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cology:植物物种丰富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移栽地点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26
  •  多数原位增温试验表明增温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然而,由于这些原位增温试验进行的时间较短,尚未观测到那些追踪气候变化的植物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理论上,原位经历增温的物种可能最终会与追踪气候变化的物种相遇,从而共同影响增温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物种获得与丧失对物种丰富度净变化的相对作用目前仍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卓越中心汪诗平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山体垂直带双向移栽植物群落试验验证了气候以及追踪气候变化的群落将共同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假设。该试验在青藏高原进行了10年观测,不同海拔高度3个带土移栽的植物群落进行双向移栽,从高海拔移到低海拔为暖湿变化,从低海拔移到高海拔为冷干变化。同海拔高度移栽的群落作为对照代表了追踪气候变化的群落。

      他们发现,相对于对照而言,总体上移栽到低海拔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净增加的,获得了新物种且获得的速率较高;这种效应的程度取决于特定的海拔高度。移栽到高海拔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或者增加或者降低,取决于具体的海拔高度。获得的物种数比丧失的物种数更能预测物种丰富度的净变化(50% vs 9%)。气候变化条件下接受地和移栽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都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而非生物环境因子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其变化。优势植物盖度的变化不能预测物种丰富度、物种获得和丧失的数量。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接受地群落从追踪气候变化的物种中所获得的物种数、而不是原群落丧失的物种数,很好的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我们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以前利用有物理障碍阻止植物扩散的方式进行增温的试验方法(如开顶箱)可能高估了增温对植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考虑到物种获得的情景。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探讨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时,除了要考虑环境因子外,还要考虑生物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该研究成果以“Richness of plant communities plays a larger role than climate in determining responses of species richness to climate change”为题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cology上。我所博士研究生王奇为第一作者,汪诗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基金委重点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点发展等项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745.13148

    图1 不同海拔高度双向移栽对物种丰富度变化及其变化速率的影响

    图2物种获得与丧失与物种丰富度变化的关系

相关报告
  • 《区域气候和地方尺度的生物接受度解释了澳大利亚一年植物群落中本地-外来物种的丰富度关系》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09-23
    • 在个体相互作用的小空间尺度上,原生物种和外来物种的丰富度预期呈负相关,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则呈正相关,因为有更多种类的栖息地被取样。然而,有一系列的本土-外来的丰富关系(NERRs)被报道称,小尺度为正相关,大尺度为负相关。我们提出了一个层次元宏框架来解释对比的NERRs是如何在尺度和研究系统中出现的,然后将这个框架应用到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入侵的冬季植物系统的NERRs中。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中,我们从社区(0.09平方米)到群落(225平方米)到元社区(大于10公顷)的空间尺度上分析了NERRs。与以往的许多研究相比,本土和外来的丰富度在邻域尺度上呈正相关,而在较大尺度上没有显著相关。土壤表面性质的非均质性弱,但与群落规模的原生和外来丰富性呈正相关。元群落外来丰富度随区域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与本地丰富度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且弱得多。因此,我们证明了中性NERRs可以在更大的尺度上出现,这是由于本地和外来物种池的差异气候过滤导致的。
  • 《南京地理所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丰富度关系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5
    • 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持续增加,甚至产生蓝藻水华,这一过程中浮游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组成均随之发生重要变化,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productivity)和丰富度(richness)的关系是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一般认为浮游植物丰富度单峰或单调递增响应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解释这一增加过程的理论则多种多样,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初级生产力增加过程中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的细节变化过程理解的欠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人员张民等,通过对长江流域71个湖泊采样分析,详细阐述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增加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变化过程,并对不同变化阶段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Dynamics and drivers of phytoplankton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along productivity gradi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5(1): 275–284)。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丰富度呈现单峰关系模式,在叶绿素浓度在133ug/L时达到丰富度峰值,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富度和组成在整个初级生产力梯度范围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温度的作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湖泊分布的海拔梯度,而光照的作用主要源于初级生产力增加后对水下可利用光的负反馈效应。在低生产力阶段(<133ug/L),驱动浮游植物组成的因子呈现多元性,多因子联合驱动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在高生产力阶段(>133ug/L),驱动因子则相对单一,主要是光照和水体阳离子浓度驱动浮游植物组成变化。另外,随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生境趋向单一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增加,当超过初级生产力峰值后丝状蓝藻、绿藻门的绿球藻、硅藻门的部分直链藻和甲藻消失,它们是高初级生产力阶段浮游植物丰富度下降的主要贡献者。