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加速”储能电池制造进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8
  • 进入第三季度,国内大储招标活跃度提升明显,更大规模的储能招标需求正加速释放。伴随储能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储能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大储招标业主对电芯容量及竞标企业的资质要求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前期主要以储能项目投建业主角色出现的央/国企,也在加速向储能产业链纵深布局。从近期市场动态看,央/国企除了在系统集成环节已成为储能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力量外,在大容量储能电芯的制造进程上也在提速。

    央/国企大容量储能电芯已“问世”

    从当前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储能电芯及系统价格持续下探,行业洗牌加剧。而头部电池厂商正凭借产品、技术、资金、渠道、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将电芯容量推向更高。

    储能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成本占比约在30%以上,对于央/国企这类大型储能项目的业主来说,如果其自身具备大容量储能电芯及系统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将能更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项目的收益率。

    而当前,央/国企主要是通过成立集团子公司,或与储能电芯企业深度合作的方式,实现大容量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的制造。

    日前,一则中国能建旗下主要从事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研发的公司——中能瑞新,在厦门生产基地的电芯制造项目正式开工,以及其发布多款大容量储能电芯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悉,中能瑞新此次同时发布了兼容储能、动力多种应用场景的420Ah、375Ah、314Ah、280Ah共5款电芯产品,重点推出的是新一代储能专用产品420Ah电芯。

    技术参数方面,据介绍,420Ah电芯应用锂缓释技术,第四代超低活性锂消耗技术,能量密度达430Wh/L,电池循环寿命超15000次,能量效率达96%以上。

    从电芯容量及规格看,其均可以称得上是“另辟蹊径”。当前主流电池厂商推出的大容量储能电芯已达到500Ah+,甚至600Ah以上。与之相比,中能瑞新420Ah的选择虽略显“保守”,但在市场应用方面或更具备现实可行性,有望更早获得客户的认可及接受。此外,电芯尺寸方面,中能瑞新并未公布420Ah电芯的具体尺寸,而其同时发布的375Ah电芯的尺寸为58*362*163mm,据此推测,420Ah电芯或与375Ah电芯尺寸一致,同为58*362*163mm。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能瑞新“创新”推出的420Ah电芯或是出于适配其自主研发的储能系统的需要。

    实际上,中能瑞新的储能电芯研发之路不可谓不“神速”。公开资料显示,中能瑞新成立于2022年7月,成立至今不过两年有余。其早在2023年3月便与厦门签约,计划投资81亿元,拟建设年产能为30GWh的储能电池研发生产项目;同年11月,其又与无锡签约方形铝壳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业项目,总投资130亿元,规划年产能40GWh。

    今年5月,中国能建发布消息称,其旗下中能瑞新研发的储能电芯经专家鉴定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以上,安全性能满足严苛的针刺测试及“全生命周期”热失控要求,并正在推动306Ah、314Ah产品迭代升级。仅仅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中国能建便迎来有关储能电芯建设项目的重大进展。

    此外,有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能建旗下企业曾开展了4.6GWh的储能电芯集中采购,今年上半年其中标储能项目规模已超7GWh。如今,伴随其旗下中能瑞新大容量储能电芯的问世,后续中国能建有望继续引领大储招标风向,同时也将有机会作为重要参与者在大储市场竞标中赢得先机。

    央/国企旗下系统集成厂商密切与电池企业合作

    除了在自研电芯道路上的深耕,央/国企旗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储能系统集成环节则更早取得“突出”成绩。比如在2023年,包括中车株洲所、融和元储、电工时代、运达股份、南瑞继保等均在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方面名列前茅。

    近日,中国中车集团旗下中车株洲所联合兰钧新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动力、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共同发布了688Ah储能专用大电芯。

    据悉,相关电芯体积能量密度达435Wh/L+,相较于新主流314Ah电芯提升了6%,实现了“单电芯2.2度电”,循环寿命达10000次以上,日历寿命超20年,与之配套的20尺标准舱,系统容量将达到6.9MWh+,并且预计将于2025年全球交付。

    中车株洲所虽然成立时间尚不足3年,但据机构公布的排名情况,今年上半年,中车株洲所在国内及亚太地区出货量方面均位列前三。即便被冠以“头部”系统集成厂商的名号,但在国内极度内卷的现实面前,显然其早已意识到如今储能产业已进入到“产品”驱动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具备电芯制造能力尤为重要。

    在当前阶段,中车株洲所携手头部电池厂商领先推出600Ah+大容量储能电芯,无疑是考虑将自身在装机、市场份额及储能应用拓展方面的优势,与头部电芯企业大规模制造及降本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深度绑定达成合作,为下一轮更大容量的储能系统市场之争增添砝码。

    中车株洲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储能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建立行业领先的供应链体系是中车株洲所的关键战略控制点。”由此看来,此次与电池企业在大容量电芯方面的“强强联合”,将更有利于其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和加强。

    无论是中国能建大容量储能电芯的“问世”,还是中车株洲所联手电池企业共同推出新一代储能专用大电芯,都表明当前央/国企对布局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电芯的决心和“野心”。未来,伴随央/国企进一步深度参与储能市场,市场洗牌或将进一步加快。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7196-1.html
相关报告
  • 《青海锂占全球储量六成 大容量电池制造将要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到2025年,青海省碳酸锂生产规模达到每年17万吨,锂电池电芯产能达到每年60Gwh。其中,动力电池产能达到每年25Gwh、3C及储能电池产能达到每年35Gwh。   青海盐湖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兴起,锂资源开发开始备受关注,而青海盐湖锂资源占到世界储备量的60%以上,面对这一优势资源,青海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锂路”?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青海省锂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   青海锂占全球储量六成   据2017年9月19日发布的《青海锂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已查明的锂资源储量为3400万吨,青海盐湖锂资源占全球锂储量的60%以上。   那么,如何利用锂资源,如何发展锂资源产业链也成了我省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我省将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结合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规模、3C产品以及储能应用市场需求,加大锂电产业链新工艺、新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完善以盐湖高效提锂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构建上下游产能匹配、产业配套齐全的锂电全产业链。   到2025年,青海省碳酸锂生产规模达到每年17万吨,锂电池电芯产能达到每年60Gwh。其中,动力电池产能达到每年25Gwh、3C及储能电池产能达到每年35Gwh。   据介绍,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青海省新材料产业2025发展规划》要求,为推动青海盐湖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促进锂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我省将立足盐湖锂资源优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托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有序推进青海锂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锂资源集约开发和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以此“叩开”新材料产业的大门。   大容量电池制造将要提速   怎么才能完成我省制定的2025年目标?指导意见提出,首先要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资源利用,在现有盐湖提锂技术基础上,重点研究完善离心萃取法、箱式萃取法、膜吸附法等盐湖提锂工艺,突破盐湖高镁锂比限制,提升锂的综合收率。加强富锂盐湖中老卤提锂基础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研发,以及深层卤水提锂工艺与其他元素协同开发技术研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同时,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我省锂电及配套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水平。围绕绿色、品种、质量、效益和安全生产,根据不同盐湖资源特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现有碳酸锂盐田及碳酸锂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力度,将碳酸锂综合收率提高到50%以上、大幅提升电子级碳酸锂产品等级品率。加大对现有正负极材料、电芯生产装置和工艺的技术研发改造力度,重点突破锂电池生产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充放电次数等技术“瓶颈”。强化锂电产业绿色安全技术应用及改造,推广废旧锂电池回收及利用,促进清洁生产。   此外,超前谋划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镍酸锂、钴酸锂、锰酸锂及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渗碳负极材料、正负极材料纳米化、大容量电池制造工艺、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锂电池高效梯次回收利用等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提前开展锂在其他领域应用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其中,锂合金重点发展锂、铝、镁二元合金和三元合金;无机盐重点发展电子级碳酸锂,氯化锂、溴化锂、锂6、锂7、硫酸锂、氢氧化锂等精细化工产品,着力提升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青海要做全国锂电“领头羊”   据了解,我省还将完善标准体系,推进储能应用,加大适应新能源电站应用的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研发。积极开展储能电池在新能源储能应用标准体系的研究,确定储能标准体系层次划分,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储能标准体系。   同时,建立研发平台,提供发展动力,加快建立青海省锂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全国锂电技术研发的“领头羊”,成立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青海分中心,为实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每公斤300瓦时、系统成本降至每瓦时1元以下等指标,推动我省形成上下游产能匹配的完整锂电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将为锂产业资金铺路   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据悉,为实现我省2025年目标,全省各部门将提供全方位保障措施,对全省锂电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省新能源新材料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为促进行业内良性发展,研究建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卤水定价机制。围绕提高锂的全流程回收率,优化提高技术标准,完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锂资源开发技术准入条件。支持配备储能装置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站项目优先用地、优先并网。   同时,用好财政资金和税费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大力推进碳酸锂在我省就地加工转化。发挥市场价格对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引导作用,按照“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原则,科学设计和完善生态补偿价格和收费机制,对碳酸锂产品出省的企业,相应提高生态补偿费征收标准,并且该企业不再享受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和省内其他优惠政策。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指导符合条件的锂电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再融资;支持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升级、产业链重点项目等提供创新型金融服务。   发挥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撬动作用,在青海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下研究设立锂电产业发展子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锂电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我省还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依托国家和省上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省内人才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个坚持”增加锂产业发展后劲   发展固然重要,而可持续发展则更加重要。为此,我省为锂产业发展制定了四个坚持的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突出创新前瞻性、先导性和引领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创新链。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循环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强化锂电产业在研发、制备、使用和回收全过程的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盐湖钾、钠、镁、锂、硼等资源协同提取和高效利用,延长盐湖服务年限,降低盐湖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坚持合理有序,实现持续发展,结合锂资源状况、产业现状、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因素,统筹安排锂资源储备和研发,科学规划锂电产业发展规模及速度,实现盐湖锂资源有序开发和循环利用。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盐湖锂资源开发的技术准入门槛,提升碳酸锂在青海省内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 《2020年日本家用储能电池可用“中国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30
    • 日媒称,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7月25日宣布,2020年在日本上市面向住宅和工业的储能蓄电池。通过TPO模式,太阳能发电及储能系统的购置安装费用不再由房屋所有者支付,而是由服务集成商承担。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7月26日报道,自今年11月起,日本光伏发电的固定价格收购制度逐步结束,预计各家庭将利用太阳能获得的电力从对外销售改为自家消费的情况将增加。宁德时代认为这是商机。 报道称,宁德时代与从事光伏发电设备施工的日本下一代能源与资源公司(NER)展开了合作。宁德时代供应电池单体等构件,NER负责组装,预计2020年夏季前后上市。 报道介绍,在日本,关于住宅用蓄电池,据悉在独栋住宅使用容量10千瓦时的型号的情况下,包括工程费在内的引入费用一般为200万至2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34元人民币)。NER设想蓄电池新产品本身价格低于100万日元,该公司社长伊藤敦针对整体引入费用表示,“希望到3年至5年后使价格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左右”。 报道称,在日本国内,发电企业借用家庭和工厂等的屋顶放置光伏发电设备的“第三方所有权(TPO)模式”受到关注。家庭和企业无需支付初期费用,能够降低电价。宁德时代和NER计划采用TPO模式,通过发电企业向家庭等提供蓄电池,同时还考虑直接向家庭销售。 据参考消息网-出海记记者获悉,宁德时代与NER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宁德时代将提供可靠的储能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助力NER在日本储能市场打造TPO这一崭新储能运营模式,为日本进一步推广应用分散式太阳能发电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据了解,通过TPO模式,太阳能发电及储能系统的购置安装费用不再由房屋所有者支付,而是由服务集成商承担。在优先满足用户用电的前提下,将多余电力储存并传送至城市电网。宁德时代磷酸铁锂(LFP)储能产品可在-25℃至55℃宽温区间内稳定运行。 据《日本经济新闻》介绍,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2017年在车载电池的供货量上超越松下等,跃居世界首位。宁德时代向德国宝马和德国大众等车企供应电池。宁德时代2018年的产量为21.31吉瓦时(GWh)。 据悉,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已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广泛产品布局,可以为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提供储能电池系统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首席客户官兼储能事务部副总裁谭立斌表示:“日本是全球储能发展的关键阵地,也是我们公司战略目标市场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与日本本地企业的深入合作,快速融入、贴近市场,以优质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客户。” 报道称,随着日本太阳能电力收购制度结束,市场环境将明显改变,宁德时代将利用这一时机积极融入市场。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日本松下等也生产家用蓄电池,并且松下和夏普等日本企业21世纪初曾在光伏面板领域位居全球份额前列,但后来被中国产品压制,持续处于困境。而在蓄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在加强,包括丰田7月宣布与宁德时代展开业务合作等,日本企业也存在走上与光伏面板相同道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