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等首次公布美洲黄莲基因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莲隶属于莲科莲属,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种属之一。目前现存的莲属植物仅有两个种:美洲黄莲和亚洲莲。美洲黄莲与亚洲莲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亚洲莲的花色为红、粉色系,主要分布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美洲黄莲的花色为黄色,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等地区。美洲黄莲与亚洲莲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常用于亚洲莲的品种改良,通过种间杂交,我国已经选育出一系列优良莲品种。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题为“Comparative analyses of American and Asian lotus genomes reveal insights into petal color, carpel thermogenesis and domestication”的文章,该研究首次组装了美洲黄莲的完整基因组,揭示了美洲黄莲与亚洲莲花色差异、心皮产热等性状的形成机制。

      本研究对美洲黄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获得843 Mb基因组序列,挂载到8条染色体(2n=16),注释31,38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物种进化树分析表明美洲黄莲与亚洲莲的分化时间大约在1386万年以前。比较分析显示美洲黄莲和亚洲莲的基因组具有保守的共线性,没有大的染色体重排,存在29,533个结构变异。群体基因组分析显示美洲黄莲和亚洲莲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花色是美洲黄莲和亚洲莲最显著的表型差异,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素为控制美洲黄莲和亚洲莲花瓣颜色的主要色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在两个物种之间比较保守,但在表达量上存在差异。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NnMYB5在美洲黄莲与亚洲莲中存在结构变异,该基因过表达可诱导花青素的积累。

      莲可通过心皮产热保持授粉期花内温度,其作用机制和生理功能一直未曾揭示。本研究发现替代氧化酶(AOX)、解偶联蛋白(UCPs)及蔗糖代谢和运输均参与了莲心皮的产热效应。在产热过程中,长距离糖转运蛋白SWEET基因高表达,说明心皮产热的主要底物是来自叶片中的蔗糖。与不产热的雄蕊相比,心皮的细胞增殖相关活性明显增强,从而促进莲花雌蕊先熟而防止自交。本研究为探究莲两个物种间的遗传分化和变异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并揭示了花瓣颜色、心皮产热和驯化的遗传学基础。

      福建农林大学基因组与生物技术中心郑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孙恒助理研究员、刘娟助理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杨美研究员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Ray Ming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福建农林大学启动基金、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KFJ-BRP-007-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和31872136)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753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4/t20220406_6419804.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等公布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莲为水生植物,俗称荷花(莲科莲属),莲的起源较早,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生产中,莲花色、花型丰富多样,且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广泛;兼具食用、药用等重要价值,引发学界关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与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合作,构建了莲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Nelumbo Genome Database(NGD)。 NGD部署了我国古代莲基于HI-C技术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序列,收录了注释到的150,589个mRNA转录本异构体和34,481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基因,为破解莲分子遗传机理提供了“关键钥匙”。该数据库整合了公共数据库中莲的11个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共63个转录组基因表达数据,并构建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涵盖了不同器官(组织)类型发育调控以及同一组织不同发育调控过程中协同表达的基因模块(module),为了解莲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分析平台。此外,该数据库还对荷花中具有代表性的88个栽培种表型性状进行了数字化,并基于实验室内部及此前已发表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相应鉴定了26,939,83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位点和4,177,974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丰富了莲的遗传变异信息。该数据库部署了包含Blast、Gbrowse、Primer Design和Expression Visualization在内的多个生物信息学工具,使莲的基因序列、功能及表达的相关信息更易获取。该公共数据平台为展开莲的基因组进化、分子遗传和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及实验设计提供了参考信息。 该数据库及相关研究成果以Nelumbo genome database, an integrative resource for gene expression and variants of Nelumbo nucifera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Data上。武汉植物园博士李会和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博士杨星宇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石涛和研究员陈进明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支持。
  • 《武汉植物园公布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先秦·诗经《国风·陈风·泽陂》)。莲为水生植物,俗称荷花(莲科莲属),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莲起源较早,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际生产中,莲花色、花型丰富多样,且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广泛应用;同时兼具食用、药用等重要价值,引起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联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构建了莲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Nelumbo Genome Database(NGD)。   NGD部署了中国古代莲最新基于HI-C技术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序列,收录了注释到的150,589个mRNA转录本异构体和34,481 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基因,为破解莲分子遗传机理提供“关键钥匙”。同时,该数据库整合了公共数据库中莲的11个组织不同时期的共63个转录组基因表达数据,并构建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涵盖了不同器官(组织)类型发育调控以及同一组织不同发育调控过程中的协同表达的基因模块(module),为了解莲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提供重要的公共分析平台。此外,该数据库对荷花中具有代表性的88个栽培种表型性状进行了数字化,并基于实验室内部以及先前发表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相应鉴定了26,939,83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位点和4,177,974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丰富了莲的遗传变异信息。该数据库部署了包含Blast、Gbrowse、Primer Design和Expression Visualization在内的多个生物信息学工具,使得莲的基因序列、功能及表达的相关信息更易获取,该公共数据平台为展开莲的基因组进化、分子遗传以及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及实验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该数据库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以“Nelumbo genome database, an integrative resource for gene expression and variants of Nelumbo nucifera”为题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Scientific Data》(IF2020=5.541)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李会博士和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杨星宇博士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石涛副研究员和陈进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220、31870208和31700197)、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335)、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WHGF2019A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CFB275)和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项目资助。  数据库连接:http://nelumbo.biocloud.net/home   论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1-0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