾,既有立竿见影的绿色行动,也有面向下一代的教育倾注。蒙牛用实践表明,绿色行动既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绿色长跑,也是多方共赢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国民品牌如何以商业智慧激活长期的社会价值,绿色心情就是最好的一个范例:用一支雪糕连接起城市与乡村、企业与个体、消费与公益,最终让“绿色合伙人”从抽象概念变成一个时代的集体身份。人们不仅记住了雪糕的清凉,更记住了自己为地球降温的每一次行动。 未来,我们期待绿色心情继续携手更多绿色盟友和消费者加入公益事业。在标杆乳企的带动下,乳业也必将朝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蓬勃发展,为守护人类和地球的共同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88614&idx=1&sn=21f3a6355395f9936d2c61d18dfda37e&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Fooddaily每日食品】山姆、盒马疯抢的HPP,被新玩家盯上,下一个爆发增长期要来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07
    • 曾被贴上“小众高端”标签的HPP饮品,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零售渠道持续火热。「如果」连续2年为盒马定向研发的HPP 红心苹果汁后,盒马今年年初再次做出升级,推出HPP有机红富士苹果果汁;去年年底,山姆上架了采用HPP工艺的羽衣甘蓝复合果蔬汁,月销突破20万件;朴朴超市1L装100%HPP羽衣甘蓝汁,也成为平台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从微信搜索指数看,在过去一年里,HPP果汁的关注量不断攀升,国民消费者对这个新兴品类正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其实,HPP果汁品类早就引起了Foodaily的关注。早在2018年,Foodaily研究院就分析过HPP品类在海内外市场的发展情况。彼时的HPP果汁因“高昂”的价格和消费认知的受限,遭受冷遇。在国民健康意识觉醒和新兴渠道加速拓展的推动下,HPP果汁如今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在刚刚结束的 第七届iSEE全球奖 上,我们也捕捉到了HPP饮品进一步发展的动向。其中, 「如果」凭借其行业首创的HPP花果汁玫瑰荔枝等产品,斩获第七届iSEE全球奖-年度最具价值创新品牌 。 HPP饮料如今发展状况如何?其面临的机会和痛点是什么?在渠道变革的影响下,HPP饮料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 作为彰显和见证食品行业众多创新成果和发展方向的奖项,iSEE希望与行业共同挖掘和赋能食品行业的潜力商业机会。从产品落到产业一线,4月19日, iSEE全球奖理事会秘书长兼主理人 于丛丛Flora 来到了「如果」在山东临沂刚刚落成的HPP果汁工厂,并对话了 「如果」果汁首席营销官 林军 。 图源:iSEE全球奖 Foodaily:首先恭喜「如果」漳浦荔枝100%果汁、「如果」HPP玫瑰荔枝连续两年摘得iSEE全球美味奖五星大奖。这两款产品都获得了很高的行业认可,目前市场表现如何? 如果:「如果」在2021年就推出了漳浦荔枝100%果汁。当时,这种果汁含量100%的荔枝果汁没有其他品牌在做,当时属于小众的果汁。这款产品上市以来就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是「如果」果汁中销量第一的产品。 尽管漳浦荔枝100%果汁卖得很好,但在和渠道合作的过程中会发现,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尝新尝鲜的体验。同时,因为获得iSEE全球奖的认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同时也给到了我们灵感。 因此,今年我们在本就热销的果汁基础上进行创新延伸,推出了HPP玫瑰荔枝,既满足消费者求新的需求,又减少市场教育成本。对一些侧重选品差异性的渠道来说,玫瑰荔枝是市场上很稀缺的品类,也能帮助他们填补渠道自身货架空白。 Foodaily:「如果」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款全新的产品?有何选品逻辑? 如果:这与「如果」的企业基因有关。我们的品牌合伙人,在水果供应链和果汁研发领域都有深厚的经验。我们也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很多配方储备,并且对这些产品的风味体验都很认可。 荔枝本身具有上千年的消费认知沉淀,市场教育成本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还会让荔枝产生更高端的品质感。 玫瑰荔枝,源于我们现有资源的重组。创始人曾深耕玫瑰纯露领域,而漳浦荔枝是我们过去的热销单品。HPP技术将两者结合,既延续了荔枝的认知基础,又通过玫瑰花香创造新价值。 「如果」的产品策略是选一些品质好的、消费者接受度高的元素做强强联合,让好的产品有更多元的变化。这是我们比较有把握去做的事,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提供了新的产品选择。 Foodaily:「如果」今年接连推出7款HPP新品,这些新品有怎样的布局思路? 如果:我们今年推出了3个系列。 HPP花果茶系列,包括玫瑰荔枝、芭乐柠檬绿。水果会提供享受的感觉,花香会带来额外的价值增持。这两个元素相互组合,也很契合当下现制饮品中流行的混搭跨界趋势。 在100%HPP果汁系列,有烟台富士苹果、赵州雪梨和大红番茄3款产品。还有一个系列是HPP冷萃原叶茶。 图源:「如果」果汁 Foodaily:「如果」的品牌定位是【知识型产地果饮】,之前推出的产品也都是产地果汁,为什么今年要重点布局HPP系列,如此大的调整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如果:产品推出时间久了,国内厂家复制能力很强,会推出相似口味的产品,但其实口味体验上会有参差。但是渠道在其中的加持非常关键,进入渠道后,我们首先要经过渠道的竞争,得让渠道选你,你才能让消费接触到产品。所以在中间这一环,品牌的竞争变多,接触消费者的机会就变小了。 原来产品面临较大的挑战是,有采购渠道会问:你这里有几款不同的产品?和其他品牌差异没那么大的情况下,选你的理由是什么?到最后就变成拼价格。但这对我们、渠道、竞争者三方都不利,是一个短期内求生存的方法。 这五年来我们越发感受到行业深陷其中的无奈,所以希望通过本质的变化去解决这个问题。 FC和NFC 两者是属于同一个技术维度,都是指果汁的获取技术,指果汁是否经历过“浓缩”的过程。而巴氏灭菌、HPP工艺是在产品灭菌的环节。一般产品在这个环节都会采用热处理,比如巴氏杀菌、UHT灭菌,这对产品的口感是有损害的。我们有一些产品对香味、口感有更高的要求,是通过HPP工艺实现的。 图源:Foodaily每日食品整理 果汁行业的痛点,其实在于产品的加热环节。就是因为这一点,大家的产品品质都被压缩在一个范围不大的区间内。无论怎样调整原料配方,只要工艺不变,产品差异还是拉不开,最后就会变成规模竞争、价格竞争。 渠道对这一点很敏感,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价格确保产品的动销。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一直在变,渠道也会去看消费者想要什么。现在消费者有尝新尝鲜的需求,每次看到上新,都会选择先尝试,在不断地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对产品的标准。 渠道会去选一些好喝又特别的产品。以红心苹果汁为例,红心苹果的原料会有很大的限制,品牌拿不到产地原料,就根本没法做。像西瓜、苹果这种原料,做HPP与不做HPP,在口味体验上能感受到明显提升。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就会在渠道买单。 渠道一方面要规模,要盈利,一方面又要求产品有新变化。 Foodaily:整个HPP的市场规模仅40-60亿,目前还是比较小众,您如何看待这个品类的发展空间? 如果:目前,大多数果汁产品已经高度同质化。从市场数据看,高品质果汁在增长,对整个果汁行业的增长贡献度也更高。这种公式化的产品会逐渐失去对消费者、尤其是中产等对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人群的吸引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欲望也在升级,市场存在品质升级的需求。现在国家也在鼓励企业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品牌区发展一些具有差异化、高溢价空间的产品,满足更高品质的需求。 Foodaily:当下渠道快速变革,硬折扣、即时零售崛起,这些渠道的变化也给食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出了许多渠道定制化、规格形态更多样的产品。近两年,我们也看到HPP饮料出现在各种渠道上。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如果:在不同渠道,产品策略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如今渠道的变化中,很可能会给创业型品牌带来一些新的增长机会。不同类型的渠道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竞争。 最近,京东拉通了新零售业态的“京东七鲜”和即时零售的“京东买菜”,推进更全面的消费者覆盖。美团也在加码即时零售的布局。这些渠道都在为了满足消费者“即时满足”、“囤货”等需求,彼此竞争,探索新的业态,这就为品牌提供了合作空间,衍生出一些增长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需要做好准备,忍耐过渠道自身迭代的培育期。 现在兴起的硬折扣模式,没有太多附加费用,合作账目清晰。因为这些新开的量贩渠道没有存量用户,需要用极致的低价吸引消费者,实现快速获客。随着硬折扣渠道的快速扩张,一些传统渠道面对这种挑战,“打不过就加入”。 图片来源:小红书网友 在零售生态“弃暗投明”的变化下,我们希望陪伴变化中的渠道,一起适应变化、谋求发展。在合作产品的形式和条件都可以相互给予支持,这也是创业企业的优势。 Foodaily:现在越来越多品牌、渠道都在布局HPP饮品,「如果」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如果:产地标签易复制,但文化价值难抄袭。 「如果」的基因是做产地,我们重新看“产地”这件事,它不只是一个产区,而是有了更多文化的属性。之前讲产地,是讲代表性的水果,现在已经蔓延地域社会、地域文化的范畴。我们会为“产地”做更多的文化价值增持,通过HPP 给产地赋能,所以我们选品其实会侧重更小众一些的选择,而是最熟知产量最丰富的地域品种。 这是主动也是被动的做法。首先,后进市场需要做差异化,要选一些有独特风味感、记忆点的东西。此外,头部企业在原产地、供应链上都有闭环的布局,新小品牌在这些原料上布局的代价会很大,所以我们决定弯道超车。 一方面我们很喜欢一些小众产地,小地方的一个小故事有时会带来surprise。当下主流的产地,基本已经很难讲出新故事,我们希望把品质好又有surprise的产品,给大众带来新鲜感。 图源:「如果」果汁 而这种小众产地的差异化特点,如何能尽量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们赢的机会就在于,用HPP工艺保留住这种差异特性。比如,我们可以实现产品95%的维生素C含量,会比只保留30%的同类产品更有优势。小众产地的选择,既是天选,也是我们的“民选”。 Foodaily:「如果」目前在HPP产能上的布局情况如何?接下来有什么规划? 如果:「如果」今年加速了产能扩张。我们在山东、天津、北京都有工厂,之后在华东也会建立新工厂。当我们建设更多自有工厂后,供应的灵活度也会更强。 一个工厂目前一年的设计产能是1万吨,后续做完二期后会超过2万吨。HPP产能主要受限于高压处理的设备,这个设备很贵,随着HPP技术应用的产品越来越多,国内生产HPP的厂家也随着变多了,国内生产HPP饮品的相关设备设施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凭借企业自身充分的经验进行评估和测试。 目前在临沂的工厂落成后,产量会实现翻倍。后续我们还会在布局几个新工厂。当前,国内做FC、NFC的产能已经饱和过剩了,但它又无法兼容HPP的产线,因此生产产能需要与市场需求量相匹配,不能扩容太快。 Foodaily:iSEE一直在持续关注国内食品行业的创新动向。我们发现,在三四年前,很多人可能还会觉得创新只是个口号,但从去年开始能明显感觉到巨头、传统升级企业、新锐先锋都在做突破式的创新。您觉得今年整个行业的状况有什么新变化? 如果:是的,我们感觉到,最难跨越的大山在今年已经开始松动了。 国潮流行、地域文化自信崛起、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叠加,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 2024 年以来,中国无论在电影、科技还是军事上,都出现了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产品。这样来看的话,「如果」就不是纯粹的在打“产地”的概念。都说天高地迥,土地与人的距离很近,原本亲近的东西很难做到高贵,但是从去年开始,情况变得不一样了。 当下,本地的东西正变得更有价值。国风、国潮、本土文化、本土技术都在兴起,在这个特别的阶段,我们就觉得可以把一个比较贵的HPP技术放在「如果」上。 在如今这个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品牌要再往上走,就需要更多地去接受和传递中国本土的价值。 欢迎大家分享并推荐我们的文章。 亲爱的读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规则,不星标就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星标《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及时接收每日新鲜的推文,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每日相见! 封面图来源:「如果」果汁 ; 转载授权及媒体商务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 更多行业前沿资讯和优质供需资源对接,扫码添加「食品创新官」Cherry即可进群。 END 相关内容推荐 降价 24 次,年赚 43 亿!一瓶蛋黄酱凭啥“统治” 日本厨房百年? 门店越乱,生意越火?这家零售商靠“野路子”撑起35年增长神话! 比0糖更狠!糖与饱和脂肪含量“强制曝光”,行业配方革命来了?
  • 《【Fooddaily每日食品】火成山姆“人气王”!硬刚都乐的中国“香蕉大王”,腰杆终于硬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最近,老外疯抢的“中国土特产”又多了一个。 继Labubu、大疆之后,国产荔枝也成了老外的心头好。 在迪拜,不少土豪带着保镖闪现中国商品超市,一次就抢购了5箱,一颗卖到60元;在美国,荔枝价格直接翻了3倍。 而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国还有个水果品牌,早已靠着进出口水果在国外闷声赚钱。它就是佳农。 光听名字,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什么国外大牌。但实际上它是土生土长的国货,还是从山东起步硬生生在全球杀出一条“血路”。 10多年来,佳农的农产品出口额持续保持老大地位,苹果等果蔬出口更是在全国屠榜。根据佳农集团官网披露,2020年销售额高达65亿,计划2025年水果卖到120亿。 其中尤其以佳农的香蕉出名。存在感之高意味着只要在中国,都乐都没有的地方都会有佳农。因此还喜提“香蕉大王”的title。 不久前佳农还与佳沛高调亮相北京,更早前还直接跑到佳沛的老家新西兰刷存在感,可见其咖位和影响力也是够可以的。 这个在线下几乎看不到门店的水果大王,凭啥用20年逆袭成“国产版都乐”? 1 10年前被同行蔑视, 竟活成山姆“人气王” 都知道外国水果大牌动辄造历史,然而这些年佳农也是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神话:在超市,贴上佳农标签的香蕉总是比其他的香蕉更贵一点。 要知道曾几何时,中国水果土特产还面临被贱卖的局面,一提到国产水果几乎就是鄙视链的低端。 然而佳农不仅彻底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还把中国水果直接拔高了一个level。 在中国水果行业,佳农能够做到让国际巨头都忌惮的水平。 一方面,是它伸出的手够“长”。把菲律宾香蕉、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墨西哥牛油果送进中国家庭,算是少有的能拿到国际优质货品资源的分销商。 另一方面,它也有自己的“真硬件”。旗下的香蕉菠萝等水果,因为品质够硬,让沃尔玛、山姆、盒马抢着合作。在网上,佳农的水果也被网友评为“山姆闭眼买”清单里,彻底成了人气王。 佳农能有今天,离不开一个男人:刘自杰。 1994年,刘自杰从山东大学毕业,一开始也是按部就班的找工作,但他不甘于打工。 几年后攒到第一桶金后决定辞职创业国际贸易公司,要把菏泽果蔬卖到全球,这也是佳农的前身。 当时,中国刚加入WTO,农产品出口迎来爆发期,但国内玩家大多停留在“赚差价”的粗放模式。刘自杰发现一个致命痛点: 国际买家不仅要低价,更要稳定质量和准时交付。 但农民种蒜看天吃饭,出口商运输靠运气。想要既要又要,这不是生意,是赌博! 于是在当时,很多同行还沉溺在“亏钱接单”的时候,刘自杰干了一件同行看不懂的事:把赚到的钱砸向冷链物流。短短几年就建立了30多个配送中心,一周290柜的香蕉催熟能力、超过2万吨的冷鲜储藏能力等。当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毕竟投冷链十年才能回本。 但现实证明,这种“反人性”的重投入,让佳农逆势爆发。当同行因海运延误导致货物腐烂时,佳农的冷链网络保证交付完好率,还拿下超市巨头的长期订单。 不过光有这些,对佳农来说只是做个前戏。 2 追着都乐打, 让对手都看傻眼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佳农在山东当地逐渐打出名声。但当时放眼国内,很多人还并不认识佳农,甚至从没接触过它的产品。 与此同时,佳农也看到大城市更多的消费潜力,决定把总部从山东搬到上海。大本营换了,佳农也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整容变脸”之旅,在全国疯狂开疆拓土。 具体怎么干?就是一口气干到底,追着都乐们打。 第一个打法,就是打造“住单间”的大爆品。 佳农发现,作为中高端人群的目标用户对小份水果的需求很高,于是佳农的香蕉很多都是“住单间”,绝对不能有农药、化肥重金属等狠活。 和都乐一样,佳农也搞出了“超甜蕉”。不仅是高地种植,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平均糖度比一般的香蕉更高。 类似拥有“单间”地位的还有水果玉米、榴莲等,把蔬菜水果做成零食卖,光看精致的外表就想让人拍照打卡。 甚至比都乐还狠的是,佳农还搞出了“皇帝蕉”。不光是名字霸气,因为带有独特的香气,甚至被网友称为“山姆的报恩香蕉”。 第二个打法是,一个爆品不够,要干“全家桶”。 都知道在水果行业,供应链是基本功,品牌化才是护城河。毕竟光是卖别人的水果终究可能会被人卡了脖子。 最典型的是曾有中国厂商代理佳沛奇异果,但利润大头都被品牌方拿走也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下去。 刘自杰同样也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继续做跨国品牌的“搬运工”,还是赌一把自有品牌? 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供应链再强也只是价值链的底层。刘自杰的解法是:用供应链优势反哺品牌,不断探索自有产品干出一个“全家桶”。 塔基是流量型爆品。先用香蕉、椰青等大通货,用极致性价比在普通人面前混个脸熟。 塔腰是价值型单品。推出高端果汁“佳果源”100%椰子水,在中产人群为主的山姆又成了一个网红。 塔尖则是各种高端类食品延伸业务边界,如高端肉制品、高端蔬菜品牌。在某些城市,佳农能实现“集装箱整柜开柜,港口直达档口”,这种“生鲜版京东物流”的效率,也让佳农的批发业务量狂飙。 有了自有品牌,又是在供应链的优势基础上,质量、价格+标准化交付都做到位,想不出圈都难。 3 佳农能有今天, 靠的全是“死心眼” 在中国卖水果,一直被认为是个“高危行业”。 因为都说这一行,攻城难,守城更难。 早有榴莲大王洪九的暴雷,后有百果园自救的苦苦挣扎,其他活着的同行日子同样如履薄冰。 能火已经不稀奇,能活才是本事。 佳农的逆袭,也是中国水果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缩影。从最初不被人看好,到如今成为山姆的“人气王”活了20多年。不得不说,佳农也算是代表中国水果品牌在全球挣回了面子。 其实,论名气、论规模,佳农也没有比洪九百果园更明显的优势。它怎么就能一直闷声发大财? 很多同行只盯着佳农的产品想模仿,殊不知产品背后,它闷声的运营策略才是活下来的关键。 首先,是不跃进,先“吃苍蝇腿肉”。 不像很多同行刚赚点钱就忙于开线下门店搞重资产,佳农很明白所有重资产水果生意,本质上都是风险巨大的金融游戏。 所以它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卖货上,渠道上跟巨头们做捆绑,轻资产模式也能降低资金链的压力。 比如在湖北,想打下市场前佳农就会提前找到当地的大果品批发市场首衡合作设立档口。 让佳农的产品进行整柜开柜,直接在档口就能配齐所有产品。不仅打下了反复运输的成本,还降低水果库存变坏的风险。有负责人称当月业务量就翻了三倍。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四川雨润农产品交易中心、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国内20多个批发市场及零售渠道,通过跟当地“地头蛇”超市或批发市场合作,不高调但也不激进,时间长了自然也能闷声发财。 其次,是整活够细腻,只做“更懂中国人”的水果。 有网友说,佳农最大的特点是:花样多。 去逛个超市,一般的水果充其量就是拼摆盘、拼价格。但佳农却总能甩出各种出乎意料的产品:无论是给儿童或老人吃的“一人食”小包装冻榴莲肉,还是健身人群想喝的低糖椰子水,甚至看到吃椰子不方便而专门做出个“5步”易开椰...... 精准满足需求远比低价更重要。除了产品,一个老品牌在营销上也不忘搞事。比如在上海,佳农经常会推出年轻化活动:免费吃果切、拍照打卡等,还赞助马拉松赛事,在年轻人面前怒刷存在感。 之所以还在不断折腾,是因为佳农的对手依然强大。不仅营收依然差距较大,如今,佳沛,都乐也开始尝试进军更多领域,都乐推出水果碗、一颗小橘干;佳沛也信心满满地喊出“翻倍目标”。 赛场如果拉到全球视野,作为能上得起牌桌的中国选手,佳农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毕竟其有更大的野心:成为全球巨头,早在十年前就在南美注册海外公司。 但无论如何,当别人还在讨论“农业是不是夕阳产业”时,佳农现阶段的成功没有玄学,只有最朴素的商业真理: 先找一个足够厚的雪道,用足够的耐心滚出够深的护城河。 用奢侈品的心态做水果,中国也能有自己的都乐佳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