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发表高质量染色体级醋栗番茄基因组序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1
  • 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种,以其优异的抗性和浓郁的风味,而且可与栽培番茄直接杂交,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等特点,广泛用作现代番茄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其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充分挖掘该野生种质资源的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醋栗番茄的基因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此前已有个别基因组草图发布。但是,这些草图并不完整,且高度碎片化,限制了它们在育种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PacBio + Hi-C策略,组装了一个高质量染色体级的醋栗番茄LA2093基因组序列。LA2093是一个重要的醋栗番茄品系,拥有优良的抗病性、抗逆性和高番茄红素含量等优异性状,被用作父本材料,参与构建了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广泛用于抗性和果实品质相关的基因定位。通过LA2093与现代栽培品种Heinz 1706的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鉴定了92,000多个基因组结构变异(SVs),其中包括11个长度超过一百万碱基对的超大型SVs。随后,利用约600个包括野生和栽培番茄品系在内的基因组数据,比较分析番茄驯化、改良和现代育种中被选择的SVs。发现大量受选SVs与已知的重要育种性状相关基因重叠,包括果实重量、果实成熟、番茄红素含量及含糖量等,这些SVs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分析可以检测到一些热点区域,这些区域含有控制重要性状的主要调控因子。本研究利用基于SVs的eQTL分析发现了影响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表皮蜡质积累等的热点区域和主要调控因子,对改良果实品质和延长货架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本研究得到的高质量醋栗番茄LA2093基因组及鉴定得到的SVs为将来的番茄生物多样性育种和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相关成果于11月16日,以“Genome of Solanum pimpinellifolium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tructural variants during tomato breeding”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美国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费章君团队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为论文共同完成单位,武汉植物园园艺植物基因组与分子改良学科组高磊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682-0;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1/t20201119_5756114.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野生番茄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03
    • 多毛番茄(S. habrochaites)和加拉帕戈斯番茄(S. galapagense)是栽培番茄的两种重要野生近缘种,具有多种优良的抗病抗逆性状,在现代番茄育种中应用广泛。解析多毛番茄和加拉帕戈斯番茄基因组,对充分挖掘其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康奈尔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完成的题为“Chromosome-scale genome assemblies of wild tomato relatives Solanum habrochaites and S. galapagense reveal structural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tolerance and terpene biosynth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完成了多毛番茄、加拉帕戈斯番茄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为番茄重要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该研究采用PacBio HiFi和Hi-C技术对多毛番茄(LA0407品系)和加拉帕戈斯番茄(LA0317品系)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出两个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基因组大小分别是950.7Mb和859.9Mb。通过与栽培番茄Heinz 1706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在多毛番茄和加拉帕戈斯番茄中分别鉴定到336,319个和98,443个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SV)。多毛番茄中插入(insertions)和扩张(expansions)SV相关基因富集于胁迫响应、防御响应、萜类化合物合成与代谢等,转录组分析显示其中122个基因参与低温胁迫响应。在加拉帕戈斯番茄中插入和扩张相关基因富集于防御响应、嘧啶核苷酸代谢和脂质代谢通路等。这些插入和扩张的特异序列可能与这两个野生番茄具有较高抗性相关。   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对番茄中萜类合成酶基因家族(Terpene synthase genes, TPSs)的鉴定和分析发现,多毛番茄TPS-a亚家族发生了基因扩张,这可能与多毛番茄独特及多样化的倍半萜类合成相关。本研究还对5个已发表的栽培和野生番茄参考基因组开展了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s, RGAs)鉴定。这些结果为番茄萜类化合物合成和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於晓芬博士和博士生曲明昊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高磊研究员、郭素敏博士、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费章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0395)、湖北省洪山实验室基金(2021hszd017)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等首次公布美洲黄莲基因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莲隶属于莲科莲属,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种属之一。目前现存的莲属植物仅有两个种:美洲黄莲和亚洲莲。美洲黄莲与亚洲莲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亚洲莲的花色为红、粉色系,主要分布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美洲黄莲的花色为黄色,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等地区。美洲黄莲与亚洲莲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常用于亚洲莲的品种改良,通过种间杂交,我国已经选育出一系列优良莲品种。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题为“Comparative analyses of American and Asian lotus genomes reveal insights into petal color, carpel thermogenesis and domestication”的文章,该研究首次组装了美洲黄莲的完整基因组,揭示了美洲黄莲与亚洲莲花色差异、心皮产热等性状的形成机制。   本研究对美洲黄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获得843 Mb基因组序列,挂载到8条染色体(2n=16),注释31,38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物种进化树分析表明美洲黄莲与亚洲莲的分化时间大约在1386万年以前。比较分析显示美洲黄莲和亚洲莲的基因组具有保守的共线性,没有大的染色体重排,存在29,533个结构变异。群体基因组分析显示美洲黄莲和亚洲莲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花色是美洲黄莲和亚洲莲最显著的表型差异,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素为控制美洲黄莲和亚洲莲花瓣颜色的主要色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在两个物种之间比较保守,但在表达量上存在差异。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NnMYB5在美洲黄莲与亚洲莲中存在结构变异,该基因过表达可诱导花青素的积累。   莲可通过心皮产热保持授粉期花内温度,其作用机制和生理功能一直未曾揭示。本研究发现替代氧化酶(AOX)、解偶联蛋白(UCPs)及蔗糖代谢和运输均参与了莲心皮的产热效应。在产热过程中,长距离糖转运蛋白SWEET基因高表达,说明心皮产热的主要底物是来自叶片中的蔗糖。与不产热的雄蕊相比,心皮的细胞增殖相关活性明显增强,从而促进莲花雌蕊先熟而防止自交。本研究为探究莲两个物种间的遗传分化和变异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并揭示了花瓣颜色、心皮产热和驯化的遗传学基础。   福建农林大学基因组与生物技术中心郑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孙恒助理研究员、刘娟助理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杨美研究员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Ray Ming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福建农林大学启动基金、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KFJ-BRP-007-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和31872136)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